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型字书《详校篇海》释义研究
2023-11-29杨琦
杨 琦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由明代学者赵钦汤、李登编著的《重刊详校篇海》(以下简称《详校篇海》)[1],是“篇海系”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四声篇海》而下启《字汇》,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该书是在金代韩孝彦、韩道昭的《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以下简称《四声篇海》)[2]的基础上删字增注而成,两书具有直接传承关系,其中,《详校篇海》对《四声篇海》的释义进行了大量增补。我们在逐条分析《详校篇海》释义的基础上,探究其来源,总结其特点,指出其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动《详校篇海》的本体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语料凡是出自《重刊详校篇海》《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的,均不再一一标注页码。
一、《详校篇海》释义的来源
关于《详校篇海》释义的来源,我们可以从李登的序言中找到线索。李登《重刊详校篇海序》云:“于是取《篇海》旧本为藁草,而参考者自《正韵》而下,如《韵会》、如《集韵》、如《集成》等书,悉采而辑之。”[1](序,P1)从序言可知,作者在编纂此书时,除了底本《四声篇海》之外,主要参照了《正韵》《韵会》《集韵》和《集成》等书。同时,《详校篇海》释义中也出现了明确引用上述书目的情况。我们首先对《详校篇海》和《四声篇海》的主要引书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详校篇海》和《四声篇海》引书情况统计
然后,再对其所引主要书目予以简要介绍。《集韵》是由宋代丁度、贾昌朝、宋祁等人奉诏在《广韵》的基础上增广修订而成的一部官修韵书[3],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集韵》收字广博、训释简明,对后代字书韵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韵会》全称《古今韵会举要》[4],由宋末黄公绍创作初稿,元代熊忠增删补订而成,成书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清两代学者对它在文字训诂方面取得的成就称赞有加。《正韵》全称《洪武正韵》[5],是明代宋濂、乐韶凤等人奉诏所编纂的官方韵书,成书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由于是官修韵书,因此,该书在明代具有重要地位,正如宁忌浮所指出的:“明代有一些韵书字书在卷首,或凡例、或序文,写上几句尊崇《洪武正韵》的话。”[6](P492)《集成》全称《并音连声韵学集成》[7],由明代学者章黼编纂而成,成书于明天顺四年(1460)。此书与章黼的另一部字书《直音篇》并行,书中“又音”情况繁多复杂,对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际上,这四部韵书本来就存在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时间关系来看,《广韵》《集韵》等韵书最早,影响力也大,因此,《韵会》等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参考。同时,《韵会》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王进安指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古今韵会举要》两部韵书是《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两部韵书在编排体例和韵字归类等方面传承和参酌的主要韵书。”[8](P64)也有学者指出,“章黼表明该书‘依《洪武正韵》’而定例”,这主要是指《韵学集成》的韵部类依据《洪武正韵》;而释字体例、七音清浊等,则更多来源于元代熊忠、黄公绍编撰的《古今韵会举要》[9](P187)。相较而言,《广韵》《集韵》这两部官修韵书的释义简洁明了,而《韵会》的释义更为丰富详尽,正如张健所说:“注释详尽、征引宏富是《韵会》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无论增设或删并训释项,大都是有理据的,同时尽量为每一个训释找到文献用例。”[10](P3)因此,从源流角度来看,《广韵》《集韵》等应为《详校篇海》释义的源头,《韵会》应为主流,《正韵》《集成》应为支流。请看以下例证:
