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
2023-11-29唐小四
唐小四
(桂林市大埠中心校,广西桂林,541000)
一、引言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在坚持学科立场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以主题为媒介,通过问题导向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与实践。[1]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新方式,跨学科主题教学承担着突破学科壁垒、加强课程协同的重要任务,但仍有待在实践中找到更为适切的路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体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2]基于此,本文先明晰教育信息化赋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然后在分析现有困境的基础上探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策略,以期对新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二、意涵与价值
以教育信息化赋能跨学科主题教学,既是对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生产变革、育人理念革新、教学方式改变的有效回应,也是为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推行提供重要支撑。
(一)教育信息化推动知识生产与获取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综合化的推动下,知识的生产领域与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由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认知语境中被创造的模式,转变为知识是在更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情境和经济情境中被创造的模式。[3]灌输式的知识传递方式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打破固有的单一学科思维,站在全局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4]跨学科主题教学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突破学科边界,实现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板块融通的新型教学形态。教育信息化的融入,为跨学科主题教学营造了全新的文化氛围与实施环境,以开放、共享的特性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以交互、协作为核心的取向构建了“人—技术—资源”相互关联的实践情境,强调实践主体的具身参与,致力创新发展模式的塑造,助力知识与实践创造的融合,促使知识的生产方式与传授方式更加多元。
(二)教育信息化赋能整体育人功能的实现
当下高度互联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先前的具备读写算等知识性、基础性的技能,转为具备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等高阶技能。[4]传统分科教育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化和现实问题的复杂多样化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发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育人实效、促进人才的综合化发展是教育的新愿景。跨学科主题教学致力于突破知识碎片化的学习定式,除关注学科知识的获取外,还强调创新创造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整体化知识体系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能够体现促进人多方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教育信息化构建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对师生关系与角色进行重构,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转变,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了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渠道与知识来源。这既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了外力支撑,又对其内在发展予以丰富,能够提高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主题统筹性能,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三)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综合化有效实施
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整合分科课程,综合运用知识,实现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每门课程必须贯穿学科主题教学的活动设计,意味着每门课程都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基础和整体氛围,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实践性要求,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5]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引入,在不改变学科课程内容的情况下,以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与信息化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以多样化教学环境、全球化资源放大学科课程的功能,密切结合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场域的相互结合、课内课外资源的融通,助推课程综合化理念的实施。
三、融入困境
在跨学科主题的信息化融入过程中,观念滞后、资源缺乏和实施困难三重困境互相交织,阻碍了教育信息化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融入。
(一)观念困境:认知存在误区,理念模式较滞后
在技术赋能的时代,传统分科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创新的教学模式回应环境对教育的诉求。然而,院校与教师困于传统思维,对新型教学模式缺乏理解,对信息化融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认知存在误区。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学科至上与去学科化两种思维误区。部分院校与教师对国家课程方案的理解较为单一,认为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附属与点缀,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将弱化学科地位,导致学生难以筑牢知识基础。还有一些院校和教师将二者置于彼此的对立面,甚至出现去学科化倾向,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独特育人功能和跨学科教学基础的重要功用。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较低,缺乏对信息的批判意识。有研究发现:在252所中小学中,仅18.1%的教师质疑网络信息的准确性[6];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工具或手段的教师不到34%[7]。这体现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应用信息化手段的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将学生沉迷网络的行为归咎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怀有抵触情绪。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上升到“万能”的高度,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一味追崇技术效率至上、推崇技术思维以及技术控制秩序等理念。[8]
(二)资源困境:教学资源缺乏,组织性条件不完善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信息化融入既需要师生内部知识能力的交汇融通,也需要依靠外部场域环境的供给支持,但能够支持跨学科主题教学信息化开展的资源条件尚待完善。在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化设施与教学设备有待补充与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仍不足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李毅等人调查发现,70.3%的城市学生和77.7%的乡村学生反映网络存在拥挤、延时、卡顿等问题,55.9%的城市教师和56.6%的乡村教师反映网络教学平台不稳定,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校长反映学校至今仍存在不通电且没有配备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情况。[9]此外,教学信息个人化设备亟待补充。例如,28.9%的城市学生和41.0%的乡村学生反映缺少个人信息化学习设备,17.9%的城市教师和31.0%的乡村教师反映缺少个人信息化办公设备。[9]支持条件的不完善还表现在信息化师资的缺失,除了数量上的短缺,还有师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相关认知欠缺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着优质的信息化资源稀缺、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由于制作环境、实践性与交互性的要求较高,教育信息化开发进程滞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三)实施困境:保障机制缺失,信息化支持不深入
