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3-11-30林科刘阳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现代化人才

林科 刘阳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优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促进人的现代化。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促成教育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步入教育现代化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地方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力军,探索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可谓意义重大。全面梳理总结地方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出现的“战略定位理念落后,组织运行管理松散”等十类问题,首倡运用新发展理念提出“贯彻开放办学理念,面向未来服务战略”等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助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办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3-0102-09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3.013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意味深远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教育现代化本是其基础和先导,也是其目前优先发展之重。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准之一的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主动融入全球化时代的办学自觉,而实现它的重要途径就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基础在教育,关键靠人才,必经之路是国际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同时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两项重要职能。面向教育现代化,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和区域人才“蓄水池”的地方高校,理应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以教育国际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早日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伴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滚滚向前的发展大潮,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历史使命,它“不只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手段,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素之一”[2],而要实现它急需“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国际化人才是人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基础与核心竞争力。”[4]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得到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地方高校要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主动引领国际化人才培养浪潮,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来推进,实现变道超车加快发展,追赶上国际化潮流。高校在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形成独树一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政策执行的向度、力度和效度,增强学校的发展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形象品牌力和影响辐射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长远发展,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贡献应有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国内国际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与日俱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是驱动地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乘着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春风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机遇,地方高校转变国际化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路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内在选择,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国际化人才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战略定位理念落后,组织运行管理松散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适应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所以在对高校的各种审核评估中都将其设置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虽然,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提出了“开放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战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围绕“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一定位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多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任务,抱着“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心态,未能真正认识其重要性。人为地割裂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投入较大但产出效益较小且缓慢,对学校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不多,是一个加分选择项而非必修项,从而未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很多地方高校在设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时更多的是注重学习掌握外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家国情怀培育、国际规则通晓等关键核心目标关注较少,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链式”组织管理运行,但现实是很多地方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运行不畅。尽管地方高校为了迎评过检,如法炮制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或者国际教育学院等组织机构,但基本上都存在相关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互相推诿扯皮、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的问题。二是组织管理协同不够。国际化人才培养组织运行管理机制游离于学校治理体系之外,未从招生、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与服务、就业创业、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好整体规划,使得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无法实现有效协同。三是欠缺集群发展思维。国际化人才培养更多依靠的是地方高校自身进行的,借助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和校地合作跨界集群育人不足,即使有借力也仅局限于资源供给、交流合作等方面,在营造全方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上做得还不够。

(二)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中外学生交流不畅

“高校的教职员工既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主体,也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客体。”[5]国际化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但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引进和培养国际化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一是国际化师资结构不合理。从国籍上看,外籍教师的人数较少,且多为语言类课程教师;从来源上看,更多招聘的是国内院校毕业的应往届毕业生,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师资较少。二是国际化师资能力不达标。一方面是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不足,由于很多地方院校的原有师资大多数是本科学历,虽然近年来招聘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但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国外生活、访学、学术交流等经历,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国际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是管理队伍管理能力欠缺,由于人员编制、办学经费的限制,很多地方院校在进行人员配置时抱着“只要有人”的心态,未能充分考虑国际化人才管理的特点以及与之匹配的能力需求,导致管理队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事而化、因时而新的能力较弱,无法有效补充其他育人环节。

学生国际流动与实践平台的丰富性、覆盖面直接影响着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外籍学生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走出去”方面,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自身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高校选派中国学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活动竞赛、交流访问,以及能到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实习、志愿支教的人屈指可数,导致学生国际服务、国际参与意识和国际适应力、竞争力较弱。在“请进来”方面,虽然有条件的地方高校早已开始招收学历或非学历制的外国留学生,或是开展了外国留学生来校交流学习活动,但外国留学生人数总体占比较小,中外籍学生的管理和培养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双方相互交流接触的机会不多,都很难有机会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和无法快速适应的状况,间接影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学科课程建设滞后,科研成果转化不够

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是促进国际化人才目标达成和取得实效的关键要素,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科专业设置导向不合理。地方高校目前在设置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时更多考虑的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布局要求,而真正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站在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全球适应力的角度规划整个学科体系和专业布局,结合国际组织、外国企业、外资企业或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等国际就业市场需求,融合自身特色和国际优势资源、管理经验,深入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关键节点设置相关学科专业方面做得还不够。二是本土化、校本化与国际化兼顾不够。很多地方高校还未意识到本土化、校本化和国际化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存在完全照搬国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标准和套用国外教材内容等问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教材、编制课程标准等方面造成“四不像”“骑驴找马”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课程建设理念相对滞后。在课程设置上,有的开设语言课程过多,有的开设专业技能课程过多,很少注重国际化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系统化培养。大部分高校更多关注的是课程国际化,对于开展的双语教学仅限于中文和英语教学,很少运用其他语种开展教学,对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国际化关注较少。

