APP下载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30王子畅

华章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蒙古发展

[摘 要]特色文化产业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也是展示地区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作为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展示了独到的文化魅力,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回溯了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历史渊源,分析了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从夯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做好特色文化产业顶层设计、加强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内蒙古

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地方独特文化,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内蒙古地区作为具有丰富文化资源和底蕴的民族地区,挖掘和发掘地区文化资源,推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内蒙古地区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课题。

一、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有组织的推进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内蒙古自治区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在着力推进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的同时,尝试传统文化的现代产业转型。20世纪90年代,自治区明确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和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和深入的发展。新世纪以来,自治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色文化产品品种增加、品牌质量提升、产业链扩展,涉及领域扩大等。近年来,自治区以特色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积极参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自治区不仅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包括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在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而且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特色文化与现代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2]。

一是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据统计,2022年全区150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2.6亿元。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内蒙古涉及3类,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0.6%。以文旅业为例,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区接待旅游者9805.3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292.71万人次,增长15.19%[3];旅游业总收入271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28%。2018年达到4011.37亿元,同比增长15.3%。即使2020年因疫情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受到冲击,但相比2012年依舊增长了213%。

二是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自治区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质量效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如文化旅游领域,自治区通过发展草原文化旅游、草原国际马拉松、蒙古包旅游等项目,打造了“世界草原文化之都”和“中国草原旅游目的地”等品牌;在民族服装领域,自治区推出了“蒙古族服装产业园”“中国蒙古族民族服装创意设计大赛”等项目,提高了民族服装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4];在饮食领域,自治区注重挖掘草原特色美食,推广蒙古族奶茶等,将草原的美味传播到全国各地。

三是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自治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积极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和转型,建设了一批数字文化平台和馆藏,如内蒙古海芯华夏全国设施农业大数据运营平台、民族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等,推出数字文化产品和项目,如内蒙古民族音乐大数据平台、内蒙古民族服饰数字博物馆、内蒙古民族舞蹈数字图书馆等。鼓励乡村地区主体利用手机、电脑等记录、传播自己的日常乡村生活并上传到不同的社交平台,获取那些对乡村地区感兴趣的受众并积累粉丝,在此基础上进行直播带货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推荐[5]。

二、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文化产业认知不清晰

特色文化边界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如认为只要是内蒙古的文化都属于“特色文化”。事实上,只有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化才是特色文化,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整合不够。

特色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认识不足。文化产业需要文化和商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有商业模式,才能更好地释放文化产业价值。然而,目前的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更多的是文化创意,缺乏对商业运作和市场规律的深入思考。

特色文化产业投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特色文化产业是一种高度复杂、多元化的产业,需要专业化投资管理。然而,在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投资方和管理方对特色文化产业理解和经验不足,难以有效运营管理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特色文化产业的商业性与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融合不足。特色文化产业有赖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做支撑,特色文化产业的根基就不牢靠。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二者的融合还存在较大空间。

(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不厚实

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内蒙古文化产业单位已覆盖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内容创作生产、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9个行业大类,43个行业种类。但是,行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行业如文艺演出、非遗保护传承、文博会展等相对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特色产品供给不足。内蒙古拥有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绘画、杂技等文化精品,但这些作品的创新性和市场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化需求。同时,在文创产品开发、内容生产和传播等方面短板明显,缺乏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知名度的品牌IP[6]。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发展动能不足。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生态文化旅游地,有着以发展旅游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的潜力和条件。然而,目前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如旅游景区缺乏文化内涵和体验感,旅游产品单一和雷同,旅游市场季节性和区域性较强等。此外,在促进文化与农牧业、工业、体育、交通、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方面也还有很大空间。

(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不足

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给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别是针对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等敏感领域需要强有力的保护机制,防止特色文化资源被侵权、盗用、滥用或失真。

(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管理相对比较分散,文化产业管理部门职能不明确,文化和旅游厅、广电局、新闻出版社、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存在重复管理、推诿扯皮等现象。同时,各部门对特色文化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难以形成合力。特色文化产业的复杂性,需要有一个集中统一、协调有序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当根据特色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政策和管理规定,以满足特色文化产业的需求。

三、促进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明确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定位和目标。通过建设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能力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内蒙古风格的数字文化产品,形成以内蒙古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为基础,以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开发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文化产品和项目的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确立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人才为支撑,创新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资源整合为基础,项目带动为手段,园区集聚为平台,品牌建设为重点,跨界融合为途径,科技赋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制定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健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文化产业投资;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支持内蒙古特色文化产品和项目参与国内外重大活动和展会;加强监管服务和保障机制,完善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

(二)夯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内蒙古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开发一批如马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等具有内蒙古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7]。

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推动数字内容、网络文学、音乐、表演、视频等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能力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内蒙古风格的数字文化产品。搭建内蒙古文化品牌孵化平台,举办内蒙古文化品牌大赛,激发各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活力[8]。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引进吸纳,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和活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间团体等基层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促进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加强对旅游景区、主题公园、街区园区等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安全性。推进国家级数字内容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数字内容生产高地。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

(三)加强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制定或修订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法律所保护的范围、主体、方式、期限,以及责任等内容。制定或完善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

建立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建立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平台,统筹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和构建信息化系统等服务,建立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加强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监管和维权救济,加大对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打击假冒伪劣、盗版盗用、恶意注册等行为。建立健全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裁决、司法审判、仲裁调解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和质量。

加强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服务,开展培养与提高市民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的宣传。开展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力度。开展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培训,提高保护主体和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开展特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咨询服务,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建立健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明确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体制。建立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工作。

建立健全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机制,制订完善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统筹安排资源配置,引导市场主体投入。

建立健全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投资。提供税收优惠、金融贷款、土地使用等政策支持,降低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经营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

结束语

建立健全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服务机制,加强对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安全生产、市场经营的行业监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内蒙古特色文化产品和项目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提升产品和项目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晋,范静儒.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34):140-142.

[2]王晓慧.草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6):15-17.

[3]高晋,范静儒,赵海东.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1):8-11.

[4]王战,靳盼.区域文化传播与湖南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研究[J].传媒,2022(23):71-74.

[5]贺小荣,徐海超.乡村数字文旅发展的动能、场景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63-172.

[6]李凌霄.内蒙古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开发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9(2):79-81.

[7]熊正贤,吴黎围.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15(6):101-107.

[8]邱明丰.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发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1):139-145.

作者简介:王子畅(1998— ),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政策。

猜你喜欢

内蒙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可爱的内蒙古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爱在内蒙古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