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织补理论的城市旧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徐州市奎东村为例

2023-11-29张靖伟乔楠时陈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0期
关键词:旧区东村片区

张靖伟 乔楠 时陈

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发展,城市旧区更新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以徐州市奎东村更新为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基于织补理论,分别从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空间修补和社会修补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为当代城市旧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城市旧区;织补理论;更新;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形态发生巨大改变,而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矛盾与问题,例如居住环境恶化、城市肌理受损、老城区衰败等。随着城市建设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更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内部功能配置完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及社区文脉传承等,城市旧区更新成为其中重要一环,不仅能为片区重新注入活力,带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因此,引入织补理论,结合徐州市奎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实践,为城市旧区的保护更新扩展思路。

1 织补理论概述

1.1 内涵

织补理论是一种渐进、细致的城市更新策略,相对于其他更新方式更具整体性,强调将修复地区与周边区域视作整体,注重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发展。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首次运用文脉主义思想解决城市化中存在的空间片段化、破碎化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通过织补策略,使柏林的城市连续度得到修复,延续了城市文脉。随着织补理论的逐步发展,其内涵由修补城市肌理延伸至对城市各个层次、系统的关注,可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社区文化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提高城市旧区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对城市旧区更新的意义

从过度追求局部利益到如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对城市旧区更新产生了新需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旧区更新可保障区域居民的切实利益,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统筹规划的方式完善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居住品质的提升,同时挖掘地方特色,保护旧城风貌,以织补的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化发展中。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增强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塑造人文社区,修复社会治理机制,提倡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城市旧区更新是长期的过程,城市织补理论经过长期实践,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构建合理高效的发展模式,可有效推动城市良性循环发展,促进老旧街区重获新生。

2 徐州市奎东村现状

奎东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地处徐州市主城区东南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徐州八景”之一的奎山塔坐落于奎山主峰上。区域范围内建筑质量一般,以居住建筑为主,奎河西侧道路旁有少量商业建筑,公共服务设施较少且利用率不高,历史建筑较少(见图1)。现状以2~3层的坡屋顶建筑为主,屋顶皆用红瓦,立面有雕花装饰。

2.1 环境品质较差

片区内建筑密度高,现有绿化少,缺少景观节点及景观轴线,夜景照明缺乏统一设计。奎山塔周边及沿河绿化部分利用率不高,沿河景观与场地联系较少且多为零散绿地,植物配置单一,部分绿化空间被生活垃圾侵占,无法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公共设施建设亟需完善。

2.2 产业结构落后

奎东村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口数量占比超过17%,外来人口较少。片区缺乏产业支撑,空心化严重,当地年轻人大多通过外出务工获取收入,少部分经营水果批发生意,老年人的收入均来自政府补贴,居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商业建筑沿内部主要道路布置,距周边商业较远,活力不足。

2.3 交通体系混乱

片区内仅有2条车行道路,其中主要车行道1条、主要上山道1条,其余均为人行道。道路狭窄、繁杂、识别度低、分级不明确、界限模糊、断头路多,不利于机动车出行,易造成交通堵塞。道路损坏较严重,下雨天易积水。人行道部分地段高差大,不利于老年人出行。村内无停车场,导致机动车沿街停放,影响行人出行。

3 基于织补理论的徐州市奎东村更新策略

3.1 生态修复

通过整合现状生态要素,充分挖掘现有山体资源优势,顺应主要河道与山体的走势构建绿化网络,融山纳水,串联生态环境,塑造社区生活绿廊,预留空间并保留当地生态资源(见图2)。通过小尺度、渐进式的方式在奎山与奎河间修补绿廊,构建奎东村绿地系统,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廊、噪声控制等功能。绿廊连接奎山塔文化公园与奎河,登临奎山塔顶可远看山川形胜,将万帆水波尽收眼底。沿奎河西路修复自然水文生态,治理水体污染,科学划定蓝线与绿线,统筹考虑景观水体与滨河公共空间建设。采用屋顶花园、宅前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提高绿地比例。将绿地系统与相关生态材料结合,突破传统“以排为主”的理念,通过渗、滞、净、蓄、用、排等方式实现区域内的良性循环。

2 生态修复示意

3.2 功能修补

引入居住与文创两大核心功能,休闲、商业与游览三大配套功能,将奎东村打造为文创产业集聚、功能适度混合、活动场所宜人的旧区改造典范。通过商业与产业园交织,以奎山和老房子为主形成文创产业片区和文化博览片区,将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演绎的方式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提高居民收入。举办文化主题活动,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民众参与度与文化品牌效应。通过植入游览地块为街区带来人气与活力,提升景观环境品质。