1.【斸】
《集韵·烛韵》:斸/钃,《说文》:“斫也。”或从金。
《韵会·烛韵》:斸,《说文》:“斫也。从斤属声。”《尔雅》:“斪、斸谓之定。”郭曰:“锄属。”又:“斫谓之斸。”郭曰:“镢也。”《集韵》或作钃。《荀子》:“以狐父之戈钃牛矢。”
《四声篇海·斤部》:斸,竹足切。斫也。或作钃。
《洪武正韵·屋韵》:斸,斫也。又镢也。《尔雅》:“斪、斸谓之定。”郭曰:“锄属。”又曰:“斫谓之鐯。”郭曰:“镢也。”《说文》:“镢大鉏”,则斸为小鉏。又药韵。
《详校篇海·斤部》:斸,之六切,音竹。斫也。又锄属。或作钃。又音卓。
按:例1中,“斸”字各书训释按照时代先后排列。可以看出,《韵会》在《集韵》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书证,《四声篇海》的训释并未依据《韵会》;而到了《洪武正韵》,从它所引文例来看,其训释多承袭于《韵会》;而之后的《详校篇海》,则在此基础上删掉了书证引文,只保留了郭璞注中对“斸”的解释“锄属”。
2.【错】
《集韵·铎韵》:错/䥘,仓各切。《说文》:“金涂也。”一曰杂也。乖也。鑢也。亦姓。古作䥘。
《韵会·药韵》:错,清各切。金涂也。从金昔声。引《诗》:“约軝错衡。”一曰杂也。《广雅》:“厕也。”言相间厕也。又鑢也。又乖也。《增韵》又舛也。误也。又交错。《诗传》:“东西为交,邪行为错。”通作厝。《汉地理志》:“五方杂厝。”又姓。
《韵会·暮韵》:措,仓故切。《说文》:“置也。从手昔声。”《广韵》:“举也,投也。”《增韵》:“安着也,施布也。”或作厝。《前·贾谊传》:“抱火厝之积薪之上。”通作错。《史·秦纪》:“举错必当。”
《洪武正韵·药韵》:七各切。鑢也。又厉石也。杂也。摩也。舛也。误也。《诗传》:“东西为交,邪行为错。”《说文》:“金涂也。”
《四声篇海·金部》:错,七各切。炉也。杂也。《说文》曰:“金涂也。”又音厝。
《详校篇海·金部》:错,七各切,音仓入声。鑢也。杂也。摩也。舛误也。又交错。《诗传》:“东西为交,邪行为错。”又姓。又仓故切,音醋。《秦纪》:“举错必当。”又同措、厝。
按:在例2中,各字书/韵书关于“错”字的训释,体现出比较清晰的传承关系。《韵会》在《集韵》训释的基础上增补了义项和文例,《洪武正韵》则直接承袭《韵会》;而《详校篇海》在承袭《洪武正韵》的同时,又根据《韵会》字际关系的线索,从“措”字条里节选文献用例转移至“错”字条。
从表1可以看出,《详校篇海》引用数量最多的韵书为《韵会》。宁忌浮在《汉语韵书史》中指出:“若把韵书看作按韵编排的字典,《韵会》的注释,在韵书中是上乘的,放在字典里也不逊色。《韵会》对韵字的解释,很有值得肯定和研究的地方……《韵会》为后世字书的注释提供了成功的模式。”[11](P180)宁先生对《韵会》在释义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而《韵会》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褒奖。正因为《韵会》的释义属于上乘,所以后代字书才会将它作为模板。在我们的具体考证过程中,确实发现了《详校篇海》所增补的义项有来自《韵会》的,与此同时,《详校篇海》在引《韵会》释义时也具有自身特点,它并不是将《韵会》训释全部照搬,而是把关键的词义信息提取出来,对文献例证等其他内容则予以删除。
二、《详校篇海》释义的特点
《详校篇海》以《四声篇海》为蓝本删字增注而成,与《四声篇海》相比,《详校篇海》的释义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增补义项,博采众说
与《四声篇海》相比,《详校篇海》的释义义项明显增多,对词义的说解也更为全面,而这些义项大都节选自上文所提到的参考书目。李登《重刊详校篇海序》云:“《篇海》旧本之载者伤于滥,而注则伤于疏。滥者思以损之,疏者思以益之。”[1](序,P1)秦钟震的后序又补充说:“旧之漏注者增其十之七,滥收者损其十之五。”[1](后序,P389)可见,与《四声篇海》相较而言,《详校篇海》释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增注”。通过对二书释义的逐条对比,《详校篇海》的义项确实是更为丰富、详细。
3.【鉏】
《详校篇海·金部》:鉏,床浊,床鱼切,音锄。亦作锄。锄田器也。去秽除草也。又诛也。又舂鉏鹭也。又姓。又上,床吕切,音龃。鉏铻,不相当。又去,床祚切,音助。锄藉,税也。
