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日常性评价策略探寻
2023-11-30池朱兴
池朱兴
【摘 要】本文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从三个方面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日常性评价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日常性评价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要进一步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日常性评价,专指对课堂学生日常性学习情况的及时评价,让评价镶嵌在课堂中。日常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着眼点,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具体落实三个策略,即让评价规划和教学目标融合、让评价推动教和学、让评价完善学习成果。
一、提前孕伏:让评价融入目标
长期以来,两种形态的评价长期充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一是简单的理答式评价。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二是廉价的鼓励性评价。出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呵护,“你真棒”“给他(她)掌声”的话语贯穿课堂的始终。这两种临时性、浅表化的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评价的意义、内容、方式认识不到位,以致于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对教学评价进行整体考量。
评价规划与教学目标融合的设计,就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就对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核心知识、抵达程度、学习工具以及评判标准进行全方位的预设,并把评价标准、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一并考量,同步设计,把评价任务孕伏在学习任务中,在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时,用心规划评价的时机、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比照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一: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目标二:
1.能找出课文中写爬山虎叶和脚准确形象的句子,能用聚焦细节、连续观察、想象联想、动手探试等方法感受作者的连续细致观察。
2.能体悟连续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表达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教学目标中的“感受”内涵指向不够明晰,有较大的模糊性。学生通过学习,能否“感受”细致和连续观察?有什么方法来“感受”?感受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能从表述中找到确切的评判依据。单看字面表述,好像只是内涵不够明晰的问题,实则折射出教师对学生能否真正“感受”压根就没有提前预估,反映出教师对课堂评价认识的缺位。
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内涵清晰明了,同时蕴含评价标准;能用“聚焦细节、连续观察、想象联想、动手探试”,隐含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能体悟连续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表达之间的关系”,彰显学习的结果——体会观察和表达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了这样评价标准的孕伏,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较为精准地断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得当,目标达成程度如何。这样的设计,把学生要抵达的终点、要落实的程度、以及评判的标准都进行了提前预设,做到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的高度对应和深度融合,共同助推学习走向深度。
二、任务推进:让评价带动教学
表面上看,教、学、评各具功能,各司其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三者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融共生、相互促进。教、学、评的呈现样态不是按先教后学、学而后评顺序推进,而是彼此难分,相促相生。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根据上述教学目标二第一条而展开的教学,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出示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首次出示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难度不小,这时教师的“教”就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思考:1.聚焦生长过程,感受观察的连续、用心:作者说“嫩红”“嫩绿”的叶子不引人注目,但又把叶子的生长过程写得那么细腻,二者有矛盾吗?2.突出事物个性,感受观察的准确、细致:作者对叶子的观察非常细致,为什么不写单片叶子的形状,而写“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給人的整体印象?3.关注修辞运用,感受融入想象联想对观察的作用:“漾起波纹”本来是写水的,为什么用来形容绿叶?4融入主观感受,感受观察的个性特点:去掉“新鲜”“舒服”“好看”等作者对叶子独特感受的词语好吗?
围绕以上问题师生进行充分交流之后,教师把对话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并用一段文字呈现给学生: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生动形象,是因为他对叶子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既细致观察了长大了的、引人注目的叶子,也观察了刚长出好、不起眼的嫩叶,可见,整个叶子的生长过程他都在不间断地观察。他既观察了单片叶子的样子,也观察了叶子和叶子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观察了一墙叶子的整体特征。可见,作者用了聚焦细节、连续细致观察、发挥想象联想、融入主观感受的多种观察方法,才能精准把握事物的特点,也才能把观察所得写得这么形象生动。
在学生领会了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一的方法进行梳理:先找到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把握所描绘的事物特点;再感受作者通过聚焦细节、连续细致观察、发挥想象联想、融入主观感受等方法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点明“生动形象”的表达和“连续细致”等多种观察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从上述教学目标二生发出来的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脚的生动形象的语句,感受多种观察方法运用对表达事物特点的作用,写出你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目标二演化出来的学习任务一,既是学习任务,也有评价功能。教师根据四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既是“教”,也是“评”,因为学习任务和评价都源于教学目标,保证了教、学、评的同步。用一段文字总结作者怎么写叶子,示范了方法和路径,这既是“评”,也是“教”,因为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对“爬山虎的脚”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突出了评价对后续学习的迁移带动作用。
三、对标评判:让评价完善成果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除了学完一部分内容而设计的迁移运用的环节之外,对文本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等教学活动,少有安排专门的讲评环节,反而是没有预设的浅近、零散、即兴式评价如影随形,课堂评价对学习的助推作用被严重稀释。因此,研制与学习任务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在课堂上组织专门的讲评,是强化课堂评价的重要举措。
在学生运用教师总结的方法路径,对新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并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果之后,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收集能够体现学习成果和方法的准确信息,并引导学生紧扣评价标准进行得失探讨,这就是对标评判。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在学生不同程度完成学习任务二之后,出示评价标准:
(1)能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生动语句的,给2星。
(2)能写出用聚焦细节、想象联想、动手探试、主观体会等方法感受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给3星。
(3)能写出修辞用法好处的,给1星。
(4)能写出观察和表达之间关系的,给2星。
与任务推进环节中的教、学、评同步不同的是,对标评判环节,评价居于更为重要而显著的位置。在这一环节,要实现其高质量,必须确保三点:一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只有学生能够自觉对标诊断,才能发现个体的不足,并进行归因分析;二是评价标准要与前面的两个学习任务相契合,不能成为互相割裂的两种样态;三是在对应标准进行集中讨论和个体评判之后,学生要及时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并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路径进行纠偏,改进与完善学习成果。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研究)“新课标指向下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日常性评价策略研究”(项目编号,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