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实践
——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例
2023-11-29曾庆宝杨建瑜陈松林
曾庆宝,杨建瑜,陈松林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福州 350007;2.广州市南武中学,广州 51022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为本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1]。地理新课标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建构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2]。新时期地理作业编排需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而单元化的作业设计,成为减量增质的重要尝试。
单元作业设置的基本要素有目标、信息、活动、评价和资源[3]。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每个知识点,还需站在单元的视角看待不同章节作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单元作业应有内容与特点[4]。本文所设计的地理单元作业以自然章节单元为主要内容,以实际情境为主线,根据地理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设置达到单元目标的各种作业的综合。按照教师布置作业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单元作业分为课前作业、课间作业和课后作业。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新课标对地理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作业更多体现探究性、多元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上取得多维度的进步,获得最全面优化的发展[5]。因此,地理单元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目的性
地理单元作业设计应具备目的性,即设计单元作业是为了解决问题。初中学生面临中考压力,针对他们所设计的地理单元作业应帮助其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重难点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尤其要明确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不增加作业数量的前提下提升作业质量,才能真正发挥单元作业的作用,既不加重学生负担,也符合新课标要求。
2.思维性
地理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所设计的作业缺乏思维性,便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或只能学会一些表层知识,若题目深化或改变便无法理解。部分学生严重缺乏思维性,使其在分析问题时没有条理性且不能举一反三。因此,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应具有一定思维性,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忆、实践操作等方式,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3.开放性
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开放性设计,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设计单元作业时应尽可能考虑作业的发散性,让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想象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最终确定最佳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不仅应设置开放性题目,还应当涉及更多跨学科的作业,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1.学情简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重的心理特征,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对其他国家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有一定了解,并且具备一定读图能力;对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工业接触较多,有一定理解,但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学习,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无法内化为个人理解,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
2.教材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工业的布局和发展(图1)。正文中穿插有各种地理景观图和阅读材料,通过多样且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在每一节的最后,通过设置活动栏目帮助学生检验和运用本章节所学知识并拓宽其知识面,带动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课标要求
本单元课标涉及以下两条:①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课标要求学生运用示意图(地形图、气候图等)和相关资料辅助学习,凸显了地理学中示意图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本章节要求学生做到描述和说明,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不同地理要素和区域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地理联系思维的培养。
4.单元作业目标和课时作业目标制定
基于上述学情、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本文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表1 所示的单元作业目标和课时作业目标。
表1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要求,制定了以下两个单元作业目标:①结合相关资料,以清远市为例描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特征,并用真实案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针对地方学情及教科书的编排,在课时目标上本单元作业进行了细化,例如,在第一课时“交通运输”中,除课标要求中了解全国交通线路分布情况之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列表对比,明确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点,根据日常生活案例或真实情境,选用合适的交通方式,并阐述理由,为接下来真实情境的引入提供了目标性指导。
5.作业任务安排
设计本单元作业任务时,依据课标要求的本单元作业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业内容要求明确了每一课时所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根据课标和作业内容要求设计作业任务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业任务解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章共有三小节,分别为“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为保持章节内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本单元作业参照教科书章节,设计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能够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主要培养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第二课时“中国的农业”,要求学生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主要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第三课时“中国的工业”,要求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以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6.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作业设计
本单元作业基于广东省清远市发展的真实情境设计,分别从“广清城市1 小时圈”“大古坳村脱贫致富发展经历”和“清远高新技术开发区”入手,结合本单元“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三个课时进行设计(表3)。根据“交通运输”一节的课本内容和课时要求,选取“广清城市1 小时圈”作为真实情境,设置选择题,探究广州和清远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实现1小时城市圈,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增强对广清城际联系的理解。“农业”一节聚焦清远市大古坳村脱贫致富的方法,选取清远鸡和林下农业的案例,对应新课标和教材中针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运用本单元知识的同时,感知中国脱贫工程的历程和成效。“工业”一节选取清远民族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引导学生结合第一课时清远市交通布局的分析,综合解决教师布置的主观题,层层递进,最终达成单元作业的目标。
7.评价活动设计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作业的评估应从多维度考查,及时准确反馈学生的学习程度,鼓励学生更高效地复习,并支持教师进一步完善课程。在评估时应突出评估工作目标的整体性、评估方法的多样化,以达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定性分析评估与定量分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针对上述要求提出以下单元作业评价方法。
(1)过程性评价
在本单元作业中设计了单元作业评价表(表4),通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四大评价项目,多方面评价学生在本单元中获得的成长。通过作业评价表中的自评、他评和师评,综合全面评价本单元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2)终结性评价
本单元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为“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每一节的作业发挥终结性评价的作用,从选择题到综合题,题目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单元结束后,教师将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作业评价表综合评判学生学习程度,并给出相应评价等级。
三、结语
未来的地理单元作业设计需紧密融合理论与实践,积极汲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一线教师必须紧跟地理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确保教学体系与时俱进,同时明确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不仅仅看作知识的传递,更视之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途径。最终,教师在实际教育实践中贯彻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未来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贡献力量,实现地理教育改革的崇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