按:“鉏”字,《四声篇海》只有两音一义。《详校篇海》较《四声篇海》新增四个义项以及一个多音多义,并将《四声篇海》中有音无义的训释补充完整。
4.【凹】
《四声篇海·凵部》:凹,乌交切。
《详校篇海·凵部》:凹,於交切,声同腰。凹凸之对。又窊也。又乌合切,音姶。注同。又乌甲切,音鸭。下也。凸,迭、突二音,高起也。姶音谙,入声。美好貌。
按:“凹”字,《四声篇海》有音无义。《详校篇海》增补释义以及多音多义,同时,对训释中重要的字词“姶”“凸”注明音义,非常详尽周全。
(二)删除引例,力求简明
在对比过程中,我们发现,《详校篇海》在义项增多的同时,对每个义项的说明则力求简要明了。具体来说,就是将底本《四声篇海》中的引例,包括出处、文献用例等内容予以删除,只保留其词义说解。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删出处,如例5、例6所示;二是删文例,如例7、例8所示;三是删人名、地名说解,如例9、例10所示。
5.【幰】
《四声篇海·巾部》:幰,虚偃切。《苍颉篇》云:“帛张车上为幰。”
《详校篇海·巾部》:幰,虚偃切,音显。帛张车上为幰。
6.【帧】
《四声篇海·巾部》:帧,猪孟切。开张画缯也,出《文字指归》。
《详校篇海·巾部》:帧,猪孟切,音诤。开张画缯。
8.【久】
《四声篇海·久部》:久,居柳切。远也,长也。《易》曰:“有亲则可久。”
《详校篇海·久部》:久,举有切,音九。远也,长也。
又音救。以盖塞鬲口。
9.【所】
《四声篇海·斤部》:所,师吕切。伐木声。亦姓,汉有谏议大夫所忠。
《详校篇海·斤部》:所,踈五切,音踈上声。伐木声。又处所。又譬辞“予所否者”。《左传》:“所不与舅氏同心。”又姓。或作。
10.【光】
《四声篇海·光部》:光,居黄切。明也。亦州名,汉西阳县,地属汝夏郡,梁置光州,因浮光仙人为名。又姓,田光之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晋有乐安光。
《详校篇海·光部》:光,姑黄切,音洸。辉光,明耀,华彩也。又州名。又姓。又朱光日也。《类辞》:“杲杲朱光。”又太岁在辛曰重光。本作灮。古作炗。俗作炚。又去古旷切。《广韵》:“上色。”或作。炗,古文。
需要指出的是,《详校篇海》尽管对《四声篇海》的引书和文例进行了删除,但对于该书新增补的内容,往往又会指明出处,补充文例。可见,编撰者虽然具备了“删除引例,力求简明”的意识,但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完全贯彻。
11.【革】
《韵会·麦韵》: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徐曰:“皮去其毛,染而莹之曰革。”《广韵》:“改也。兽皮也。”皮熟曰韦,生曰革。吕氏曰:“革者去毛而未为韦者也。”又《诗》:“鞗革冲冲。”注:“辔首也。”疏云:“马辔所靶之外有余而垂角谓之革,鞗皮为之。”又军旅曰:“兵革。”又卦名。又姓。汉《功臣表》有煑枣侯革朱。
《四声篇海·革部》:革,居核切。犹皮也。去毛也。老也。古文。
《详校篇海·革部》:革,各頟切,音格。牛皮去毛也。皮熟曰韦,生曰革。又改也。更易也。又《诗》:“鞗革冲冲。”注:“辔首。”又卦名。又讫逆切,音激。急也。凡束物之急莫若革。古作。
按:例(11)中,《详校篇海》的训释明显承袭于《韵会》,同时,删除了大量书证文例,在顺序上也略作调整。在《韵会》中,“改也”之义杂糅在本义“皮革”义中;《详校篇海》则将其区分开来,另立义项。“革”的第三个义项“辔首”,《韵会》直接引《诗经》原文、注文和疏文;《详校篇海》虽删其疏,但仍照搬并非词义的文献用例,而缺乏必要的考证和提炼。其实,从注疏中就可以看出,“鞗革”之“革”仍是表示皮革之义,“鞗革”是用皮革制成的马络头装饰物,郑玄之注乃文意训释,而非词义训释。
(三)调整排序,不拘《说文》之训
在《详校篇海》中,释义排序并不拘泥于以《说文解字》本义为首义,当常用义和本义不是同一义项时,往往将常用义排在首位,后面的义项一般遵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排列:本义——引申义——更为抽象的引申义/假借义——地(国)名/姓氏。
12.【斤】
《四声篇海·斤部》:斤,居银切。斫木也。又举新切。十六两也。又栩斤切。斤斤仕也。又居欣切。斤斤,察也。
《详校篇海·斤部》:斤,居银切,音巾。十六两为斤。又斧斤。亦作釿。又去音靳。斤斤,察也。《诗》:“斤斤其明。”又斤斤,谨质形于体之貌。
按:《说文解字·斤部》:“斤,斫木也。象形。凡斤之属皆从斤。”[12](P299)《四声篇海》中,首个义项遵循《说文》原训,第二个义项为其常用义项。《详校篇海》则将作为计量单位的“十六两为斤”这个常用义项列为首位,第二个义项列其本义“斧斤”,其后所列“察也”之义为计量义之引申。
13.【斯】
