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基于责任意识提升视角

2023-11-29高光琪赵江涌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运动竞赛责任意识意愿

高光琪,张 杰, 赵江涌

(1.河北地质大学 体育课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0;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个人责任意识的直观表现是责任担当行为[1]。时代赋予大学生使命担当,使命担当要求大学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在离校参与社会活动时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知责、有责、负责、尽责[2]。亟需多模式打造培育和提升责任意识的实践平台。体育是提升受教育者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组织严密、影响力大等特点,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校园体育活动相比,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更大。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围绕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偏低。因此,本文着眼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采用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影响参与意愿的因素,找到提升大学生参与意愿的决定性因素,明确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施路径,努力发挥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作用。

一、高校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随着我国多次成功举办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园运动竞赛活动,我国高校品牌运动竞赛快速发展,数量逐年增加,种类逐年增多,竞赛功能的多样性表现突出。当前大学生熟知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高校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有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FA)、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等(见表1)。另外,多个省份举办了面向本省高校大学生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排球联赛等竞赛活动。国家级高校校园品牌运动竞赛与省级高校校园品牌运动竞赛活动相比,在组织机构、活动规模、裁判员、参赛运动员、奖励政策、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省级的高校校园品牌运动竞赛,大多是作为参与国家级的高校校园品牌运动竞赛的选拔赛而举办。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体育教学需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求等举办各类运动竞赛,量身打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活动,这也成为各高校检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平台。当前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开展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及相关素质的重要教学实践平台。参与品牌校园竞赛或相关志愿服务,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他们对自己作出客观评价,产生积极而正面的自我体验,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大学生对内的责任意识也得以强化。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之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深刻把握自身与外界间的共生关系,进而提升了他们的对外责任意识。总之,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对于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能够发挥正向的推动作用,究竟哪些因素能够有效驱动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志愿服务,需要进一步开展实证检验。

表1 部分国家级的高校校园品牌运动竞赛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以“通过运动竞赛提升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为研究的切入点,具体分析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情境下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差异。本文通过调研问卷抽样获取相关数据,调查选择了河北、安徽、陕西、辽宁等省份高校中曾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和相关志愿服务的1 600名大学生,保证调查样本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本次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1 600份,收回1 548份,问卷回收率96.80%,有效问卷1 235份,有效率79.78%。根据调查问卷,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两项内容: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相关志愿服务能否提升大学生个人责任意识、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为实现本研究的目标,在行为理论、数理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1.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和实践经验,分析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方法。本研究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对获取的各种资料进行加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规律,认识事物本质。在打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方面,有些高校体育教师已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进行了教学改革,积累了相关经验。在累计形成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展质性研究,对充分发挥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能够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的有效研究方法。本文将高校品牌校园运动竞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设计问卷,通过实地调研来获取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基本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变量,不仅涉及分类变量,如参与意愿、性别、年级、专业,同时还有连续变量,如每周锻炼时长、体育成绩、专业成绩。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最大限度掌握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变化规律和具体特征,然后筛选出有用信息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三)变量选择及模型建立

1.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核心问题进行检验,将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will来表示;解释变量为大学生的性别(sex)、年级(grade)、专业(major)、每周锻炼时长(weexer)、体育成绩(pscore)、专业成绩(profscore),具体的变量选择及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选择及定义

2.模型建立

人本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直接影响到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个人责任意识的效果。因此,要想通过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提升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意愿。为便于分析,将很不愿意、不愿意归为不愿意,赋值为0,将愿意、很愿意归为愿意,赋值为1。由于被解释变量是二元离散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will)是因变量,取值为1或0,解释变量分别为性别(sex)、年级(grade)、是否为体育类专业(major)、每周锻炼时长(weexer)、体育成绩(pscore)以及专业课成绩(profscore)。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知,其中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will)的均值为0.869,说明收回的1 235份有效问卷中,有86.9%的学生是有此项意愿的,受访对象的男女比重为0.93:1,体育类专业学生占比13.3%,非体育类学生为86.7%,接受调研的学生平均每周的锻炼时长(weexer)为3.86小时,并且不同个体锻炼时长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体育成绩(pscore)和专业课成绩(profscore)不同样本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二)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变量的相关系数表

从表4第1列来看,被解释变量will与绝大多数解释变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性别(sex)、年 级(grade)、专 业(major)、体 育 测 评 成绩(pscore)、专业课成绩(profscore)的相关系数符号与预期基本保持一致,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50%,同时表3中列示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可知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构建的模型是有意义的,具体的关联性分析需要根据进一步的实证回归结果来作进一步的判定。

