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视域下的高考语文试卷考察及启示

2023-11-29田早慧邵则遂

语文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语言学语文教学

田早慧 邵则遂

【摘要】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高考语文历来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语义、句法、语用能力。“小三角”理论是解释语言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者互动的理论。本文从词汇、句式、语篇三个方面分析“小三角”理论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应用,认为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规律、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三角”理论;语言学;语文教学

一般来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研究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等。[1]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它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的能力和素养的[2]。可见,语言和语文关系密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3],并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4]。笔者统计分析2021~2023年语文新高考卷和全国卷,发现“语言文字应用”与“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写作”共同构成高考语文试卷的四个部分,且占据20分的分值。可见,高考语文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那么,怎样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呢?

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提出,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角度,研究中这三个角度都要进行考察。[“5]小三角”就是由“表—里—值”三个角构成的。语表形式简称“语表”,可以是任何语法单位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小到语素或词,大到复句或句群,都有其语表形式。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是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语法单位不同,语里意义的偏重点也有所不同。语用价值简称“语值”,有时是修辞值,特定格式有其特定的修辞效果;有时是语境值,不同句式有适应不同语境的价值。[6]笔者认为,“小三角”理论不仅适合语言研究,也适用于语文教学。

下面,笔者将结合“小三角”理论,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考点,探讨该模块如何通过语表、语里、语值之间的互证关系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小三角”理论对学生语文学习、教师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小三角”理论应用于词汇层面

“小三角”理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词汇到句法,再到句群都能涵盖。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词语时,不仅要掌握它的语里意义,还要掌握不同语表形式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价值。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例如:

1.考查词语的构词

【2023年新课标卷Ⅰ】

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邢福义认为研究一个语法事实,首先要研究“表”“里”两角,其次还要研究“值”角,以便弄清该事实在语言表达系统中特定的语用价值。[7]语表形式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重叠式的“处处、微微、早早”分别比“处、微、早”多一个音节;语里意义上,重叠之后的词语语义特征更明确,比如“处”除了表示“到处”义,还有其他如“处所”的含义;语值上,重叠之后的词语更凸显作者的强调义,如“处处”强调范围广,“微微”强调黄色的程度浅,比“微”程度浅,“早早”也是,更能突出祥子拉车时间之早。此外,重叠之后的双音词也更契合汉语的韵律。周韧对汉语副词作状语的状中结构韵律进行考察,结果显示“2+2”式和“1+1”式是汉语状中结构韵律模式的基本格局,而“2+1”式和“1+2”式是比较受限的格式。[8]因此,重叠之后的“处处、微微、早早”作状语形成的状中结构更符合汉语的韵律模式。

2.考查具体语境中的词语

除了考查封闭类的代词,新造词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它是汉语词语开放性的体现。例如:

【2022年全国乙卷】

20“.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造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分析题干语境可知,“眼中风”与“脑中风”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与大脑血管或视网膜缺血或出血有关。“打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里的释义是“进行战争;进行战斗”。一般进行战斗的都是双方或多方因观点、立场不同,用武器攻击对方,以战胜对手。再观察“打笔仗”的语表形式,多了一个“笔”字,“笔”在这里是名词作定语,其语里意义是说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也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展开论辩。语用价值上,一个“笔”字,使“打笔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文人辩论的特征。

二、“小三角”理论应用于句子层面

除了考查词汇,语文高考历来注重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修改病句”和“补写语句”就是这一考点的常见题型。例如:

1.考查病句

【2021年全国甲卷】

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莱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该题的答案是B。观察画线句子的语表形式可知,该句用凭借介词“通过”介引“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由表观里,我们可以知道介词结构通常在句中充当状语,因此全句缺少主语。而观察以上四个选项的语表形式,C、D介词结构的后分句也缺少主语,所以可以排除。再由里究表,观察选项A、B的语表形式,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语。A、B没有用介词结构,前分句动词性结构作句子主语,谓语是后分句里的“有助于”,宾语是“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可以发现宾语句首缺少和家人相处的对象“他们”,而B选项有。因此,选项B是符合汉语语法结构与语言规律的句子。通过表里互证可以有效解决病句问题。

一个句子之所以说不通,一般来说,是语法结构有残缺。汉语是孤立语,形态变化较少,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句子由词语组成,掌握各种词语类型,尤其是虚词的语法功能尤为重要。

2.考查句子的语用价值

句子层面,除了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文高考还会考查学生对语句语用价值的理解能力。例如:

【2023年全国乙卷】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開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邢福义提出“语值验察”,即语里同义,语表异形,究其语值。[9]以上原句和修改之后的句子在语义上相似,但语表形式不同,我们就要从语值入手进行考察。原句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这使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出现四个“一起”,在语值上突出强调了两人关系密切。句中的动词“去”“到场”“进门”也让文章的细节描写更生动、形象。而这些在修改之后的句子中都难以感受到。因此,通过考察不同句式的语表形式,我们发现语表形式不同,在语值上也相应的表现出不同。

