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构建
2011-03-18李海英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忻州034000
李海英(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忻州034000)
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构建
李海英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忻州034000)
学校课余运动竞赛对学校体育工作起着杠杆和引领作用.明确课余运动竞赛的目标可为更好地开展学校运动竞赛提供方向指导,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学校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进行研究,得出课余运动竞赛的总目标和不同形式课余运动竞赛的具体目标.
运动竞赛;课余运动竞赛;竞赛目标
学校课余运动竞赛对学校体育工作起着杠杆和引领作用.然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课余运动竞赛未能在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实施者在理论上没有对课余运动竞赛的目标很好地进行分析和准确定位,对不同形式课余运动竞赛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基于此,笔者选择了本题进行研究,旨在为课余运动竞赛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使组织实施者形成清晰的认识,进而按照不同形式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运作,促进课余运动竞赛健康发展,加快课外体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1 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以往仅在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看到有关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表述,他认为,课余运动竞赛的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并将其分为竞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娱乐性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尽管对以往课余运动竞赛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①这个目标不能涵盖整个课余运动实践,缺乏理论的实效型.②这个目标缺乏完整性,没有把握住课外体育活动所承担的最关键的任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才等任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课余运动竞赛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是学校体育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余运动竞赛,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总之,李祥确立的课余运动竞赛目标很难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和价值.正因为如此,课余运动竞赛目标急需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更新与重构,使之更好地为学校运动竞赛实践服务,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服务.
2 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确立的依据
目标是人们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人们通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期望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2]目标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等三个部分组成.本研究从主要是对过程目标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实现效果目标.
2.1 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集中体现在对培养人的规格、质量要求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身体,如果身体不佳就要误事.”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课余运动竞赛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健壮的体魄.同时,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因而,要求社会成员要具备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校课余运动竞赛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品格.
2.2 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条基本途径实施的.课余运动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体育目标蕴涵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体现学校体育目标,两者具有主从关系.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效果目标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能力;(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5)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学校教育根本目标是育人,学校体育根本特征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身心,达到育人的目的.学校体育和课余运动竞赛的主从关系决定了学校体育目标是确定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基本依据.
2.3 课余运动竞赛的功能
系统的功能是确定系统目标的根本依据,不清楚功能就无法确定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的功能是确定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根本依据.依据笔者对功能的研究,将课余运动竞赛的功能分为本质功能、特殊功能和一般功能.依据课余运动竞赛的本质功能和特殊功能,在确定目标时,要以对学生的教育为核心来确立不同形式的课余运动竞赛目标.
2.4 课余运动竞赛的指导思想及其原则
针对以往课余运动竞赛的弊端,结合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指导思想,课余运动竞赛在确立目标时应遵循“以育人为宗旨,体现教育”的指导思想,且以“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为原则.具体应做到:[4]
(1)参与的普及性.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全体性”特征的教育.[5]这种“全体性”特征要求课余体育竞赛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各种运动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而陶冶其身心,养成良好的终身锻炼的习惯.
(2)开展的层次性.课余运动竞赛既有相对高水平的比赛,也有基础性、水平较低的比赛.因此,必须考虑到它的层次性.[6]高水平的比赛往往较为正规,竞技水平较高,但相对全体学生来说参赛人数少,可以吸引众多学生助威和观赏;低水平的比赛则体现学生运动竞赛的群众性、基础性、参与性,虽然竞技水平不太高,但它面向全体学生,可动员众多的学生亲身体会运动竞赛的魅力,满足其竞技体育的教育经历.在低水平中,既有全校性的,又有非正规的、协商性的各种体育竞赛;既能满足学生学习,又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这种环境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性手段来实现,而是靠在潜移默化的感染及渗透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充分说明开展多层次性的各种课余体育竞赛的必要性.
(3)培养的兴趣性.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兴趣是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有力的内在动机之一.因此,课余运动竞赛活动必须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为宗旨.
2.5 课余运动竞赛对象的特点
课余运动竞赛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是不同的.运动竞赛过程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采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并应用不同的器材来进行.努力开拓科学、有效、简便、有趣的竞赛项目,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达到育人目的.
