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患侧面部闪罐治疗中风恢复期面瘫60例*
2023-11-30于圆圆刘孝忠范春香刘浩施玲玲孔静婧王灿黄金阳赵静
于圆圆,刘孝忠,范春香,刘浩,施玲玲,孔静婧,王灿,黄金阳,赵静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南分院,上海 200125
中风恢复期面瘫属于中枢面瘫的一种,主要指多种因素导致大脑内囊皮质脑干束、皮质运动区等神经通路受损,并累及周围支配面部的神经,继而造成面肌功能性瘫痪[1]。有报道表明,中风患者存在30%以上的面瘫情况,为患者面部功能和外貌美观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增加患者负面心态,使患者放弃治疗或延迟康复进程[2-3]。西医多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面瘫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针刺属于中医较为环保的治疗方法,对人体基本无影响,通过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达到调理人体机能的作用[4]。闪罐是拔罐疗法的一种,其可快速将面部皮肤向上提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增强正气、加快炎症反应消失,继而达到治疗目的[5]。基于此,本研究观察针刺联合闪罐治疗中风恢复期面瘫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治疗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5~80(64.2±6.6)岁;病程3~18(8.7±5.4)周。观察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2~80(62.2±5.6)岁;病程3~19(9.5±4.9)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HK2023010323)。
1.2 诊断标准参照《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6]的相关标准: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
1.3 病例纳入标准均为初发疾病者;符合针刺适应证;符合闪罐适应症;知情研究内容,配合全程治疗。
1.4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存在过敏史;正常参加同期受试者;依从性偏低、存在失语功能。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针刺疗法治疗。选穴:头皮针:顶颞前斜线(发病部位);面部穴位(均为患侧):颧髎、迎香、地仓、颊车、承浆、下关、水沟;远端配穴:合谷、足三里。针具:0.25 mm×30.00 mm无菌针灸针。操作:(1)消毒选穴,顶颞前斜线、地仓、颊车平刺,余穴直刺,均匀提插捻转,待患者产生针感后,留针 30 min;(2)出针后,干棉球局部按压穴位。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侧面部闪罐治疗。器具:火罐:2号或者3号玻璃罐(根据患者面部肌肉丰满程度选择)。方法:针刺结束后,在患者患侧面部用闪火法进行面部闪罐,约10~15下,皮肤潮红为止。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面部麻痹症状使用自制量表评定,每项3分,包括鼓腮受限、示齿受限、耸鼻受限、患侧面肌肌力障碍,症状越严重则分数越高。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同一人实施此项评定。
1.6.2 患侧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者取适宜体位,将VQ型肌电电位仪进行通电,将参考电极放于患者患侧鼻唇沟,将电极放于患侧鼻翼旁,两电极中心相距2 cm,地极置于患者额部正中,两电极置于茎乳孔处附近。使用恒定电流连续波调节刺激强度,从0 mA 逐渐加强电流,分析并记录检测过程患者振幅,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定。
1.6.3 面神经功能评分采取Portmann量表[7]进行评定,包括动鼻翼、吹口哨、微笑、鼓腮,满分3分,分数越高则面神经功能越优。
1.6.4 社会生活功能采取FDIS量表[8]评价,包括平静、孤立、发脾气、睡眠和社交时间,每项1~6分,社会生活功能越高则分数越低。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同一人实施此项评定。
1.7 疗效判定标准面部区域完全正常为Ⅰ级;面部有轻微无力,运动时刻完全闭眼,但口角存在轻微不对称为Ⅱ级;面部双侧存在痉挛、抽搐,运动时能鼻炎,最大用力时存在口角无力为Ⅲ级;面部静息时不对称,运动最大用力无法闭眼为Ⅳ级;无运动时完全麻痹为Ⅴ级。
治愈: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至Ⅰ级;显效: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至Ⅱ级;有效: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至Ⅳ~Ⅴ改善为Ⅲ级;无效:经20 d治疗后仍停留在Ⅳ级以上。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麻痹症状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麻痹症状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表面肌电图数值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表面肌电图数值比较
2.3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 分)
2.5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西医又叫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9-12]。由于本病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及并发症,被列为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13]。脑卒中有着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为中风恢复期面瘫,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流涎、吞咽困难、颜面不对称等[5,14]。除了影响患者日常功能及面部美观之外,还存在抑郁、吞咽困难、发音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随着该病发病率的增加,中枢性面瘫的患病率也相应上升。
中风恢复期面瘫归属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多由患者气血亏损,脉络空虚,使得内生风邪扰脑窍而引起本病的发生[15-16]。中医治疗该病主张以疏风通络、行气活血为主。针灸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改善患者面部病理状态,重建神经组织功能,增加面部肌力,进一步将面部肌肉活动恢复至正常状态[17-18]。周舒心等[19]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中风恢复期面瘫患者的面部症状,使患者面部静态、微笑、噘嘴等动作时更加协调。普遍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机理是兴奋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等,针刺疗法被纳入面神经炎治疗方案之一[20-21]。也有研究表明,仍有约30%的患者存在面肌挛缩、连带运动等后遗症,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困扰[22-27]。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而成的外治法,早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拔罐属于刺激疗法,主要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人体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闪罐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拔罐方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局部穴位闪罐,具有温经散寒、温阳通络作用;颈项部刺血拔罐,可活血通脉、消肿止痛,尽快消除面神经水肿,祛除邪实。闪罐疗法能使患者面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本次结果表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面部麻痹症状评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表面肌电图数值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联合闪罐可有效提高中风恢复期面瘫的治疗效果。探究原因发现:(1)闪罐治疗会使患者面部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会导致表皮瘀血,从而出现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2)闪罐治疗通过对皮肤的负压吸引,可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功能,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提高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的水平和细胞的活力,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排除,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3)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纵横捭阖、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其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借以运行周身气血,营养全身。当经络系统中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产生疾病。闪罐治疗是在经络气血凝滞或空虚的时候,通过吸拔经络穴位,对经络中的气血输布进行引导,使脏腑器官由衰弱转为亢奋,恢复功能,从而防治疾病。
综上,针刺联合闪罐可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面瘫的病理状态,提高其面部神经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