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西十冬奥广场的传承与新生
2023-11-29周明旭
周明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为满足大量工业遗产的功能升级需求,以首钢西十冬奥广场为例,基于社会发展、工艺流程、场地特征等因素,从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自然生态的呵护、人性园区的营造、“第三空间”的植入及文化的演绎等方面探讨项目设计的深层逻辑及策略。
城市更新;工业遗产;改造设计;工艺流程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城镇化率达80%以上,土地资源稀缺,为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逐渐从“向外扩张”转变为“向内存量用地的自我更新”。在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许多旧工业建筑物因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而被闲置,故尝试对其进行更新设计以存续城市文化记忆,同时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要。
1 项目背景
1.1 社会发展
1.1.1 顺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2014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稳步推进。首钢自觉服从国家奥运战略与首都城市定位要求,积极承担新的发展任务,加快发展升级,并拉开了整体搬迁的帷幕。
首钢园区原本用于储存炼钢原料的西十筒仓、料仓被改造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内设冬奥主运行中心与交通指挥中心,被称为“冬奥大脑”。2016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一期正式入驻首钢园区西十筒仓片区的5号、6号筒仓,成为落地首钢园区的第一个“客户”(见图1)。
1 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鸟瞰(图片来源:王栋)
1.1.2 工业遗产价值丰富
首钢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前身为龙烟铁矿公司,1919年诞生于永定河畔,拥有丰富的煤炭、水及交通资源,曾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钢进行大规模技术升级,1994年钢产量位列全国第一,迅速发展成为“巨人级”企业。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
首钢虽于2005年停工与搬迁,但仍保留了高炉、冷却水塔、铁路专用线、机车等工业遗产,并建立钢铁产业区。当今,首钢园区作为北京城区中唯一大规模连片发展的产业区,拥有完整的工业遗产、独特的建筑景观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城市复兴、产业转型的重要锚点。
1.1.3 2022年冬奥会办公园区的选址地
在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后,首钢停产与启动搬迁,至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6年3月,北京市政府确定2022年冬奥会办公园区选址于首钢园区,首钢西十冬奥广场由此诞生。项目坐落于首钢集团的原有产业基地中,位于永定河石景山东侧、阜石路南侧、秀池北侧、北辛安路西侧。项目名称起源于基地北侧的原京奉铁路西十货运支线。
1.2 工艺流程
西十筒仓所在区域原为西十料场,是龙烟铁矿在龙关与烟囱山之间运输铁矿石的卸料场,在该段运行的运输火车在铁路系统中编组为西十线,并在首钢尚未停产前用于高炉炼铁的物资存储(见图2)。筒仓和料仓为首钢在钢铁制造工艺流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容器,主要用于储存炼钢原料如铁矿石块、球团等,转运站原使用功能为物料筛分,即向高炉输出原矿物质料进行炼钢,联合泵站在生产时主要为高炉供应防冻冷却液,直接服务于炼钢过程,而空压器库与回矿仓在生产时主要使用功能为空气增压,即将货物直接吹入高炉内,为高炉炼铁服务。
2 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区位(图片来源:筑境设计)
1.3 场地特征
场地布局遵循技术优先原则,基于节材、节地、动线距离最短、能耗最小目标,将大量工业建筑沿东西向的3号高炉方向排布,导致空间秩序感缺失,且巨型工业尺度建筑使人缺乏亲近感和安全感。
2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业核心园区北侧,利用原1号与3号高炉及附属供应物料范围内的转运站、料仓等工业遗产,打造集办公、会议、展示及休闲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见图3)。
3 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顶视(图片来源:王栋)
项目共有8个建筑子项:N3-3转运站、N3-2转运站(含会议中心)、N1-2转运站、85m2除尘和料仓除尘机房、主控室、联合泵站、1号高炉空压机站与返矿仓、1号与3号高炉的压差发电综合楼。其中85m2除尘和料仓除尘机房为重点工程,其他子项均为整体改造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830m2,主要包括办公用房及餐饮等相关服务用房,其中职工食堂建筑面积约4930m2、办公建筑面积约36522m2、学生餐厅建筑面积约378m2(见图4)。在保持工业遗产原有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精巧的搭建与加建将工业尺度与人类尺度进行完美结合,传承工业文明的精髓。
