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以重庆市南岸区银湖村为例

2023-11-29屈潞玲黄耘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字融合生态

屈潞玲 黄耘

以重庆市南岸区银湖村为研究对象,从“核心定位铸魂”“多维产业融合”“乡土文化传承”“多元生态营造”“数字艺术介入”5 个方向出发,探索数字赋能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新范式,激发乡村活力,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规划;数字乡村;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1 项目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城市的扩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议题。2020年12月,重庆市南岸区召开工作专题会,将银湖村纳入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建设规划,打造与广阳岛遥相呼应、以乡村振兴为展示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村。银湖村村域面积960hm2,地处明月山、金紫山中部的台地,整体呈现岩溶槽谷的地貌形态(见图1)。明月山形成的纵向生长脉络在凸出的山脉空间上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是极佳的自然旅游资源。

1 银湖村全域正射影像

2 银湖村整体规划布局

通过对银湖村进行现状梳理与问题分析,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结构布局,整体规划为3个区域,即“人居生活区、智慧生产区、生态屏障区”,以保障场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整体布局为“一街、九院、八园、八景”(见图2),依托银湖村良好的生态资源本底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探索银湖村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形成虚实相生的设计手法,打破乡村规划设计中虚拟与现实的壁垒。

2 银湖村核心区规划平面

3 数字赋能下的银湖村规划策略

通过对银湖村现状问题的分析及现状有利资源的梳理,从定位、产业、文化、生态、艺术五大方向提出适应银湖村发展的规划策略。

3.1 铸魂——IP营造与品牌定位

利用地域性文化使品牌形象具象化,使其具有唯一的身份象征;强化IP形象的故事性,使其更生动且更具趣味性;促进形象的多维发展,通过资本介入使IP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银湖村谐音“银狐”,同时流传着大禹和女娇的爱情故事,由此对其IP形象进行具象化打造,在完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衍生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并将IP形象植入文创体验产业链,打造IP主题农旅空间,加强IP主题活动和线上运营。

3.2 融合——休闲农旅与创意农业

3.2.1 “银湖八园”空间营造

根据总体布局及产业资源分析,进一步推动银湖村特色产业,进行“银湖八园”的空间营造,“银湖八园”以村中特色产业为基底,分别是“潘青桃园、油菜高粱园、橘颂园、猕猴桃园、李子园、枇杷园、鱼菜共生园、稻渔园”,八园各有特色,通过“艺术+技术”的介入提升第二产业的整体效益,根据不同产业种类进行空间设计,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3.2.2 三产融合,创新产业引入

三产融合发展是银湖村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需将科技、艺术、文化3个层面作为主要的创新突破口。一产科技创新出产品,二产艺术介入出作品,三产文化创意出精品。发挥三产的不同价值,发掘在虚拟空间的更多可能性,打破现实空间产业振兴受阻的壁垒,响应国家智慧乡村的相关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可自我更新、可通向未来的产业物联网体系。

3.2.3 “三家一村”共建共享产业模式构建

“三家一村”共建共享产业模式是联合匠人、艺术家、企业家链接城乡的桥梁,通过推动城市充裕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乡村,将乡村充裕的土地、生态环境、新农人等资源调动起来,形成“伴城伴乡的城乡融合村”。通过运营机制的探索创新,将银湖村建设为城乡居民共同需要的、有未来的城乡融合村。

3.3 传承——乡土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

3.3.1 数字文化展馆构建

数字文化展馆的构建包括线下文化展馆与线上文化展馆。线下文化展馆是指依托银湖村传统文化构建的以银湖文化为主题的乡土博物馆与纪念馆,宣传在地文化,如银湖村的龙舟文化、寨堡文化、广阳故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长江文化。展馆以巴渝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将当代元素融入其中。

3.3.2 虚拟文化社群构建

虚拟文化社群可打破时空壁垒,促进产业互联,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促进多元化方式交流。银湖村虚拟文化社群构建以“银狐”为虚拟角色的漫游场景,在数字云村中创建专属的化身形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人机交互,通过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与图像处理,形成银湖村三维空间模型,搭建虚拟场景,人们可在其中交流、观赏、组织活动并进行产品交易。

3.4 营造——生态恢复与生态景观化

3.4.1 多元生态修复与修补计划

银湖村生态景观营造秉承生态循环、绿色低碳原则,构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生态治理体系,突出银湖村生态本底特色,引入生态科技,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高价值的生态产品。水生态治理及提升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养殖、鱼菜共生等模式,实现经济转换;通过提升生态景观、打造生态驳岸等方式,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加强景观对生态的保护作用;通过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实现水体长清。

3.4.2 “银湖八景”空间营造

银湖村景观资源丰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银湖八景”景观节点,作为银湖美景宣传推广的特色名片(见图3)。现实空间中,对景观进行深化设计,结合上位规划完成“银湖八景”的景观构建,打造观景步道、观景长廊、特色平台及景观构筑物等多元游览路径,可围绕“银湖八景”的景观意象举办艺术活动,吸引露营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关注。虚拟空间中,通过前期的无人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得到三维空间模型,通过虚拟引擎搭建平台,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可通过“银狐”角色代入进行场景漫游,无论何时何地均可在线上观赏数字景观,拓展银湖村的宣传方式,促进银湖村的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

3.4.3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交通系统 开通旅游公共交通专线,如“广阳岛-银湖村”旅游观光线,打造一站式旅游;远期规划轨道交通延长线,开通串联明月山旅游环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公交车、旅行电瓶车及慢行步道;在环湖区域外围设置社会停车场,使游客在此换乘内部交通巴士;根据重要文旅节点配套生态停车场。

2)照明系统 遵循乡村生态保护的设计原则,采用环保照明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提出“夜银湖”概念,科学控制灯光亮度,避免光污染。

3)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提高银湖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规划为新建与改造两部分。新建部分包括游客接待中心、路灯、垃圾桶等基础配套设施,改造部分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等,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3.5 介入——数字工匠与艺术活动

3.5.1 传统工艺研究

银湖村具有良好的传统工艺基础,村中传统木匠工艺、陶器制作工艺、酿酒工艺等得到较好传承。因此,研究村中传统工匠技艺,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提升传统工匠的工作模式,并运用其文化属性助力在地性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3.5.2 “九院”艺术空间营造

梳理银湖村资源,以“九院”为架构,构建陶韫、银壶、弄园、竹青、镌木、石琢、渔趣、鲜萃、香里九大院区,9类艺术工匠入驻其中。建筑采用以木、石、竹为主的乡土材料,呈现出质朴的风貌,与银湖村整体风貌融合。

3.5.3 数字工匠探索

根据“九院”9类艺术方向设置数字身份认证,将“九院”链接至数字云村体系中,构建由消费者、艺术家、手工艺人组成的数字工匠艺术平台。消费者可邀请喜爱的艺术家进行单类别艺术创作,作品可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自由流通,线上购入产品,线下生产与销售,产生更多经济价值。

3.5.4 艺术家驻留计划

“九院”为艺术家驻留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通过线上平台,使更多艺术家将工作室入驻虚拟空间,结合传统工艺,打造多元化艺术品。艺术家的驻留可激发银湖村的产业活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乡村艺术美育。

4 结语

目前,学界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内容、理论框架和实现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聚焦银湖村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对数字技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探索,利用虚实相生的设计手法打破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壁垒,突破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完善生态理念和文化利用方式,多维实现乡村视觉升级,激活传统工艺,再现多样传统文化,激发乡村生态活力。

猜你喜欢

数字融合生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