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2023-11-30刘伊然林鹭航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刘伊然 林鹭航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刻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含教训汲取与经验总结、文化传承与实践积累、思想继承与中国创造相结合的生成机理。这一思想立足中国发展大局,在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从基本立场、本质内容、价值旨归、规律总结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在实践要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道路坚守、系统治理、制度保障和全球共治四大举措,为新时代构建“美丽中国”的文明图景提供行动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党的二十大;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3-0074-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3.00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这充分表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深刻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既在理论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处理保护自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念,又在实践上为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遵循。习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将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协同推进,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成熟和完善,科学总结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国现实生态问题出发,以科学的辩证思维和高尚的人民情怀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文明图景的路径,对于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实矛盾,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条件下为解决新时代的生态问题应

运而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汲取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教训,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立足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解决中国现实生态问题,其创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1.对西方工业化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

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造成了积重难返的生态创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人类健康生活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在生态问题上秉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可以对自然进行全方位主宰,殊不知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性最终会在人类一次次的自我膨胀下充分显示出来。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频频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不得不促使着西方社会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寻找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绿色思潮,如“深绿”“浅绿”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但这些生态思想虽然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端,但并未真正从实践向度改变资本主义的束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敏锐洞察资本主义的生态弊端,汲取西方工业化的历史教训,借鉴西方现代化对生态危机的反思,是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

2.对党建设生态文明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

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据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3],还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意义重大。他不仅提出了绿化祖国、兴修水利、节约资源等生态思想,并且重视林业和农业治理,开展植树造林、江河治理等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植树造林和绿化祖国是造福后代的事业的思想,倡导全民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并且认识到法制机制、科学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发挥科学和制度的作用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倡导建立“两型社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和发展的理论逻辑

1.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一,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来看,马克思认为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有机统一于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首先依赖于自然”[4],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的实践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人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改造。其二,从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逐利的无限扩张使得自然成为被过度索取和掠夺的对象,造成了人与自然处于异化状态,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本质属于社会问题,摆脱这种异化状态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三,从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看,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5],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解的价值追求。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一,儒家认为天地是万物和人的本源,万物和人统一于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个人修养的价值尺度,人在生活中要践行保护环境的道德修养,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实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同时认为要遵循“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6]的中庸之道,不以破坏自然为前提有目的性地用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改造自然。其二,道家认为“道”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根本准则,“道法自然”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保护环境和人的发展协同并进。其三,儒家主张对待自然界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能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反对浪费资源的奢靡用度,强调适度开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实践逻辑

1.有利于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化解生态危机以求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应运而生。21世纪各国以透支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掉入了不可持续的陷阱,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资源枯竭、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处于高发态势,并且难以有效解决。国内自然灾害事件频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生态问题的威胁,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不再局限于物质层次,要求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7]。这些迫切的现实问题促使习近平在不断满足人民生态诉求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人民至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强调重点治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以及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态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下功夫有效解决,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习近平工作经历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在个人工作经历的实践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积累丰富的环境治理经验,逐渐形成了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早年生产实践中就认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们打坝造地,学习沼气建设技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群众做饭和照明的困难。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地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正定县真正实现绿色减贫、脱贫。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的区域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论,把福州市建设为环境优美的沿海开放城市,打造“绿色福州”。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期间明确提出了“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8]的发展目标,并且科学阐述了“两山论”。其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指标。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从基本立场、本质内容、价值旨归、规律总结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

(一)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的基本立场。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以生命共同体的形式存在,两者和谐共生,人类必须秉持正确的态度和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然,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认识弊端。一方面,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表明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與人类相分离,把自然看作人类主体改造的客观对象,人类完全以工具理性主宰自然。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使用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形象阐释了人与自然界作为物质的存在样态,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自然界作为物质的存在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人”在自然界中通过物质生产和交往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维系自身生活,因此人类必须践行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要求避免自身主体性膨胀的后果,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人与自然具有共生性。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不是“自然中心主义”所谓的忽视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不切实际的虚妄观念,而是在肯定自然的价值同时实现人的价值,两者实现良性互动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绝不是要求放弃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而是改变原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发展生产力,同时人类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发展。