建设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是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前提与基础。[10]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需要明确的课程理念与清晰的课程目标,也依赖于教师培训体系、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开发等。这一系统工程的繁复性与整体性对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保障机制提出一定要求。在教学信息化的视域下,跨学科主题教学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整体性规划与统筹领导的现象,致使教学实践的开展零散化、随意化。此外,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在科学性与系统性方面仍待进步,支撑信息化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缺失,智能化课程体系缺乏构建,数字化教师队伍缺少建设,相关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国14.8 %的中小学未制定措施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33.6%的学校未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11]“技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模式缺乏成熟度与整体性布局,导致教学信息化驱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教学过程、实施效果、督导体系存在多方面不足。
四、实践策略
教育信息化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发展,需要依靠教学团队的思维转化、资源供给与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育的常态化开展,全方位、智能化资源的开发与支持,系统保障机制的建立上。
(一)思维转化:以“提智增素”的师资培育法促进观念的更新
身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团队学习,提升教师的跨界思维与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助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路径。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思维方式,即强调思维上的融会贯通,突破学科的边界,促进学科内外部知识的融通与运用,培育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12]因此,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与跨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跨学科,跨学科学习的模式有哪些,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怎样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实施跨学科,怎样评价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等”[13],以专业、共享、科学的培育机制帮助教师突破学科思维束缚,实现跨学科思维的提升。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资源共享、协作的交流平台,通过对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和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团队,使教师实现信息的交互与成果的交流,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以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此外,结合院校发展定位、教师岗位需求开展系统的专题培训,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研修空间,以精准匹配的理念和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形成教育信息化的正确理念。对此,除针对性安排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外,院校也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平台与手段,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信息技术专员到校交流讲学,统合、整理培训内容和系统分析培训效果,以更好地实现培训成效。
(二)资源供给:以智能化资源支持跨学科主题教学信息化建设
助推教育信息化融入跨学科主题教学,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开展与育人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多方面、高品质、智能化的资源供给与条件支持。针对优质信息化资源短缺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积极接纳社会多方主体意见,开发并深入挖掘优质信息化资源,以丰富优质信息化资源的体量与类型,满足跨学科主体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首先,为保障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开展,应对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性管理。信息化设施的缺失与网络教学条件的短板除依托政府补足外,院校也应根据发展需求与自身特点制定适合的信息化方案,构建新型的信息化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资源管理模式,明晰跨学科主题教学信息化开展所需的支持性条件、组织性条件。在满足跨学科主题教学信息化实施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信息化资源的浪费与技术设备的闲置。其次,应加强信息化跨学科主题教学资源供给模式的开发与创新。立足于AI、大数据等数字化工具,对跨学科主题教学所需的参与要素、开展场域、参与主体进行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可供跨学科主题开展的虚拟空间与教学场景,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智能化评估。最后,加强资源供给模式的长效性建设。除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挖掘之外,还要根据现实需求与时势对教育资源进行动态更新与淘汰,以保证资源机制的活力与效益。
(三)顶层设计:以信息化制度保障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育信息化要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功能最大化的实现,必须以制度与机制的保障为基础。政府与学校要重视信息化赋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制度机制。一方面,政府应从纵向机制与横向机制考量,实现两方面的衔接与融通,尽快制定并完善信息化赋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相关实施、管理政策。政府不仅要科学制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还要明确相关课程内容与实施条件、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训等。一是注重学科主体信息化建设与相关指导政策之间的战略协同,既考量其在教育法规中布局的完整性,又注意教育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二是从历史逻辑上对教育信息化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战略规划进行把握,梳理相关政策的历史脉络,对比分析教育信息化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在机理,更好地构建、完善多元评价模式。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相关组织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创新激励机制,将教师开展信息化跨学科主题教学工作与教师评奖评优、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完善相关部门的绩效评估机制。其次,构建动态管理机制以保障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得到及时反馈、评估与干预,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智能时代需求和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建立集教育信息化、数据治理、移动应用、网络安全、智能教育为一体的新型信息化治理机制[13],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信息化系统性、可持续性建设。最后,改革以学科为基准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体系中纳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成效,以达到对教师、学生与教学的综合性考查。
五、结语
跨学科主题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赋能与助力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新型的发展样态。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跨学科主题教学要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抓住信息化机遇,助推具有引领作用的先进理论的形成,探寻信息化环境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与路径,实现信息技术对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赋能,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