《四声篇海·斤部》:斯,思移切。析也。又此也。
《详校篇海·斤部》:斯,相咨切,音思。此也,则也,即也。又语已辞。又析也。《诗》:“斧以斯之。”又波斯,西域国。又姓。古作。
按:《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从斤其声。《诗》曰:‘斧以斯之。’”[12](P300)《四声篇海》中,首个义项遵循《说文》原训。“斯”多用于古代书面语中,通常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因此,《详校篇海》将其列为前两个义项,而将其本义“伐木”之“析”义列为第三个义项。
在《详校篇海》中,除了义项顺序的排列不拘泥于《说文》本义之外,对于词义的说解也不拘泥于《说文》原文。
14.【甘】
《四声篇海·甘部》:甘,古三切。甘心快意也。乐也。《说文》:“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详校篇海·甘部》:甘,古三切,音柑。物之甘美。又乐也。又湛嗜。又地名。又姓。
按:对比二书释义,可以发现,《详校篇海》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删除了“甘心快意”这一义项;二是将《说文》原训改为“物之甘美”;三是增加了“湛嗜”“地名”“姓”三个义项。
《说文解字·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12](P100)段玉裁注:“《羊部》曰:‘美,甘也。’五味可口者皆曰甘,甘乃五味之一也。”[13](P202)“甘”与“美”互训,二者皆为味道之美。《汉武洞冥记》卷三:“有五味草,初生味甘,花时味酸,食之使人不眠。”《四声篇海》引《说文》本义无误,《详校篇海》则将原训改为“物之甘美”,此训见于徐锴《说文系传》:“甘,味道之腴,物之甘美也。”[14](P90)《详校篇海》从“物之甘美”而不从《说文》“美也”之训,盖因“美”所指已扩大到人景物等更广的范围,独言“美也”不够准确严密。甘美之物为人之所爱,众人皆愿尝试,“甘”遂由“味道之美”而引申出“乐意、情愿”之义,三国魏嵇康《家诫》:“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喜爱到更深程度便成为嗜好,“甘”于是由“乐意”进而引申为“湛嗜”之义。《韩非子·十过》:“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
由此看来,《详校篇海》义项的设立是有一定规则的,从本义到引申义再到更为抽象的引申之义,最后又列出地名和姓氏。可见,作者具有了比较清晰明确的编纂理念。
(四)沿用汉唐旧注,亦补录宋人注疏
《详校篇海》凡例第九条云:“字书多祖汉唐人注疏,因袭至今。若宋儒所注经书多未收载。观者因右汉唐而左宋,殆非也。汉儒附会,唐人蹈袭,从来矣。宋儒悉从前人注疏而订正之,如‘籧篨’‘戚施’‘体仁’‘执中’之解,此岂得循古注而置今注耶?本书所录多沿旧注,而亦常录用今注云。”[1](凡例,P3)可见,作者对传统字书“右汉唐而左宋”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因此,对于宋儒校改订正的一些注疏,作者亦将其收录于《详校篇海》中。
15.【籧篨】
《四声篇海·竹部》:籧,距于切。籧篨,竹席也。江东人呼䕠也。
《详校篇海·竹部》:籧,群浊,求于切,音渠。籧篨,麄竹席,即芦废。又籧篨,丑疾名。《晋语》:“籧篨不可使俯”,盖编席为囤,如人之拥肿而不能俯,故以名之。旧注“口柔者为籧篨”殆非也。
按:通过对两书义项的比较,可以发现,对于“籧篨”一词,它们的共同义项为“竹席”。《详校篇海》较《四声篇海》新增表示“丑疾名”这一义项,属于增补旧词新义。这个义项中的“旧注”,实出于唐代孔颖达之正义。《诗经·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孔颖达正义曰:“籧篨、戚施,本人疾之名,……但人口柔者,必仰面观人之颜色而为辞,似籧篨不能俯之人,因名口柔者为籧篨。”[15](P196)而《详校篇海》增补的新注,乃出于宋代朱熹的《诗集传》。朱熹注曰:“籧篨,不能俯,疾之丑者也。盖籧篨本竹席之名,人或编以为囷,其状如人之拥肿而不能俯者,故又因以名此疾也。”[16](P29)《详校篇海》认为,“宋儒悉从前人注疏而订正之”,因此,宋人的解释相对更为可靠,遂采纳了朱熹的见解。
三、《详校篇海》释义的不足
徐时仪指出:“辞书的基本功能是阐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释义是语文辞书编纂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辞书质量的关键。”[17](P130)可见,释义的好坏对整个字书质量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体来看,《详校篇海》对《四声篇海》进行修订后,其释义无疑更为合理、精确,毋庸讳言,其中亦存在一定问题。