完善片区功能分区,提出“一核两心,一廊多片区”的规划结构,“一核”指沿河与上山主要道路交织形成的绿化景观核,“两心”指片区商业中心与文化记忆核心,“一廊”指沿奎河形成的滨水景观绿廊,“多片区”指在原有片区功能基础上进行规划整治形成的生态居住混合片区、商住混合片区、文创产业片区和文化博览片区。旧区功能建设是城市更新的内在竞争力,只有不断优化完善城市旧区的功能才能提高区域品质。城市建设发展中,往往呈现商业与居住功能为主、多功能混合的模式,需分阶段科学地置换一些功能业态,如疏解因历史原因形成的低端商业业态,引入具有生命力的综合商业业态,满足饮食、文化、商务办公等多方面需求,以优质的规模效益与服务品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在此工作与居住。将商业、生产、生活和居住结合,激活奎东村活力,促进其整体发展。

3.3 空间修补

3.3.1 修补交通体系与公共设施

更新现状路网,增强片区与周边的联系,梳理内部道路系统,打通并补齐部分断路。优先保护原有道路系统,确立“三横五纵”的主干路结构,形成多层次的路网体系,包含城市道路、村内主干路、村内次干路及村内支路(见图3)。将居民的“食”“住”“行”3种路径进行叠合,得出日常使用最频繁的2条道路。对居民每日不同时段的事件要素进行统计,得到居民每日活动事件分布,进而确定次干路与支路的优化方式。支路体系遵循“小街区、密路网、窄路幅”的理念,控制路宽,在尊重旧区原有风貌的同时提高路网的通畅性。结合人群需求和定位,增设商业类、游憩类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生活类、无障碍类功能设施,同时对有关设施进行统筹管理,完善公共管理体系。

3 交通体系修补示意

3.3.2 修补公共空间

尊重传统街区肌理,对公共空间进行统筹规划,保留部分建筑,在片区两条主要轴线上选取4个公共空间及多个微空间进行更新,保证整体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与节奏感,充分考虑当地建筑特色及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既保护片区历史,又满足对外展示要求。4个节点分别为奎山塔文化公园、村口活力广场、公共活动中心及村内休闲广场,以此展现“两轴”的内在品质,提升片区形象(见图4)。建筑单元内可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数字网络媒介宣传当地文化特色。

4 公共空间修补示意

片区公共微空间的改造尊重当地居民的实践活动,通过筛选,保留其中具有特色的空间形式,保护片区的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体现其原真性。考虑分散与集中等不同活动类型对空间的需求,将多个散乱的微空间节点组合成连续路径,或将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公园等完整的公共空间拆分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在特定场所,鼓励居民做自己的设计师,根据需求搭建小设施营造日常生活场景,适当预留自主改造与灵活使用的空间,实现片区可持续发展。

3.4 社会修补

3.4.1 修补物质载体,传承文化记忆

织补理论下的社会修补重点在于社区修补,采取微小、渐进式的手法,尊重历史文脉,加强对片区文化资产的整合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弘扬奎东村地方文化,推动相关节日庆典的举办,结合旅游业促进旧区经济发展。“徐州八景”之一的奎山塔坐落于奎山主峰,奎山塔是徐州广运仓的标志,见证了历史上徐州漕运的繁荣,故对其遗址进行保护并修建文化广场,联合部分建筑遗存与古街巷,构建人人参与的文化交流场所。

3.4.2 丰富文化传播途径,增强社区文化认同

采用社区墙报的方式,宣传党政方针、生活常识、民风民俗等,增强社区认同感。在公共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可开展主题讲座,通过互动式的传输方式,让居民与游客参与其中;引入文创活动,如徐州琴书、花鼓、木板年画等,使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特色。还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社区文化,如创办社区网站、开发社交软件等。

4 结语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旧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梳理徐州市奎东村现状,基于织补理论,针对生态环境、功能业态、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整体更新策略,以促进片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旧区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更新发展中尊重其历史特色既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又有利于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猜你喜欢

旧区东村片区
基于韧性测度的高密度城市旧区空间优化提升策略——以重庆石桥铺旧区为例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馆陶有个寿东村(组诗)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小城市以街巷为联系的旧区再生研究
GPS在东村隧道控制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