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与政治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

2023-11-29任婷婷是明艳

地理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核心

任婷婷,是明艳

(1.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174;2.无锡市惠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 21417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课程内容应遵循“关联性”等原则,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同时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并重,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地理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等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科独立不仅割裂了学科间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拓展及培养,也难以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实现深度学习。因此,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对于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世界各个领域相互交叉融合,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如张莉等开展氨氢融合新能源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为解决氢能储运面临的重大难题和应用场景的扩大提供了方向引领[1];朱雪梅等在新课标理念下尝试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开展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2]。因此,在各大高校及中小学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是当今科技发展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需求。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对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学科思维、核心素养等进行融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3]。目前,对于跨学科融合的研究多采用双师或多师交互开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将学科知识进行叠加,不仅割裂了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性,也不利于学生构建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局限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案例不多。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演变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4]。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特点为多学科渗透融合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高中阶段也是中学生自我发展、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如政治认同及科学精神等观念)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对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通过“主题—情境—问题”学习模式的建构,初步探索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政治”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政治”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

1.课程标准解读

本文选用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研究案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其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内容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了基础。第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贯穿于整个课程内容中(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此外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土壤发育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联系,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在掌握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解释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解释区域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本节内容强调“运用图表结合实例进行地理学习”体现了地理实践力;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综合思维;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遵循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不仅体现了人地协调观,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可持续及科学发展理念;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素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能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众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塞罕坝林场建设等均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同时,也渗透着科学发展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选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开展政治学科与地理学科融合教学对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达成育人功能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2.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及学科灵魂所在[5]。本文选取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对之前章节中大气、水文、岩石、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整合,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既体现了地理学科中的综合思维,也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中局部与整体以及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研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辩证思维能力等。此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公众参与能力等。因此,本节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为地理和思想政治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结合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本文以塞罕坝地区为研究区域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渗入其中,确定跨学科融合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跨学科融合教学目标

二、“地理+政治”跨学科融合目标下的教学思路框架

“地理+政治”学科融合模式并非将地理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机械组合,而是要深入挖掘地理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核心素养,并从知识技能、学科思维、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将地理与思想政治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融入地理课程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而且能够构建地理视角下多元立体的跨学科认知体系。在提升学生理性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使地理课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立意”,进而提升学习深度。本文以塞罕坝地区为例,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教学内容中尝试采用“地理+政治”跨学科融合模式开展教学,具体教学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地理+政治”学科融合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思路框架

三、“地理+政治”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选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并结合塞罕坝地区实际,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初步尝试“地理+政治”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表2)。同时,本文也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以及学生学习围绕“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跨学科融合教学目标展开和达成。为了更好地评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中融合渗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邓嘉欣等人[6]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从4个评价对象层面构建了跨学科融合效果评价量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李克特量表对其进行修正,进而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可视化(表3)。

表2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活动设计

表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跨学科融合教学效果评价量表

四、结语

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框架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标也强调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教学[7]。因此,在新课标导向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中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是新时代的要求。本文以塞罕坝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内容,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打破学科界限、设计问题链的方式开展“地理+政治”跨学科融合教学。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地理课程相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政素养,引领学生更多地认识和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科融合的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地理课程中渗透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将思政元素与地理课程相融合的难度较大,需要高中教师善于收集、挖掘能够将二者有效融合的案例素材,而高中阶段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地理教师对于课程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挖掘能力有限,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机械叠加而非有机融合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课程的改革深化,地理学科也早已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即强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也肩负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学科课程,既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地理视角下多元立体的跨学科知识认知体系,也能实现“地理+政治”跨学科协同育人功能[8]。因此,作为地理一线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地理学科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将其进行有效融合以帮助学生搭建系统、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