(一)只引文献用例,不释词义
文献例证有助于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词义,但引书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手段,而释义才是读者了解词义、解决疑惑的最主要的方式。在《详校篇海》中,出现了大量只有书证和文例却无明确释义的现象,读者查检之后,仍不能了解该词是何意义。例如:
17.《详校篇海·火部》:爥,之六切,音竹。又陟虑切,音注。《文选·东都赋》:“散皇明以爥幽。”
19.《详校篇海·廴部》:回,匣浊,胡隈切,音回。《邹阳传》:“墨子回车。”
20.《详校篇海·巾部》:帑,他曩切,音倘。藏金帛府。又农都切,音奴。注同。又《诗》:“乐尔妻帑。”又鸟尾曰帑。
21.《详校篇海·金部》:鈯,定浊,沱骨切,音突。钝也。小刃也。又群浊,其月切,音阙。《荀子》:“无鈯坟墓。”
按:例16~例19,只有出处或书证,却无释义。在例20中,“《诗》:‘乐尔妻帑。’”一句,并非“帑”的释义;在例21中,“《荀子》:‘无鈯坟墓。’”一句,也不是“鈯”的释义。这两例均是引文献用例作为训释,实属不妥。
(二)同义义项之间的分隔设置混乱
古代辞书通过对词义的说解,力图做到名实基本相符,训释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相吻合。不过,客观的词义和主观的训释之间必定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描述和表达同一个词义时,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训释,从而造成“同义异训”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在字书中,就可能会出现多个义项,而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义。从有利的方面来讲,不同的训释会丰富读者对词义的认识;从不利的方面来讲,这种现象则属于义项的重复设置。如果字书编纂者的体例设置不够严密的话,就会造成误将相同意义的训释分列为不同的义项,从而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困惑。
在《详校篇海》中,凡是多义词或一词多义者,通常用“又”字来分列义项,这是该书义项设置的普遍体例。不过,在同义义项分隔时,“又”字的使用并不规范、统一,给读者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
22.《详校篇海·木部》:杙,夷益切,音弋。橜也。亦作弋。又木名。又果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24.《详校篇海·巾部》:襕,卢甘切,音阑。襕衫,襕裙。又裳连衣。
25.《详校篇海·口部》:吸,呼及切,音翕。入息也。饮也。亦引也。
按:《说文解字·木部》:“杙,刘,刘杙也。从木弋声。”[12](P116)《尔雅·释木》:“刘,刘杙。”邢昺疏:“释曰:刘,一名刘杙,其子可食。郭云:‘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18](P242)可见,“杙”的本义是指内核坚、味酸甜的一种果树,其果实也可称为“杙”,释为“木名”“果名”只是所指不同。在《详校篇海》中,“又木名。又果如梨……”,后一项其实是对前一项的补充说明,不宜分作二义。例23、例24中,“拭物巾”和“大巾”,“襕衫、襕裙”和“裳连衣”实乃一物,却用“又”隔开,使人误以为它们是表达不同的意义。例25中,所列“吸”的三个义项是不同的意义,这时应采用“又”来分列,作者却未用“又”间隔。
(三)援引字书断章取义,致使意义不明
在编撰过程中,《详校篇海》参考了多部字书,作者在增补义项时,通常是有所选取而非照搬原文,这就难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同时,作者在援引字书的相关释义时,往往缺乏必要的考证过程而只取结论,这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讹误。
26.【㡕】
《四声篇海·巾部》:㡕,於惊切。鲜明貌。《诗》:“旌旗央央也。”
《详校篇海·巾部》:㡕,余京切,音英。鲜明貌。旌旗貌。
