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读思达”教学法,助推关键能力提升

2023-11-30廖小花

新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读思达关键能力教学法

廖小花

【摘 要】“读思达”教学法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对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多方引导,使学生的各种数学关键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阵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等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较难形成数学关键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合理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有效助推学生数学关键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意义

“读思达”教学法主要强调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紧紧把握“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精髓,突出数学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的作用,从不同学段、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研究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实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落实,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关键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二、“读思达”教学法提升关键能力的策略

(一)读能引思:助推数学抽象意识的提升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它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以及交流、讨论、反思中,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经验,结合对于数学学习材料的独创性解读和个性化理解,由表及里对即将研究的知识进行深入交流,在丰富阅读材料内涵的同时,不断碰撞出超乎预想的智慧火花,促使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时,课始,教师课件播放几只小虫爬树叶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看哪只小虫爬了树叶的一周?并让学生大胆说一说。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认识“边线”和“一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三角板、和钟表模型的一周,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由此让学生从观察特殊的例子到抽象出普适的概念。接着,教师应及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借助具体的事物,让学生一边比画一边说:三角板一周的长度是三角板的周长。由此真正内化于心。然后,教师出示学习单中的五角星和不封闭图形,让学生用彩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并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最终回归数学概念,明晰真理。学生通过对错误生成的辨析,明确“图形的内线不属于周长的一部分,深化边线的理解”,以及明确“封闭图形才有周长”。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辨析,渗透审辩意识,提高审辨能力。最后,组织学生经历对树叶、课本封面和钟表模型等实物的周长的实际测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积累测量经验,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根据测量对象需要灵活选用测量工具。通过这样阅读课件动画、学习单,以及错误生成等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意识,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二)思能助达:助推数学推理意识的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教给学生判断、思考的过程。语言表达在推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初步思考、感悟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在小组、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补充、完善,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思维的完善,为学生进行推理意识的提升创造条件。

例如,在“数与运算”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数字46和0.46,引导学生说出46表示4个十和6个一,实际上就是数字和计数单位的组合。对于小数0.46,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认识到0.46就是4个十分之一和6个百分之一构成的,并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方法在认识分数的时候同样适用。因此,通过类比推理,学生可以将不同表现形式的数统一起来,总结为数就是“数字+计数单位”的组合。接着,教师出示算式:6+3、0.6+0.3、1/2+3/4。通过整数算式6+3,引导学生理解由6开始以“1”为单位连续累加了3次得到9,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计数单位累加的过程。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再次通过类比推理,把小数算式0.6+0.3看成是6个0.1加上3个0.1等于9个0.1,即得数为0.9。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如1/2+3/4时,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探究、表达。生1:“虽然分母不同,但是我们经过通分找到新的分母,就是找到一个新的计数单位。”生2:“分数加法就是分数的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累加的过程。”笔者总結:“减法、乘法、除法同样也可以从整数的运算方法中类比推理得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方法。”通过上述教学,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在学习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由此发现数的运算实质上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或递减,使学生对“数与运算”领域知识的认识更具有整体性、结构性。

(三)达能促学:助推数学模型意识的提升

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表达。数学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广泛存在,属于广义的数学模型范畴。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能促进学生有效建构数学模型,助推数学模型意识的提升。在构建数学概念的初期,学生往往会用初浅的、原生态的语言来表述,缺少数学概念表述的精准性和严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表述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说、思、辨,达到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念表述的目标,在数学表述中促进知识的重组与构建。

例如,在人教版四下“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说一说0.1米到底有多长?你能大致比划下吗?从卷尺上能找到0.1米吗?”让学生经过思考把答案表达出来。学生在米尺中从0比画到1分米:“0.1米这么长。”教师立即追问:“请大家思考0.1米和1米的关系。”经过讨论学生归纳总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十分之一米,即0.1米。随后,教师指着课件显示出的超市中0.1元和1元的商品标价,问道:“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呢?”教师通过多种情境进行思辨,让学生互相交流、倾听,进而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继续追问:“你能画出的图形表示0.1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自主表征0.1。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画的图形各种各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及线段等。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不管用哪种图形,只要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整体的0.1。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思考表达,厘清了0.1米与1米、0.1元与1元的关系。再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画图,建立较为形象的直观模型,将“小数的意义”这一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可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这样有序、有针对性地安排思考、交流,促使学生的表达清楚、到位,有效的互动真正发生。通过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进而主动探索新知,在建模中学会知识重组、优化认知结构,进而构建概念模型。

综上所述,数学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聚焦“读思达”教学法,通过合理的教学规划,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逐渐加深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才有可能建立和发展,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吴正宪,孙佳威.数学关键能力的价值、内涵与培养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04):10-12.

[3]陈文胜,朱福胜.小学数学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福建教育,2020(49):38-40.

信息: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下小学数学关键能力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KCA202209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读思达关键能力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项目引导型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