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挖掘乡土资源 开展研学主题研究

2023-11-30李丽冰

新教师 2023年10期

李丽冰

【摘 要】本文聚焦、深挖、利用、融合地方乡土资源,实现主题研学活动的教育性、合理性、有效性。

【关键词】研学活动 资源供给 主题设定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也是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的创新路径。缘此,我们以家乡福鼎为场域,挖掘乡土资源,开展“红色乡土、本土文化、特色产业”三大研学主题行动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主题设定的起点——活动目标明晰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在实施课程育人过程中“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为此,开展研学主题行动研究,我们首先就学生对乡土资源、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认识、主题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学生对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知晓率不高,对本土文化资源知之甚少,缺少亲近本土资源的机会。因此,开展研学主题行动研究既有必要性,又要有针对性。我们也认识到,应该明确研学行动目标,关注乡土资源在研学行动中的核心作用,关注学生亲近本土资源的需要,遵循德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有效地聚焦、深挖、利用、融合地方乡土资源,创新地方主题研学行动;在研学行动中将说理教育、启发引导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二、主题设定的基础——活动板块科学化

福鼎拥有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包含280多个村(居),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丰厚的革命历史、战争遗迹和红色印记。其深厚的地方文化涵盖了历史、民族、地理、饮食、地方艺术等文化内容和要素,构成丰富多彩的研学资源。在新时代里,家乡正迈开新兴建设的步伐,打造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活力样态。家乡的遗址、爱国教育基地、文化场馆、新兴村庄、产业基地就像是一部活动的教科书。

根据地方资源分布情况,我们科学划分活动区域板块,合理规划研学路线及活动内容,让主题研学的路线更科学、更合理、更丰满,为学生“感受地域特色文化和家乡的变化,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们规划了“店下巽城,点头镇、白琳镇、磻溪镇,太姥山镇、硖门乡”三个区域板块的研学路线。这三个区域板块,都包含“红色乡土、本土文化、特色产业”三大研学主题内容。因此,我们研学的线路设计、内容安排、场域选择都精心规划,力求体现活动板块的科学化。

三、主题设定的策略——活动体验增值化

“‘身入才能更加‘深入,‘面对面才能更加‘心贴心”,因此学校、教师要科学利用丰厚的研学资源,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活动中,我们引领学生聚焦“红色乡土、本土文化、特色产业”三大研学主题来开展研学活动,保证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真心感知、动手操作,亲历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这样增值了学生活动体验,提高了德育实效。

1.走近红色乡土,感受红色基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开展“感党恩、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是重要的思政课。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搬进红色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教育。福鼎有10多个涉及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我们以红色教育基地为活动场,以地方的红色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为学习内容,以当地乡村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为访问对象,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党史知识”的研学实践,开展沉浸式主题研学行动。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福鼎市革命烈士陵园,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举行庄严肃穆的“清明陵园行,红领巾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在庄重的少先队仪式后,我们邀请市关工委“红色基因代代传”宣讲团的爷爷宣讲革命故事,牢记英雄事迹;让少先队员在队旗下诵读《缅怀先烈 强国有我》、学说英雄故事,表达少年儿童向英雄致敬之意;以挖地雷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革命史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组织红领巾合唱团演唱《红领巾之歌》,唱响美好未来;最后开展种植花树、环境保洁等用实际行动,落实“文明少年学英雄”。之后,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关爱退伍老兵志愿服务活动。

在这样的研学活动中,我们抓住“红色”主线,采用“红色历史我知晓、红色故事我传诵、红色争章我参与、红色精神我传承”等活动方式,搭建学生与认知、情感、价值观相结合的活动课堂,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的道德素养,丰富新时代主人翁的实践内涵。

2.贴近本土文化,感知优秀传统。

福鼎有深厚的闽越文化、畲族文化、山海文化等,有越剧、木偶戏、布袋戏、饼花、地方建筑、雕刻艺术等地方艺术形式,还有丰富的植被资源、美丽的山海大观等。此外,每一个乡镇、村庄都有优秀的地方艺术,都是丰厚的审美与德育的相融点。比如“三月三,对山歌”“五月五,赛龙舟”“正月十五,游铁枝”,还有前岐的马灯、民间的彭彭鼓……活动中,我们积极挖掘民俗文化、本土艺术等资源,融入研学活动,规划和创新研学实践内容与方式,如组织参观欣赏、团队游戏、自主创作等形式,通过模仿、竞技、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拓展学生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认知。

如在闽浙边界的贯岭镇文化站内,木偶戏传承人生動的介绍与演绎,让学生陶醉其中。他们也进行了尝试,在小组合作下完成剪纸作品拼图,学说方言、学演地方戏,在模仿与吸纳的基础上自主创作童谣、绘画、摄影、微视频作品等。

乡土文化有着祖辈人的印记,展现地方独特的民族艺术与生活情趣。在研学行动中,学生参与就是一种学习与传承,在与乡土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它别具一格的美,了解地方艺术的宝贵价值,同时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达成德美相融的教育实效,让优秀的地方文化在少年一代中延续。

3.亲近特色产业,感悟科创精神。

家乡正迈开新兴建设的步伐,家乡人全情投入描画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新集镇、新农村建设的新时代样态就是学生发现、感受、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树立理想信念的德育素材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走进核电科普教育基地“福建宁德核电站”。少先队员在教育基地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核电站科普展览馆,游览核电站的产区,站在观景台上领略核电站的恢弘。在观景台上,我们开展一节主题少先队活动课“红领巾心向党 说发展筑梦想——福建宁德核电站主题研学行”。首先,一起宣讲:核电站的志愿者和少先队员代表讲述核电站的故事,使其他人了解核电站的建设与发展;其次,一起拼图:让学生进行分组拼图游戏,拼出核电景、核电人、家乡山、家乡海,感受家乡的美好河山和时代建设的榜样力量;再次,一起表达:在参观、聆听的基础上,少先队员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建设、祖国发展的自信与情感;最后,一起展望:学生展望家乡、祖国的未来,从而在心灵里立下宏伟的志愿。

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从祖辈、父辈们的成就中欣然地感悟建设者的担当精神,传承科创精神,从小立大志,既大胆展望未来,又脚踏实地践行。

主题研学不是单一的本土素材罗列、不是表面的精神灌输、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而是关联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深度关系到时代新人的思想引领与合格接班人培养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走进红色文化、贴近本土文化、亲近特色产业,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主题研学行动研究中把握资源的挖掘与创新,有效利用与融合,实现主题研学活动的教育性、科学性,体验增值性。

编后记

巧妙引入乡土资源内容,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让教学与乡土生活对接。如此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还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提升学生水平。本专辑的几篇文章立足于乡土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并将其融入课堂,优化了教学路径,增强了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