(三)多元线性回归检验

本文的核心模型将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大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按照年级和专业进行分组,其中大一和大二属于低年级组,大三和大四属于高年级组,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分为两组,使用logistic模型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Logistics回归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列(1)为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性别(sex)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53 2,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证,说明相对于女生,男生的参与意愿更强;年级(grade)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37 9,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的参与意愿更强;所属专业(major)的回归系数为-1.275 3,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相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参与意愿更强,可能是因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是参加各高校品牌校园运动竞赛运动员的主体;锻炼时长(weexer)变量的回归系数为2.680 5,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越长,其参与意愿更强;体育成绩(pscore)变量的回归系数为3.725 0,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大学生体育成绩越优异,其参与意愿更强;大学生的专业课成绩(profscore)变量的回归系数为2.344 7,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大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越优异,其参与活动的意愿更强。列(2)和列(3)分别为按照年级和专业进行分组后的回归结果。在高年级组的回归结果中,锻炼时长(weexer)变量和专业课成绩(profscore)变量并不显著,说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其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专业课的成绩优劣并不会影响其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面临较大的择业和升学压力,参与意愿明显降低;低年级组的回归结果与全样本基本保持一致,专业课成绩(profscore)变量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体育类专业学生样本的回归结果中,锻炼时长(weexer)变量和专业课成绩(profscore)变量也不显著,非体育专业分组的回归结果与全样本基本保持一致,从总体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组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更为显著。

另外,在对调研问卷进行梳理时还发现,英语、计算机、新闻等专业和医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相关服务的意愿更强,可能是因为品牌校园运动竞赛设置的相关服务岗位以赛事组织、翻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现场广播与宣传服务居多且志愿者需求缺口较大。总体来看,在回收的1 235份有效问卷中,所有大学生均表示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之后,个人责任担当行为意愿增强,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大学生个人责任意识显著提升。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基于责任意识提升视角,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是否强烈,受学生性别、年级、专业、每周锻炼时长、体育成绩、专业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年级、专业及每周锻炼时间对大学生参与品牌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意愿的影响更大一些。

(二)对策建议

第一,充分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强调体育课程要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高校要通过某些形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提升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主要体现在:某些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对内责任意识,即自我责任意识的发展;某些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受教育者对外责任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体育教育者(主要是高校体育教师)向大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以及相关素质的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之一。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是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大学生特长充分挖掘的回应,也是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新发展阶段,要想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大纲、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制订出参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教学策略,全力推动大学生参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高校体育教学可借助奖学金或学分的激励、调控、引导作用,加快研究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积极设计相关教案与教材,为打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统筹规划,扩大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覆盖面。全面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长、体育成绩和专业成绩,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因素,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明确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指标。高校体育教师要强化忧患意识,清晰判断客观形势,主动把握品牌校园运动竞赛作为体育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契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体育教师,围绕英语、计算机、新闻等专业或管理学、医学类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并在赛事组织上降低上述专业在品牌校园运动竞赛中的参与门槛,调动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组织与服务的积极性,从而扩大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覆盖面。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首先,在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制度范围内,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鼓励其自主参赛和参与相关志愿服务。其次,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内容、规模、形式要丰富多样,易于体育教师操作,人员选拔要公正、公平、公开。再次,对参赛者和参与相关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统一备案,在一定范围内统一组织管理,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奖励并集中落实。另外,针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每周锻炼时长、体育成绩不同的大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大学生参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意愿。在教学工作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打开思路,遵循“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体教融合”等理念,积极探寻通过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学路径。高校体育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和特点,找准重点工作,抓好关键主体和环节,最大程度发挥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

第四,加大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宣传力度,实施全过程跟踪和督促。高校要加强对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宣传力度,要求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各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就业服务指导、学生评优等教学工作中,就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参与意愿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解读。各专业课程教师要以实际行动促进宣传,使参与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志愿服务,能够提升个人责任意识,为大学生所了解和认同。同时,各专业课程教师要开展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的跟踪调查,为大学生参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提供可靠信息。体育专业课程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运动训练,非体育专业课程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品牌校园运动竞赛志愿服务培训,以提高大学生参加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能力。高校领导要把大学生责任意识提升的教学责任落实到品牌校园运动竞赛组织机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建大学生责任意识提升部门、大学生参赛或者相关志愿服务的指导部门,以此来提高通过品牌校园运动竞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运动竞赛责任意识意愿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哲学视野下运动竞赛与体育教学辩证关系探析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现状与对策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构建
课余运动竞赛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