科學研究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才国际流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很多地方高校在构建跨国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时,更多停留在课题合作研究上,在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研发机构、国际智库、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等领域乏力,导致师生与国际专家学者深度交流、联系不畅,无法有效转化利用好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方法,不能助力提升自身整体的科研水平。除此之外,课题合作多浮于表面,合作成果转化利用率低,反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效甚微。在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时,不太重视牵头举办或是派遣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推动与国际学术研究的交流合作,使得师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也就不能增强师生国际互动与国际理解能力。利用数字赋能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化资源和“云上”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转化的思路、方法不够细致具象,无法满足师生的数字信息和国际交往胜任力的需求。

(四)对外合作质量不高,人文交流项目匮乏

纵观不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路径、培养模式,大都缺乏各自地方、学校、学科的特色,错位发展意识不强。在对外合作方面,地方高校合作交流对象基本以国外中等或中下等水平的院校为主,高层次的优质高校资源引进难度大且合作较少,严重制约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外交流项目集中在人文社科专业类别上,惯用留学或交换等方式,低水平、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引进的教育资源与中国本土实际结合得不紧密,未能充分转变为适合地方高校实际的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和实习实训在内的实践育人体系、评价反馈机制,资源转化率和高效利用率低。在合作办学方面,大部分地方院校并未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未能主动与境外机构、社会组织或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携手在境外建立海外分院、教育机构,开设孔子院校、孔子课堂或开展技能培训、订单培养,以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扩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尽管有些地方高校近些年来已向国外院校输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本国人才培养成果,但仍存在辐射力不强、主导或参与制定学科专业国际化标准、国际职业资质等方面力度不够的问题。

育人环境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利用中外人文交流这一提升国际化人才人文素养与全球胜任力的有效抓手,可以进一步丰富国际化育人环境和氛围。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是引领国际化人才思想,助力国际化人才成长成才的着力点,但目前地方高校在推动第二课堂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局限于依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形式,从“五育并举”角度着力提升国际化人才综合素养上还存在不足。搭建中外学生合作交流平台不足,根据学校特色、专业差异、学生层次、学生需求、所处地域分层分类开展具有地域和校本特色的语言、文化、技能、素养等多维度相交叉的活动较少,不能满足国际化人才浸润式教育的要求。地域资源、校本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充分养料,是人文交流活动中可重点挖掘和利用的资源,但目前地方高校在运用地域资源、校本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上明显不足,不愿主动对上对外争取人财物的支持、与兄弟院校争取资源互补的协同,大部分国际交流活动存在“自编自导自演”的问题。

(五)经费保障分配不均,评价激励机制不全

地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在教育经费划拨和分配投入固定且不均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往往只能满足正常办学的开支和学校相关硬件设施、办学环境的改善,不能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虽然有些地方高校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将国际化教育支出纳入了财政支出体系之中,但在总“蛋糕”有限的情况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分得的“羹”占比较小。地方高校在考核分配建设上,未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分门别类纳入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审晋升、评优评奖表彰等考核体系中,未能为参与者的发展增值发挥效能,导致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可以精准掌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效与问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很多时候以学生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才培养评价核心,未能对标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际调整完善现有人才培养评价和评估的指标体系,还未加入与国际适应力、国际竞争力相适配的海外交流、工作、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家长、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合作院校的反馈意见可以很好地帮助高校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但很多地方高校缺乏质量监控意识,运用第三方机构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的极少。虽然每年或定期都在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调查,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运行流程不完备、调查多年内容不变、调查题目设置随意、调查过程走过场等因素导致调查结果实效性低,无法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态优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贯彻开放办学理念,面向未来服务战略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要彻底摈弃“现代化”“国际化”就是“西方化”“欧美化”或“某国化”的错误思想,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要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办学治校之中,用其引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首先要坚持“理念先行、目标导向”,“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开放办学”发展理念,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将国际化全面融入“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过程,着力培养胸怀天下,厚植家国情怀,具有全球视野思维、国际知识体系、较高外语水平,熟悉国际文化、国际规则、国际标准,拥有跨文化交际力、国际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勇于参与国际交往、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次要面向未来和学校战略制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已有的、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持续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优化对外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外事处或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改革,强化归口协调职能,促进组织、宣传、教务、学工、后勤、招就等系统联动参与进全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盘大棋中,并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教育管理、实践体系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要发挥“院办校”改革的活力,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每个二级院系培育一批优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平台),实现“一院一策”积极推进师生交流、人才引进、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涉外服务、汉语推广、标准研制、规则制定等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协调师生双向流动,以人為本内外循环

坚持“以人为本”“胸怀天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类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中外师生国际双向流动、经常互动。“始终坚持文化差异性原则,秉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理念,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6],持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改革创新,从中外不同语言文化视角培养出更多情怀视野兼备、知识技能兼具、规则语言兼晓的国际化人才。首先,要解决国际化人才由谁来培养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育并举,从结构和质量上解决现有国际化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国家、地方政府的人才引智计划引进一批符合学校专业设置、未来发展定位,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能够与现有师资结构形成互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境内外人才和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增加本土教学和管理师资队伍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共建研究中心、培训基地等形式提升本土师资的国际化观念、眼光和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然后,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国际化人才培养之中,“需要适时、适地、适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状态,按照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环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破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偏颇认知,充分发挥“在地或线上国际化”效能,利用已有丰富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化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校内也能置身于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之中。同时,支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国际产学研合作、国外实习等途径,尽可能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深化国际化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科研转化,引进输出质量标准

