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为先模式下的高中地理逆向教学设计*
——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
2023-11-29许荣平赵翠薇陈克梅
许荣平,赵翠薇,代 稳,陈克梅
(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2.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3.六盘水市水城区老鹰山街道老鹰山中学,贵州六盘水 5530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教师要了解、理解、驾驭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学具有开放性[1]。传统的教学设计大多直接采用教材中规定的活动及内容展开教学,较少通过既定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组织[2],这使得教学目标分离,学生对学习内容未达到真正的建构与理解。“理解为先”即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以“理解和设计”的基本思想,发展和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进行学习结果的迁移,从而达到智力层面的建构[3-4],旨在以教学目标真正落实课堂,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由机械记忆转化为掌握运用,将“教”与“学”有效链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空间、区域、综合、人地相关等视角看待地理问题[5],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蕴含着许多需要“理解”才能建构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逆向教学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本文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为例,探讨理解为先模式下如何进行高中地理逆向教学设计。
一、UbD模式下的逆向教学设计思路
逆向设计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课程设计,将预期目标与评价提前,将教学设计划分为3 个阶段,即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评估证据—安排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2]。本文依据“海—气相互作用”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基于学习迁移、理解意义、知识与技能3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采取课堂观察、真实情境任务、情境迁移、自我评估等方式,多维度监测教学过程。最后,挖掘相关教学资源,安排教学活动开展教学,以落实教学目标,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海—气相互作用”逆向教学设计思路图
二、UbD模式下的地理逆向教学设计示例
1.确定预期学习结果,提取基本问题,明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要素[6],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清楚学生在课堂中要达到的学习迁移,即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从而明确学生将理解的预期目标。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支撑性与启发性[2],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需要基于教学内容,结合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提炼基本问题,串联学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促进深度理解。
“海—气相互作用”隶属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由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两部分组成。对应的课标为: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学生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说出海—气异常作用下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依据课标解读与地理核心素养要求,确定本节将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知识与地理技能(A),提炼出应思考的基本问题,明确学习理解的意义(M),最终实现学习迁移(T),即本节学习后能运用所学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具体设计见表1。
2.明确评估方法,设计评价量规,监控目标达成
明确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师应用有效的证据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课堂的教与学发挥诊断作用,建构课堂评价指标,评估课堂教学价值,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推动有效教学的进一步落实[7-8],而目标是教学的终点,依据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利于全方位测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9]。本文依据阶段一所制定的学习结果,确定海—气相互作用的评价目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监控教学过程,评价关键内容,以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同时,在目标中融入核心素养,考查地理实践力,真正促进学生运用地理学习方法,掌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原理,最终能解释地理事象,实现迁移运用。详细评估内容见表2。
表2 “海—气相互作用”逆向教学设计阶段二
3.提供学习体验,规划教学过程,实现预期目标
(1)立足真实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良好课堂的开端,离不开引人注目的开场。教师搜集资料,制作2015 年印度极端高温天气与2021 年河南特大暴雨的视频案例进行播放,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两次极端天气发生的背后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邀请学生担任“气象研究员”,一起揭秘两个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真相。以热点事件引入本课,拉近学习距离,真切感受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2)参与合作互动,完成学习任务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只有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有效学习。根据海—气相互作用的知识内容,设计自主与分组学习两个任务,海洋与大气的水热交换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可联系旧知,结合书本,独立完成海洋与大气水热交换任务单;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及其影响,学生较难独立完成,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发挥集体智慧,合力完成全球水量平衡与热量平衡任务单(表3),并派小组代表描述全球如何进行水量与热量平衡,相互分享、交流成果,最后教师讲解与补充。根据学习内容与学情有效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地理知识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表3 水量平衡与热量平衡任务单
(3)开展案例探究,揭秘地理原理
以真实案例引领学生参与探究,能引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教师设计两个案例,学生通过揭秘其原因,建构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的知识体系,领会其蕴含的地理原理。揭秘1:“阿塔卡马沙漠现花海”,呈现位于南美洲被称为世界“干极”的阿塔卡马沙漠,显现出一片花海奇观的图文材料,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教师提供知识链接,展示“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讲解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低,呈下沉气流,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太平洋西岸海水温度高,呈上升气流,气候较湿润,降水较多。补充知识后,呈现南美洲沙漠开花年份的“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请学生画出此时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分析说出此时东西岸的气候特点,并解答沙漠花海的原因,完成表4;揭秘2:“渔民的欣喜”,展示南美洲今年突然冷水鱼产量大幅增加,渔民喜笑颜开的图文材料,请学生探究为何鱼产量大幅增加?教师提示与厄尔尼诺的“妹妹”拉尼娜有关,请学生对比厄尔尼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中拉尼娜的相关内容(表4),并解答鱼产量增加的原因。
表4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4)置身情境变换,引导“高通路迁移”
海—气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终点就是实现本节的预期目标,使学生理解核心内容的意义,内化地理知识。在课堂结尾部分重回印度极端高温天气与河南特大暴雨事件,请学生联系本节所学解释背后缘由,并完成学案的2道选择题(略),通过提供不同的情境问题,促进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理解与迁移。
(5)再建知识体系,自我反思总结
学生梳理本节知识脉络,绘制思维导图,再建海—气相互作用的知识体系,加深认知,完成学习小结单(表5),对本节学习进行反思总结。
表5 “海—气相互作用”学习小结单
三、教学反思
1.推动深度学习,生成有效地理课堂
“海—气相互作用”的逆向教学设计指向“为理解而教”,依托逆向教学的3个阶段,教师分别担任了目标确立者、评审者和帮助者。阶段一,预设学生应形成的学习迁移和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将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起点;阶段二,优先确定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估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诊断;阶段三,安排教学活动与学习体验,设置“河南与印度极端天气”“阿塔卡马沙漠现花海”“渔民欣喜”的真实情境,构建任务单,学生由“独立—合作—探究”层层深入,逐步构建“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探究案例中迁移运用,达成理解。3 个阶段将“目标—评价—内容”贯穿地理课堂,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推动“地理有效课堂”的生成。
2.注意设计“误区”,关注目标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设计易走进“活动导向”“覆盖教材”的误区,前者是丢失教学内容,后者是灌输式的照搬教学内容,究其问题本源是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学习地位与能力无法在课堂体现。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目标的确立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更注重学生今后能达到的持久目标,即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海—气相互作用”中以观察、表现性任务评价、检测、自我评估等多种方式,监测学生目标达成程度,注重教学目标发展,构建持续学习,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推动“素养课堂”的建设。
3.做好课堂监控,及时获取教学反馈
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评的一致性,要求教师发挥作用,掌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评价量规观察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课堂反馈,明确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制定完善的评价量规有利于课堂评估监测。而本文的教学评估仅对关键内容做出了设计,未进行完整详细的量规制定,这也是该设计的不足之处,且由于本设计未实际运用于地理课堂,在课堂监控中存在的问题,还不能及时获取。
综上,理解为先模式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但由于在实际课堂中的实施面小,不足之处还有待发现,需要各位学者、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地理逆向教学的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