(二)生态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传统生产方式中,生产力被理解为人类可以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仅仅被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基于没有从辩证思维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指标增长而过度索取和开发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内容。这种生态发展观把自然置于生产力的本质规定中,突破了生产力理解的狭隘界限,不再把自然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不再单纯突出自然对经济发展的功用性,而是突出保护自然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内在一致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9]传统发展方式片面注重经济增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性的体现,也是资本追求增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转化摒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意味着保护和改善自然就是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的生态发展观要求必须发挥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作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努力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实现社会发展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统一。

(三)生态民生观: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追求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资产阶级掌握自然资源的占有权,享有自然资本的增值利润,但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的后果却由整个社会阶级承担,生态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导致人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尤其损害了广大劳苦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合法权益,人民的贫困程度日益加重,从而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担当情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从群众史观的理论思维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民生的角度阐明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着力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普惠民生的公共产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理念的批判性超越。随着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9]”,要求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重要动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四)生态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恩格斯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1]。古巴比伦、古希腊文明的衰败充分说明人类对环境破坏和过度索取的同时种下了自然报复的苦果,因此人类文明的兴衰成败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文明兴衰的道理,在唯物史观范式的指导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于人类社会历史中考察,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2]6的生态历史观。人类如果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枉顾生态环境这个“本”,竭泽而渔的文明成果最终都会荡然无存,人类文明的大厦也会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衰败而倒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真正解决生态治理问题,人类文明才能走向欣欣向荣的正确道路,否则可能堙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时代要明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发展道路,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在认识论层面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从现实层面提出了独具慧眼的生态保护措施,即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以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建设生态文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全方位、根本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要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之中,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落实在人们的行动之中;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传统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要积极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加快推动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与普及;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们应坚定走好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才能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层次的提高,汇集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力量。

(二)以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系统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种生态因素相互联系,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这是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一个科学论断。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各部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系统论的辩证思维从生态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的各要素中寻找使其良性互动的治理方案,按照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合理开发、保护和修复,通过治山、治水、治林、治田的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取得综合性的最佳效果,绝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系统治理的思路要求把自然、人与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和修复不但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部署,而且需要企业的责任坚守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将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职责相统一作为实践着力点,统一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治理;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在产业发展全过程中落实各项环保措施;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绿色环保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依靠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2]99,因此必须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生态文明的法治规范与执行准则,从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产和消费、固定污染源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规范,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部门职责分明,各措施具体落实。二是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针对自然资源从源头开发、使用过程和循环利用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化规范,促进资源产权分明、有偿使用、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不节约资源的现象,加强对浪费资源行为的严格监管。三是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要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体两面的治理,加快重大生态问题的综合治理,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于枉顾法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人,必须根据权责归属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政府和企业的指标,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

(四)堅持共同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世界历史”趋势下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去推进,因而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习近平总书记以宽阔的全球关怀考量生态文明问题,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措施应对全球生态问题和寻求生态共治方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于全球视野之中,摆脱单个民族狭隘思维的界限,提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2]131。我国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深化生态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有关生态问题的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濒危、海洋污染等生态问题。我国在生态环境的全球共治中积极承担大国职责,切实履行国际文件中规定的义务,作出减排低碳的承诺并且有效践行,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其他落后国家设立援助基金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携手各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条件下为解决新时代的生态问题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建构了基本立场、本质内容、价值旨归、规律总结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在实践要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道路坚守、系统治理、制度保障、和全球共治四大举措。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方案,以科学的辩证思维、高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的文明图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6] 柴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探析[J].理论导刊,2019(9):79-84.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72.

[9]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1-16.

[10]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0(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99,131.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Its Rich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LIU Yiran, LIN Luha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Fujian;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Fuzhou 350025,Fujian)

Abstract: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innovative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t gives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answer to important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yical questions like “why should we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what ki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we build?”and“ how should we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premised on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It contai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essons learning and experience summing up,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accumulation, ideological inheritance and Chinese creation.Under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materialism, this thought interpre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cientific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ic standpoint, essential content, purport of value, summary of laws and principles, etc. Thus constituting the rich connotations for his ecological thought on nature, national development,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history. In terms of practical requirement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poses four principal measures including the adherence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stemic governanc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global governance, which have outlined follow-up actions that can be taken and complied with in response to the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Gree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