三、“小三角”理论应用于语篇

语篇的引入有助于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汉语语言知识的能力。语篇由句子、语段构成,语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离不开衔接手段的运用,而语序和逻辑关联就是重要的衔接手段。语序既体现在句子之间的顺序上,也体现在句子内部的词语顺序上。逻辑关联既表现在复句关联词语的选择上,也表现在无关联标记复句的组合上。例如:

1.考查句间语序

【2021年全国甲卷】

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莱”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

( )。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烹饪。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

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

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

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

试题的答案是C。以上四个选项的语义似乎很相似,应该怎样判定最适宜的语句呢?由于括号的上文已介绍过“家常菜”,下文接着介绍“家常菜”的做菜过程,括号里需要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A、B和C、D的语序不同,语用价值也有差异。现代汉语里,“已知信息+新知信息”是最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且新知信息是话语的焦点。在这个语篇中,“家常菜”是上文已提到的旧信息,而“辛勤付出”是下一段提到的新信息,下一段开头的“择菜,洗菜,切菜”都是“辛勤付出”的体现。因此,“一道家常菜”出现在前,“辛勤付出”放在其后比较合理。于是排除了A、B选项。C、D两个选项从语表形式来看,语序还是有差异,不过是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语序差异。C选项中“劳动者”在后,D选项中“劳动者”在前,而从上文看,“劳动者”并没有出现过,是新信息,所以放在句首并不恰当。综上所述,C选项是最为合适的表达。

2.考查语篇中的关联词

除了语序,复句中的关联词语是汉语语法逻辑关系的重要体现,它往往能表明句子的逻辑关系。高考语文常常把逻辑与语序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例如:

【2023年全国乙卷】

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也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① ,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情,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越强,② ,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③ ?答案就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该题虽然考查的是学生的情景补写能力,但学生需要懂得句中关联词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理解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如此才能补写出正确的句子。如第①,前分句有关联词“如果”,表示条件,根据上下文语意,后分句①处应该填写表示结果的句子“就会患上拖延症”。②处前有条件倚变句“时间越少焦虑越强”,后分句有表示结果的“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可知中间小句应该是条件倚变句的连环形式。据此,中间可以补上“焦虑越强越无法行动”。在语篇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符合高中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1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语文高考主要是从词语、语句、语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具体的考查点常有补写词语、补写语句、修改病句、分析某一词语的特点、分析修改后句子的表达特点、分析某一修辞手法的作用等,详见表1。

四、“小三角”理论在语文学习、教学上的启示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高考应试能力,我们可以从“小三角”理论得到以下启示:

1.学生具备“小三角”理论意识

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论意识,尤其是“小三角”理论意识。首先要了解语言的性质。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语表、语里、语值上。掌握了语言的基础知识后,还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其次,面對一个语言现象,要努力通过语言的语表形式揣摩其语里意义,同时,认真观察其语表形式,并在语值上考究语言的语用功能。“小三角”理论意识能帮助学生发现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规律、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聚焦考点,厘清分析问题的思路,避免考试时盲目作答。

2.教师根据“小三角”理论调整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教学不能再停留于死板的语言规则上,而要结合具体的语篇让学生感受抽象的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近年来,运用“小三角”理论进行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已经十分深入,而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却较为滞后。笔者认为将“小三角”理论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封闭类的词语,比如上文考查的副词重叠,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它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而对于新出现的词语,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发现语言现象并准确分析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规律的能力。例如培养学生用“小三角”理论分析新造词的能力,在对比中探讨新造词的语用价值。对于语句也是一样,在修改语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加强学生对句子语表形式的观察,然后表里验证,通过语表形式辨察其语里意义,从而厘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华萍也指出歧义分解是表里验证的内容之一。[11]其次在表里验证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具备探究不同语表形式的语值差异能力。从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考查词语,还是考查语句,语文高考都越来越多地在语篇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李欣荣指出以情境任务为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导向是高考测评的命题原则,同时也应是命题质量的评价维度。[12]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最终需要在语用中检验,学生的语言能力也需要在语用实践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小三角”理论在语文高考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词汇、语句、语篇考点中均有体现。王冬梅提出,“要尽快研究出一个适合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研究哪些语言学知识要进入语文教育,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更要研究汉语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教授符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知识”[13]。笔者认为邢福义先生提出的“小三角”理论就是适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研究,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有助于解决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滞后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打开分析语言的思路,辅助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第2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6.

[2]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3][4][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4.

[5][6][7]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95,396,406.

[8]周韧.汉语状中结构的韵律模式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

[9]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11]华萍.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12]李欣荣.基于情境的测评: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对2021年语文高考几道题的探讨[J].语文建设,2021(7上).

[13]王冬梅.新时代的语言学和语文教育: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语文,2023(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战国以降楚地方言分布、接触与演变”(项目编号:20BYY14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语言学语文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