3 课余运动竞赛的总目标
总目标的确定是依据四个方面,即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的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的功能和课余运动竞赛的指导思想.我国学校课余运动竞赛的总目标应该表述为:“积极开展以娱乐、业余为主的校内校外运动竞赛,用以满足学生竞技体育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种竞技体育教育经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促进校内外体育文化建设,挖掘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力求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总目标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鼓励学校开展运动竞赛.因为目标要求积极开展课余运动竞赛.第二,给出课余运动竞赛的性质.它是用以满足学生竞技体育需求,给学生提供一种竞技体育教育经历.第三,指出学校课余运动竞赛的参赛范围,即校内和校际竞赛.第四,指出学校课余运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应多以娱乐、业余为主,以使广大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进来.第五,指出课余运动竞赛的效果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促进校内外体育文化建设,挖掘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第六,指出学校课余运动竞赛要实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 不同形式课余运动竞赛的目标
从竞赛的级别划分,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分为:“国际学生运动竞赛、全国学生运动竞赛、省市县内学生运动竞赛和校内运动竞赛.”[7]
(1)校内运动竞赛的目标.校内课余运动竞赛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活动,在运动竞赛中,学生通过比较优劣,不仅能达到一种自然的心理层面的满足,更追求的是一种构成生活享受最内在的核心.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吸引和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投入运动竞赛活动中,有利于培养运动能力与习惯,为终身体育服务.同时,它也是活跃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
作为最基层的体育竞赛形式,它的具体效果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普及体育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省市县学生运动竞赛的目标.全国性的学校运动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说仅仅是起到了“龙头”导向的作用,而它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则是每个省、市及县的运动竞赛.省市县学生运动竞赛是普及和提高的中介环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还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及骨干,使普及和提高良性循环.同时,它是在一定区域内举行的运动竞赛,客观上也能反映出该地区的体育特色,促进该区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
它的具体效果目标是:校际间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区域体育骨干,促进区域特色体育文化发展.
(3)全国学生运动竞赛的目标.国内外的大、中学生运动会,是课余运动竞赛交流,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区域体育骨干,促进区域特色体育文化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由于欠缺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高水平竞赛的教育、导向功能无法充分释放、体育人文精神传播的实质无法体现.只有文化发展了,才能带动其他一切方面的发展,即实现“真正的发展”.[8]因而,我们应把这样的竞赛看作是一次集体育运动、校际交流、教书育人为一体的盛会,而不应是单纯的体育比赛.所以,运动会上除了体育竞技比赛外,还应举行学生学术论文报告、科技成果展览、艺术节和表彰先进同学等多项活动,体现较高的综合效益.使之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节.
它的具体效果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创新人才,促进体育文化建设.
(4)国际学生运动竞赛的目标.随着国际间体育赛事日趋增多,由学生参加的国际比赛也日益增多.通过国际比赛,可以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交流,增进友谊和广交朋友.运动会上取得的优良成绩可以扬国威、长志气.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参加者代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生素质,充分反映的是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因而,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有高超的运动技术,更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它的效果目标是:加强国际体育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学生素质.
(5)不同形式课余运动竞赛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同形式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确立是在课余运动竞赛的本质功能和特殊功能下,依据总目标而确定的.它的一条主线就是围绕课余运动竞赛的本质和特点来阐释.它们共性是均含有教育性和文化建设性.区别就在于随着比赛层次的逐步提高,参与性目标逐渐减弱、体育文化建设目标逐步扩大,教育性目标逐渐加强,技术技能目标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提高.目标之间相辅相成,依次为基础.
5 结语
本研究从理论深层对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进行定位,拓宽了当前课余运动竞赛研究的视野和深度,进一步丰富了课余运动竞赛的内涵,为其他有关课余运动竞赛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导向作用.同时,不同形式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提出可为各级不同层次的学校课余运动竞赛的开展提供参考,促使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运动竞赛中迈向同一方向,为实现同一目标双方共同努力,使运动竞赛圆满完成预定的目标,突出其实效性,真正为实现课余运动竞赛的总目标,进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服务.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赵波,许可.试论我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现状及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5]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陈少宇.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7).
(责任编辑:王前)
G80
A
1008-7974(2011)04-0095-03
2010-10-10
李海英(1978-),女,山西原平人,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