按:《详校篇海》所增“旌旗貌”,乃据《诗经·小雅·出车》“旌旗央央”而来,此义不确。《诗经》原文为:“出车彭彭,旗旐央央。”“旗旐”,字书作“旌旗”。
27.【矤】
《四声篇海·弓部》:矤,尸忍切。况也。
《详校篇海·弓部》:矤,失忍切,声同审。况也,词也。又笑貌。《礼记》:“笑不至矤。”注:“齿本曰矤,大笑则见。”亦作。
按:《礼记·曲礼上》:“笑不至矧,怒不至詈。”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19](P64)《详校篇海》所增“笑貌”,乃据此而来,实误。
28.【镛】
《四声篇海·金部》:镛,弋钟切,大钟也。
《详校篇海·金部》:镛,以中切,音庸。大钟深长之声。
按:《诗经·大雅·灵台》:“贲鼓维镛。”孙炎注:“镛,深长之声。”[18](P149)《详校篇海》所改释义,乃据此而来,实误。
29.【铫】
《四声篇海·金部》:铫,弋昭、他吊、徒吊三切。温器也。又吐凋切,田器也。
《详校篇海·金部》:铫,余招切,音姚。又定浊,徒吊切,音调。义俱烧器。又长铫利兵。又他凋切,音挑。田器。
按:“长铫利兵”出自《吕氏春秋·简选》。《详校篇海》所增这一义项当来自《五音集韵·宵韵》:“铫,长矛也。《吕氏春秋》:‘长铫利兵。’”[20](P82)《详校篇海》在转引《五音集韵》时未加辨析,实为不妥。
(四)承袭前代失误,致使错误递增
杨宝忠指出:“前出字书一旦出现失误,往往被后世字书所承袭。一部字书问世,后人竞相抄写刻印,在抄写刻印过程中,难免鲁鱼帝虎,辗转传抄刻印,错误递相增加。以上现象称作错误递增律。”[21](P775)在《详校篇海》中,有些释义亦承袭了前代字书的失误,产生了错误递增的现象。
30.【䩵】
《四声篇海·革部》:䩵,禹愠、况万二切。作鼓工也。或作韗。
《详校篇海·革部》:䩵,禹愠切,音运。攻皮治鼓工。又平音云,又音绚,注同。又法也。亦作韗。
按:《详校篇海》这里新增“法也”义,乃据《五音集韵》而来。《五音集韵·愿韵》:“憲/䩵,法也。又姓,出《姓苑》。”[20](P247)该书误将“䩵”“憲”判定为异体字,从而以“憲”之义作“䩵”之训。《详校篇海》未加考证而袭之,实为不妥。
31.【革】
《四声篇海·革部》:革,居核切。犹皮也。去毛也。老也。古文。
《详校篇海·革部》:革,各頟切,音格。牛皮去毛也。皮熟曰韦,生曰革。又改也。更易也。又《诗》:“鞗革冲冲。”注:“辔首。”又卦名。又讫逆切,音激。急也。凡束物之急莫若革。古作。
按:《详校篇海》较《四声篇海》所增补的内容,大都节选自前代字书《韵会》,此处可参见例11。《韵会·亟韵》又云:“革,《说文》:‘急也。本作䩯。从革亟声。’徐曰:‘束物之急莫若革。’今文省作革。《礼记》:‘夫子之病革矣。’又夏革,人名。见《庄子》。又兵也。《史记·始皇纪》:‘不用兵革。’音棘。又陌韵。”《洪武正韵·客韵》:“革,皮熟曰韦,生曰革。又更易也,变也。卦名。”《洪武正韵·戟韵》:“《礼记》:‘夫子之病革矣。’言急也,变也。又夏革,人名。”
需要指出的是,《韵会》将“革”作为一个多音多义字列于字书不同韵部之下,但其“音激,急也”之“革”乃“䩯”之假借,并非“革”之音义。《说文解字·革部》:“䩯,急也。从革亟声。”[12](P62)徐锴《说文系传》:“䩯,急也。从革亟声。臣锴曰:‘束物之急莫若革也。’已力反。”[14](P54)徐锴以“革”言“急”,是解释“䩯”为何从“急”,并非指“革”有“急”义。《礼记·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郑玄注:“革,急也。”[19](P124)此“革”当为“䩯”之假借。《韵会》误将“䩯”之音义作为“革”之音义,但在训释中沟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洪武正韵》断章取义,完全赋予“革”之“激音急义”。《详校篇海》则以讹传讹,有失考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释义来源、释义特点和释义不足三个方面,对《详校篇海》的释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使学界在宏观层面上,能对该书的释义具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在逐条释义对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具体到每一条目的微观释义中,《详校篇海》对《四声篇海》的释义亦进行了颇多改省,编者改省的目的、动因以及结果如何,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目前学界对于两书释义的比较考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