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苏州东太湖生态公园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11-29王一丰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0期
关键词:流线太湖轴线

王一丰

以苏州东太湖生态公园为例,借助空间句法分析此类综合性公园在空间组织上的特点及问题,深入剖析其内在成因,提出织补生态植物区路网、增加生态植物园区节点及构建内部区域流线等优化策略。

综合性公园;空间句法;生态景观

1 研究背景

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较大,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可为市民提供长时间户外游览体验。但其远超一般公园的占地面积及多元化功能组织,在实际使用时难以发挥综合性公园优势,在空间组织中忽视了公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导致公园实际使用效率较低。

1)逐渐脱离城市,成为功能孤岛 目前,大部分城市综合性公园采用封闭管理的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园的可达性,限制了城市居民进入公园的途径,使城市综合性公园与城市主体“在空间上相邻、在功能上相离”,逐渐成为城市孤岛。

2)功能流线复杂,缺少完整体验 综合性公园具有多元功能分区,内容多样、体系庞杂,在进行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时易忽视观赏流线的内在组织逻辑,各子系统独立于整体存在,不同类型的空间节点相互交杂,使整个园区景观结构混乱,公园层次体系缺失,市民游览观赏体验较差。

3)景观内涵缺失,设计流于表面 综合性公园景观空间数量较大,常规设计往往停留于简单的物质要素堆砌,忽视了公园使用中的重要环节——人的体验。场地营造缺少内涵,公园节点设计呈“有广度、无深度”现象。

以苏州东太湖生态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其现状问题,借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现状问题的内在成因,进而探索综合性公园规划布局及功能组织的设计优化路径。

2 研究对象

2.1 区域概况

东太湖生态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太湖东岸,西侧紧邻太湖,是毗邻东太湖地区的重要水岸系统。

东太湖生态公园是吴江区最大的现代化开放式生态休闲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吴江区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项目,生态公园的服务范围远超一般公园的服务半径,其不局限于吴江区,而是服务于更大区域(见图1)。

1 区位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公园现状

2.2.1 由滨太湖轴和内部环湖区构成

公园目前存在东、南2个出入口,分别设置丝绸广场与迎宾广场;西侧打造1条贯穿南北的自行车道,在其与太湖间形成条带状滨水景观轴——7m景观大堤;公园现存3处较大湖泊,分别为镜花湖、映月湖与忘忧湖,围绕3个湖泊形成若干环湖景观活动区。

2.2.2 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人分布于外围

整个世界都在跟他作对,挣扎也是徒劳。还能抓住什么?没有一丝让人留念的东西,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现在都想清楚了。原本要向父亲交待的话,看来已经没有必要。当活着成为痛苦的时候,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现场走访调查发现:在东太湖生态公园游玩的居民中,儿童相对较少,青年人较预期高,中年人占总数的1/2,老年人较预期少,可见,东太湖生态公园更受中青年喜爱。

调研发现,东太湖生态公园中老年人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主要集中于入口广场、金石之丘等靠近出入口且交通便利的位置;随着距离出入口长度的增加及观景流线的深入,老年人数量逐渐降低。由此可见,综合性公园观赏路线与观赏时间的延长制约了老年人在公园内部的流动,使其转向路线短且交通便利的出入口广场。

2.2.3 交通南密北疏,北部可达性较低

公园整体交通框架由1条环太湖自行车道及内部湖泊环线构成,且连接各主要功能片区。次级内部路采用顺应地形水系走势的小路形式。整体交通流线呈“南密北疏”特征,南部一级路网完善,次级路网密集;北部受地形限制,路网布置较简单,次级景观小路缺失,整体可达性较低(见图2)。

2 交通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3.1 基于Depth Map的空间句法分析

在保持公园各类空间连接关系不变基础上,用最长且最少的轴线穿过所有凸空间,将东太湖生态公园的空间结构抽象为简单的轴线图,进而将轴线关系简化为拓扑关系并进行分析。

基于东太湖生态公园卫星地图在CAD中绘制生态公园轴线图,导入Depth Map中构建轴线模型(见图3,4)。在轴线图基础上根据游览观赏活动特征,将距离设置为100,600,1000m进行度量,进而构建东太湖生态公园空间整合度分析与选择度分析模型。根据活动半径大小将生态公园内的市民活动行为分为:公园局部功能节点活动行为、跨公园各功能区的活动行为、东太湖生态公园全区活动行为。

3 公园卫星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4 公园轴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2 视域分析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某个特定观测点上所能观测到的范围即观测点的视域范围。视域分析既可明确公园实体空间对于游客观赏视线的阻碍大小,也可揭示游客观测到的开放景观区域与视线盲区。

