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分析及评价体系设计

2023-11-30王璐吴昊荣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

王璐 吴昊荣

[摘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通过成都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问卷调查,熟悉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宣传、个人、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针对性措施。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可复制、易重构,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社会实践;实效性;CIPP;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3-0111-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3.014

一、引言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的重要途径[1]。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国内高校在社会实践开展模式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2],广西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育人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互动”模式[3],兰州城市学院探索的“社工+公益”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实践模式[4],青岛理工大学的“与就业见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5]。这些模式与校情、专业等情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但随着社会实践育人作用凸显,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实效性。

国内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问题及原因:王海亮等[6]认为,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主要包含四个因素,分别是缺乏系统科学规划、实践岗位供给不足与资源匮乏、经费欠缺与个体积极性不高、实践活动管理机制不规范。第二个方面是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对策研究:杨涛[7]指出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一要建立社会实践资源共享体系,二要建立以政府、社会、学校为基础的“三方联动”体系,三要建立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机制。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价体系研究:李宝玲[8]通过CIPP评价模式提出构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陈步云[9]提出一个完整的高校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机制由评价、反馈、优化三个环节构成,肖述剑[10]给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建立了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价体系研究较少,并且只给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等粗略内容[7,9],缺少完善和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并且现有评价研究绝大部分学者集中于定性评价[10],使得评价体系缺少应用价值。基于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分析及评价体系设计与量化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实践育人视域下成都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卷调研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面向全体成都大学在校本科生,采用电子问卷形式。问卷内容共五个部分共23个问题: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和活动形式认知调查,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现实状况及需求调查,第四部分为阻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调查,第五部分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调查。

(二)问卷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特征和活动形式认知调查

为了掌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是否了解,采用了反问的选项形式,“双创竞赛”(30.14%)排名第一,被认为是不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成长类:义务劳动、有偿打工、团队协作活动等”排名第一,“爱心类:帮扶老人、义捐灾区、帮助贫困儿童等”排名第二;涉及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时,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和“提高专业技能”,“完成学校的任务”和“增加综测,利于评优评奖”占比最低。

2.大學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现实状况及需求调查

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现实情况方面,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影响比较大,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实践活动成效一般,80%以上的大学生每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低于5天。但在需求方面,6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社会实践活动次数偏少,7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具有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75%的大学生展现了强烈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意愿。

3.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调查

大学生在获取社会实践活动来源途径上,严重依赖社团通知和学校官网公告两个渠道;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困难上,“学业紧张,实践时间冲突”是最主要的原因,“缺乏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不知道怎么开展”排在第二位;“融洽高效的团队合作”和“教师的专业指导”最能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25.23%的学生认为学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很强。

4.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调查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方面,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得到了大的提升,超51%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大的提升;在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9项措施中,“实践经费支持力度”的影响程度最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广大群众的热爱程度”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程度排名前二;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与评价,约11%的大学生提出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还有约22%的大学生不清楚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评价机制;针对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措施,建议最高的是“增加社会实践课比例,多开有利于专业技能发展方面课程”。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成效与存因分析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具有全方位的积极成效: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逐渐多元化,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更加多样化,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逐渐显现。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认为获得了社会责任感(8.58%)、创新能力(22.65%)、专业能力(11.21%)、团队意识(13.3%)、组織能力(34.1%)和社会适应能力(9.16%),体现了社会实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全方位的积极影响。

问卷调查也显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存在的不足。一是社会实践组织途径需增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关注自身专业发展,但仅依靠学校内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够。二是大学生自身主动性与教师指导性需加强。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不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意愿强烈,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够,迫切希望专业教师提供指导。三是多渠道提供活动信息来源需加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来源主要依靠社团和学校资源,外界提供及时的实践活动参与信息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提高大学生获取社会实践资源信息的能力。四是社会实践活动需加强专业技能内容。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实践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了大的锻炼和提升,但是最缺少提升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五是校内评价与课程需加强。学校存在监督评价体系不全面的情况。校内现有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还需增加社会实践课比例,需要多开有利于专业技能发展方面课程。

四、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设计

为了进一步确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是最直观的途径之一。CIPP模型广泛应用于项目的效果评估,最早应用于教育评估中,针对难以达成统一标准和没有唯一答案的评价性问题,其具有一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学术研究价值[8]。将CIPP教育评价模型中的四个评价环节引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评价体系当中,即把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方面的评价分别结合成为育人环境基础能力、育人资源配置能力、育人过程行动能力和育人成果绩效能力四个一级指标[1],并扩充二级、三级指标。基于CIPP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评价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对贯穿实践活动的各项考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指标定量的结果对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具体做法是:首先,采用德赛尔法征询相关专家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者的意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团委工作人员、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辅导员、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学生等),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确定了基于CIPP的实践育人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按照(1—9)标度,对基于CIPP的实践育人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的相互重要性进行赋值、构建判断矩阵和求解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CIPP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评价体系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其包含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

由表1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权重可知:

第一,4个一级指标权重中,背景评价(C)权重最高甚至超过50%,说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因素非常重要,这也要求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上不能松懈;过程评价(P)权重最低连8%都不到,说明实践过程实效性最容易被忽略,这有可能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间不足、投入精力一般有关(问卷中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每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低于5天)。

第二,11个二级指标权重中,排名前3的指标依次是学校环境(0.4015)、个人认知因素(0.1345)和人员保障(0.1344),说明由于当前大学生活动区域主要集中于校内,致使校内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影响很大;其次,个人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会严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再者,相对于“财”和“物”,人员保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更为重要。