4 建筑功能分析(图片来源:筑境设计)
3 设计策略
3.1 传承
3.1.1 工业遗产的挖掘:忠实保留,谨慎加建
采用“忠实保留”与“谨慎加建”的设计理念,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商业办公园区,使闲置旧工业建筑物重获新生。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钢框架等构筑物(见图5)。将建筑原有结构空间改造为功能空间,并外置电梯(见图6)。采用碳纤维加固、钢板和阻尼抗震支撑等方式加强建筑结构刚度,以满足新功能的需要,并将结构构件作为立面展示。建筑改造需严格把控外墙材料容重,选择自重较轻的石英板材和穿孔铝板作为主要材料,最终呈现“保留”和“加建”的不同状态,以表达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尊重。原锅炉房的小水塔、筒仓遗留的混凝土体块及料仓的钢制方尖锥形料斗均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被保留,在基地中呈积极的参与姿态,体现了工业遗产的活力与新生。
5 原有构筑物位置示意(图片来源:筑境设计)
6 主控室外置电梯(图片来源:根本堂建筑摄影)
3.1.2 自然生态的呵护:引入周边山水景观,定点保留15棵大树,打造立体步行系统
在充满工业文化氛围的首钢园区引入周边山水景观,如基地南侧秀池水体及西侧石景山,重新设计联合泵站结构,通过打破连续封闭的墙面,打造开放性景观廊道、主要出入口走廊及空间。基地内定点保留的15棵大树与石景山园区相互呼应,共同构成联系场地内外的生态景观庭院(见图7)。
7 生态景观庭院(图片来源:王栋)
将基地内部的原生树木保留,与建筑共同营造充满古典气息的中式庭院。为使建筑的使用者随时可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在N3-3转运站、N1-2转运站等建筑主要交通空间引入绿化,让绿化与室内外庭院产生积极互动,同时在高度较低的餐厅、多功能中心和主控室等建筑屋面植入可进入式的绿色空间。
在基地中央打造连通建筑内部及屋面的立体步行系统,即廊桥+室外楼梯,使工业建筑群既能保持工业遗产的历史原真性,又展现出独特的现代建筑风貌,整体犹如立体的工业公园,人们漫步其中可获得特有的空间动态阅读体验(见图8)。
8 立体步行系统(图片来源:筑境设计)
3.2 新生
3.2.1 人性园区的营造:院落尺度的建构,中尺度建筑的植入
1号与3号高炉的主供料区及整个基地内的建筑均为超大型工业建筑,若作为民用建筑使用易使人缺乏安全感,故通过植入1~2层的中尺度建筑,消除宏伟的工业建筑尺度与精致的人体尺度之间的差异,共同构成多样且和谐的整体(见图9)。其中,干法除尘器改造设计最为经典,从人的视角出发,保留尺寸巨大且极富工业美的8个干法除尘罐体及7个检修平台,形成从奥组委办公园区向东俯瞰的良性视觉对景。通过改建原锅炉房的小水塔和干法除尘器的高压差系数发电房等,打造充满活力的小建筑,使整个园区的建筑空间更加生动丰富。
3.2.2 “第三空间”的植入:星巴克(首钢园)店
由干法除尘器改造的星巴克(首钢园)店是北京奥组委举行赛事期间唯一对外开放的建筑。为与既有建筑蒙德里安式的纵横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整体拆除遮挡罐体的5层控制室,建筑设计师在现场挑选其中1层的建筑框架并予以保留,将其改造为极具工业风的星巴克(首钢园)店(见图10)。
10 星巴克(首钢园)店(图片来源:黄临海)
星巴克(首钢园)店整体呈现轻盈漂浮的感觉,通过提升建筑内部楼板实现“新”与“旧”的对话。利用高压差系数发电房拆除后留下的梯井,将原本的“空”改造为“院”,并通过玻璃庭院及冲出屋面的树木让绿色进入建筑内部,成为“工业”与“自然”之间的“第三空间”、冬奥组委的“外部会议室”。同时手托咖啡的开会情形正是人们介于工作和休息之间的“第三状态”,也是植入“第三空间”的意义所在。
3.2.3 文化的演绎:立体的工业园林,锅炉房小水塔景框
建筑与屋顶之间的室外交通系统使建筑群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原有特征,而且融入了中国园林元素,形成立体的工业园林,让人们在步移景异中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与空间秩序。
采用钢框架外露的设计策略,在钢框架内穿插不同材料、纹理及色彩的盒子以展现工业文化(见图11)。基地内原工业构筑物被拼接缝合,形成充满活力、美丽宜人的院落,以“院”的形式重新诠释东方文化中最真实的“聚”生活态度。
11 建筑外立面细部(图片来源:根本堂建筑摄影)
特意保留首钢园区位于联合泵站西侧的锅炉房小水塔,与1层半开敞的环形吧台共同构成展览空间,2层4个窗户分别指向园区的4个方位,呈现4个框景,分别为功碑阁、三高炉、秀池、天车广场,该建筑被称为“首钢之眼”,人们身处其中可从不同视角一窥园区内重要的工业建筑风貌。
4 结语
在城市更新的新时代背景下,首钢西十冬奥广场作为首钢转型的核心载体,其建成被视为首钢北区建筑的重大里程碑。首钢园区采用“织补”“链接”“缝合”设计理念,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新整合构筑物与建筑物的空间尺度及关系。通过对若干精致建筑物的“针灸式”改造设计,激活并唤醒整个园区建筑的生命力,让这片文化沃土焕发勃勃生机,并渗透至整个商业社区,以期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社区服务效果,既能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又能达到商业社区的整体和谐,进而实现整个城市的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