本文以视觉整合度为研究指标,将东太湖生态公园整体空间进行细分,每个角度的视觉轴线在空间中整合度越高,代表此空间越易被观测,易成为公园中开放性的视觉焦点,该位置可作为潜在的景观节点,产生观赏行为,引发人流集聚;整合度越低代表该空间越不易被观测,成为公园中封闭性较强的位置,不易形成视觉焦点,无法使游客集聚,如交通空间或各种未利用空间。

3.2 分析内容与结果

3.2.1 轴线分析

整合度是关于全局深度的反函数,全局深度越高的空间,可达性与整合度越低;全局深度越低的空间,可达性与整合度越高。整合度表示空间交通的便利程度,整合度越高的位置越方便人流到达,形成人流集聚。

从轴线模型整合度分析结果看,随着活动半径的增加(100m-600m-1000m),公园中的休闲游憩活动形成多个明显核心,并沿公园中央湖泊分布,当活动半径增长至一定长度后多个核心相互融合形成以中央水域为中心的环状集聚带。当活动范围为100m时,市民大多选择就近游憩,故整个东太湖生态公园未形成明显的活动集聚中心,人群活动分布散乱;当活动范围扩大至600m时,东太湖公园东、南2个出入口处(迎宾广场、丝绸广场)的活动空间形成较明显的聚集中心;当活动范围扩大至1000m时,游览距离满足公园全域游玩需要,公园内人流活动不再受游览半径限制,中央湖泊四周出现集聚现象。公园最北侧忘忧湖附近区域仍处于低整合度状态,说明北侧生态植物园利用不到位,资源易闲置(见图5)。

5 整合度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轴线模型选择度分析结果看,当活动范围为100m时,选择度较高的道路主要集中在与迎宾广场相连的主要道路;随着活动范围增大,选择度高的主要道路开始沿湖泊周边扩散,当活动范围达1000m时,环绕中央湖泊形成选择度高的道路流线,说明沿水道路更易通过(见图6)。

6 选择度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2 视域分析

视觉整合度高的空间适合观赏类活动,视觉整合度低的空间适合封闭式活动。从东太湖生态公园的视觉模型整合度分析结果看,公园中央的湖泊区域整合度较高,故水体空间成为景观环境中视线最好的位置,可将其作为主要观景空间布置于主要流线上。出入口处广场等整合度较低的空间节点受建筑、植物等影响使视觉受阻,成为相对封闭的活动节点,可组织表演活动等(见图7)。

7 视域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优化策略

4.1 织补生态植物区路网,增加沿太湖观赏主路线

公园道路既可作为活动空间载体,直接承载市民游玩活动,又承担连接各功能区及转移人流的作用,其空间组织直接影响其他景观节点的使用效率。

1)基于前文轴线模型分析结果,目前东太湖生态公园南北路网分布不均,人流集聚程度及活动数量差异过大,园区北部生态植物区的空间可达性差,难以发挥生态景观优势。应在北部增加环线连接南侧湖泊,打通南北向交通,进一步织补北部片区路网,提高通达性。

2)基于可选择度分析结果,公园西侧与太湖沿岸虽存在南北向环太湖自行车道,但人行流线未与内部相连,导致西侧缺少承载大量人流的观光干线,使人流积存于公园内部,造成太湖景观资源的浪费。应在现有滨湖道路上打造沿太湖观赏主流线,重点加强太湖沿线道路与内部环湖道路的连通性,由此将人流导向太湖沿岸。

4.2 生态植物园区增加节点,南部设置生态屏障

公园北部缺少观赏游憩场地,通过增加景观节点及活动场地,结合北部路网进行优化设计,以吸引更多市民;南部功能活动区数量密集、过于集中,公共活动空间相互干扰,故可通过增加绿植或水系的方式隔离相互干扰的功能区。

4.3 增加丝绸广场、迎宾广场与内部节点的流线联系

东太湖生态公园出入口处的丝绸广场、迎宾广场是主要的游玩观赏空间,广场与公园外部的城市空间连接性较强,但与公园内部空间节点的连接性较弱,整体呈“外强内弱”特征。公园出入口处广场尺度过大,占据水域与入口的全部空间,使空间过度开放且缺少分割,景观单调。应增加入口广场与内部节点的流线联系,避免人流滞留;结合滨水空间景观对广场空间进行重新划分,通过桥、廊、亲水平台等线性空间与流线将进入园区的人流导向公园内部。

5 结语

本文选择东太湖生态公园作为综合性公园的典型案例,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分析生态公园的功能空间、流线空间及节点空间,从人流活动角度提出优化策略,通过调整局部道路与空间组织关系实现公园整体优化提升。

猜你喜欢

流线太湖轴线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太湖思变2017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太湖揽春
太湖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太湖一角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