通过教学科研创新可以构建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只有稳稳抓牢这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才能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偏航、不落后。地方高校要站在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角度加强自身优势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建设,适应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挑战,通过“云上”“线上”等载体持续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科研创新的转化利用,强化教育教学创造力和硬实力。通过反躬自省,找准自身薄弱学科专业,深入剖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通过引进借鉴国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经验和优势资源,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在教研交流、科研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多优势资源引入现有教学科研体系,推动现有教学科研体系换挡升级,逐步弥补弱势学科专业的短板,实现均衡发展。同时,还应找准着力点和落脚点加强质量标准输出,搭乘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国家海外办学旗舰项目的班车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顺风车,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工程和品牌项目,加大中国职业能力标准、教育标准、课程标准、行业标准输出,并注意结合输入国本土实际提升输出标准的“免疫力”,进而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球竞争力和引领力,提升中国教育的号召力和主导权,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营造绿色教育生态,校本特色差异共生

因地制宜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元供给,这也是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同质化是各个地方高校在探明适合自己发展道路前必然会经历的过程,但不是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路径,错位发展才是实现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正确选择。地方高校不应搞扎堆和“依样画葫芦”办学,跟在办得好的高校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在地区的行业优势和学校办学定位、类型、理念、优势、校史等自身特色形成具有地域和校本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共生共荣发展。敢于打破常规传统思维,打造基于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层次和学生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符合所处地域特色的具有地域和校本特色的普适性、差异性共存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活动育人成效,“以实现满足不同广度、深度、厚度、温度、效度要求的‘一校一品错位发展”[7]。将地域资源、校本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当代育人价值,系统打造具有地域和校本文化特色的视觉文化体系,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作用展示地方高校自身独特的精神文化和办学风貌,推进人人、事事、时时和处处都可育人,营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教育生态。主动向当地政府、社会、企业和兄弟院校借力,实现人、财、物、力的资源优势互补,避免为争夺资源“打群架”“内讧”等现象出现,更好地将“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培养势能”,精心培育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公民”。

(五)改革评价激励共享,动态平衡引领竞争

地方高校应通过开源和节流确保充足的国际化办学经费支持,在合理调节现有资金的同时加大非财政拨款等额外可分配资金的创收,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保障。动态调整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从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建立分层分级分类激励机制,将绩效考核与指标考核、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并存,促使师生正确认识自身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参与路径,并激发其自觉提升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能力,“筑好全员育人共识、用好全过程育人良方、画好全方位育人畫卷”[8]。大刀阔斧改革质量评价和反馈结果机制,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衍生能力要求,产业行业、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运行情况适时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和要素权重,确保其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发挥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全面诊断、客观监督、促进提升等职能,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依托“对标竞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找准各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劣势,发起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动态纠偏行动,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效,引领人才竞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1]为了顺应全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促成教育国际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优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促进人的现代化,更需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9]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力军,理应积极主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地方院校应该主动对接国家‘文化走出去‘教育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天时,更要整合利用好各校办学地缘优势的‘地利,调动国内外优势资源、优秀人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和,在时空坐标中找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10]本文全面梳理总结了地方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出现的“战略定位理念落后,组织运行管理松散”“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中外学生交流不畅”“学科课程建设滞后,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对外合作质量不高,人文交流项目匮乏”“经费保障分配不均,评价激励机制不全”等十类问题,首倡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提出了“贯彻开放办学理念,面向未来服务战略”“协调师生双向流动,以人为本内外循环”“创新教学科研转化,引进输出质量标准”“营造绿色教育生态,校本特色差异共生”“改革评价激励共享,动态平衡引领竞争”等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助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826(21):4-35.

[2] 郑凯越,YAN Jianzhang.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与现代化关系探微——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0(1):114-118.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

[4] 徐小洲,郑淑娴,韩冠爽.大变革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创新与组织重塑[J].中国高教研究,2022(6):19-25.

[5] 夏玉荣,周桂生.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3):37-41.

[6] 吴玥,汤洪,林科.2012年中韩语言文学研究与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2):174-176.

[7]杜周軍,林科,钟乐海.中华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以巴蜀文化为例[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3):85-100.

[8] 刘阳,林科.“三全育人”背景下四川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2(14):85-88+124.

[9]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意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EB/OL].(2020-06-18)[2023-01-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10] 林科.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N Ke, LIU Yang

(Party Committee Office and School Office of Mianyang Polytechnic,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Mianyang Polytechnic,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is of top prior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esentl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constitutes not only a principal path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upporting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way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en principal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concept, loos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renewed development concept, it initiat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mplementing the philosophy of open education, future-oriented servic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cultivation, enhanc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 higher level,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s cultivation; competence in school management

猜你喜欢

国际化现代化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