第三,26个三级指标权重中,排名前4的指标依次是校内发布社会实践活动信息路径(0.2462)、社会实践开展困难认知(0.0862)、社会实践课程专职教师情况(0.0856)、实践专业技能提升情况(0.0709),这四点说明:①获取实践活动来源信息是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最关键原因。②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开展困难认知会影响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③社会实践课程专职教师是社会实践知识获取的最关键支撑。④实践专业技能提升情况则表明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直接目的。排名前4的三级指标能够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另外,排名后三位的依次是实践客体的受益状况(0.018)、实践累计时长(0.0031)和区域高校与社会开展社会实践联动程度(0.0047),这3个指标说明:其一,当前大学生有可能存在认为社会实践不是就业,只是为提高就业能力的前期积累,因而几乎忽略了实践客体的受益情况;其二,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实践质量而不是实践时间;其三,区域内高校间整体缺少联动是导致区域高校联合开展社会实践不足的重要因素。

五、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结合问卷调查并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评价体系权重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体现主要集中于社会实践环境基础能力和社会实践资源配置能力两方面,具体到底层(三级指标)则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信息获取、大学生个体认知、实践课程及专业师资等方面。基于此,结合宣传、个体、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宣传: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合理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11]。高校应当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针对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要提高社会实践工作的宣传力度,而相关政府部门也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和社会群众明确社会实践的作用,二者要协同作用,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知名度以及认知度,从而争取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当然,令师生和群众们科学、理性地认识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目的。因此,合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活动,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用语,避免大学生社会实践“假、大、空”行为,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实处。

(二)大学生:大学生要更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素质

社会实践有利于加速大学生融入社会,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可以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学长等通过自身社会实践经历演讲,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努力提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身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就可以将自身优势与具体实践岗位需要进行融合,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学校: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获取来源,提供专业师资指导,提高实践课程比例

1.增加活动信息来源

大学生获取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获取来源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获取意识和水平。如利用学长分享社会实践活动信息;通过辅导员多呼吁、加强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积累;团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网络查找途径培训,增强对虚假信息的防范意识,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特别是疫情期间)。二是提高校内相关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服务能力。高校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服务供给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健全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机构,注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校园官网APP、小程序、公众号的管理效能,提供更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信息。

2.提供专业师资指导

缺乏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会因为经验、知识、能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导致实践收获不大。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增加随队指导教师和专职课程指导教师的比例。由于通常组织社会实践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要比课堂理论教学的多,所以指导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交往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组织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必备要求和专业技能。

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规模庞大,对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需求旺盛。但是,很多指导教师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不足,且大多数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都是自我发展、自我成长,高校极少对指导教师开展专门培训。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能力的培养上,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讲座特训形式专门培养。[12]针对不同的社会实践类型进行指导教师培训,有利于快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指导能力的带队教师。指导教师讲座特训的内容至少应包含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环节、全流程、评价体系,以及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问题该如何处理等必备要求。

3.提高社会实践课程比例

社会实践活动应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将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正常进行,高校应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拒绝纸上谈兵,注重实践,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化,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社会实践课程应涵盖实践性强、内容丰富、个体差异大等特性,可以采用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加入课堂讨论、嘉宾演讲、实地考察、案例分析、人物访谈等多样性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和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高校实践育人课程建设水平提高至新的台阶。在实践活动开展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活动开展质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总结经验、快速成长。

(四)社会: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岗位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最终将反馈社会,对此,社会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资源的整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渠道和岗位,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任务,除了高校的主阵地外,也需要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努力调动各方的积极力量,加强社会实践资源的优化整合。

一方面,政、校、企可以形成长效的社会实践合作关系[13]。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企事业单位可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并开展长期的合作。政府可以给予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广泛聚集和吸收社会资源,在校内资源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努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区化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如中小学生课后托管、老人看护、公益宣传等),能够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社区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且过程便于管理。

六、小结

借鉴CIPP模型构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评价体系,应用单位可根据校情,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环节调整二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三级评价指标,重新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权重,量化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但是,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整体上偏少,且主要集中于重大活动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山区支教等“高大上”层面宣传,营造的几乎都是“关爱老幼病残弱、服务地方重大活动”氛围,而缺少社会实践活动细节解读,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到了“高大尚”的主题,而对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態化”心理意愿性低。实践育人的基础在于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使大学生“常态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是各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仕葆.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2] 戴媛,吴思宇.乡村振兴背景下“校村互动”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爱益南商队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8):33-35.

[3] 倪水雄.基于“社會互动”的视角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新农村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2):39-40.

[4] 梁兰.“社工+公益”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实践模式探索[J].甘肃教育,2021(16):59-60+75.

[5] 东忠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5(12):74-76.

[6] 王海亮,王欣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74-77.

[7] 杨涛.群众路线下的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45-47.

[8] 李宝玲.基于CIPP评价理论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5):76-79.

[9] 陈步云.论高校实践育人动力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15-18+40.

[10] 肖述剑.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58-59.

[11]王振杰.论特色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5):38-41.

[12]王璐,吴昊荣.基于内涵解析的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路径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8):30-39.

[13]孔祥年.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86-88.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Design of Its Evaluation System

WANG Lu, WU Haorong

(Sichuan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1131, Sichuan;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Sichuan)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arousing close attention among educators and the society as well as improving its effectivenes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n Chengdu University,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acquainted;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based on CIPP model is designed,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ex weights at all levels for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s comple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determined; Besides, targeted measures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four aspects including publicity,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based on CIPP model can be duplicated and easily reconstructed, and posses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

Keyword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CIPP; evaluation system;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层社会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