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3-11-29张佳鑫张文桂

教育观察 2023年26期
关键词:海力布诗化戏剧

张佳鑫,张文桂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一、引言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为课程教学的转型带来了新思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1]教育戏剧是一种创造性的互动式教育方法,是利用戏剧、扮演、讲故事和戏剧的基本元素创造的一种系统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2]学生通过各种戏剧习式(习式是指在戏剧中约定俗成的方法或观念)将自己代入角色中[3],通过“做”和“体验”的动觉模式加强对语文学科内容与主题的深度理解能力,产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度共鸣,提升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育戏剧符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探索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意在进行学科育人理念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神经学研究表明,当课堂体验令人愉悦,具有启发性,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相关,且发生环境处于远离压力与恐吓时,才有可能产生高层次的学习。[2]教育戏剧中的各种活动恰好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的、愉悦的、有教育意义的氛围:教师将建立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反思活动与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某一课程内容的主题开展四类活动,循序渐进,进行互动发展式的游戏式学习,直至完成教学。[4]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笔者尝试将教育戏剧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将教育戏剧的四类实践性活动作为教学工具,分析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探究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二、融入价值

《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教育戏剧主要让学生在某一主题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够增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丰富语文课堂的语言表达,保证语文课堂的情感性。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一)增强课堂情境性

教育戏剧的实践性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学习。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1]。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概念,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互动时,会将外部世界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5]这里的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中,环境更多是教师主导,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境创设。首先,教育戏剧通过建立情境活动创建教学活动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通过叙事性活动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逐步加深对戏剧情境的感受,特别是对与主题相关的重要场景的理解。其次,教师运用诗化活动拉开学生与情境的距离,引导学生以移情的方式思考教育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通过反思活动使学生跳出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反思。[3]四类活动通过创建情境—加深情境—超越情境—反观情境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教育戏剧能够创设出具体的、生动的学习情境,创造了一种语文学习的实践场域,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感。

(二)丰富课堂语言表达

教育戏剧丰富的实践情境为语文课堂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空间。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即为语言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第二大内容。[1]在创设语境方面,教育戏剧是一种绝佳的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生动的世界。学生间的互动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模仿角色的语言表达理解文本中更深层次的语言含义。同时,戏剧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在表演角色时相互交流,有充分的灵感、大量的机会表达自身的想法。教育戏剧为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创造了实践的空间,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保证课堂情感性

教育戏剧能让学生的情感参与其中,唤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教育戏剧的引入让学生以语文知识为脚本,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将情感融入其中。教育戏剧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和平台,并且教育戏剧中的四类活动与情感密切相关。在叙事性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某一冲突事件,能够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面对冲突事件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在诗化活动中,学生通过移情察觉别人的感受。在反思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谈论戏与真实人生的关系来反思行为的影响。[3]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教育戏剧,提高学生情感的参与度,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激发其学习动力。

(四)支持课堂主题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1]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语言表达及情感挖掘都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内容具备内在的主题性,每篇文章都会反映一个文化主题,而这四类活动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提供了学习框架。教育戏剧都是在某一特定的学习主题下进行的。就学生与戏剧主题的关系而言,教育戏剧中“建立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反思活动”呈现“融入主题—加深主题—超越主题—反观主题”的关系,逐步推进,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稳步成长。

三、融入路径

教育戏剧有很多使用策略,如集体角色、教师入戏、重要事件、集体雕塑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反思活动中使用的戏剧习式进入情境,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理解人物的心理,并对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以建立情境活动引发学生想象,创建课堂情境

语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本上是通过参与者对语境的创造、进入和跳出来实现的,但情境也是教育戏剧中非常重要的元素。[6]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同,教育戏剧为学生创设了虚拟且安全的环境。在这种虚拟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没有负担地表演文本中的“坏”角色,体会其为何“坏”,而不用担心因其受到批判。与此同时,教育戏剧利用文本的叙事结构,将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境整合在一起,成为学生理解真实世界最直观的媒介。

建立情境活动主要用于创建课堂活动需要的情境,学生通过创造和参与戏剧情境,能够对语文课文中某个主题的时间、空间及人物有一定的了解。[3]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会利用肢体动作、声音、想象力构建戏剧情境,将自己代入虚构的角色和情境中。建立情境活动主要包括建构空间、定格照片、集体角色等习式,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和课堂需要,选择合适的习式。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猎人海力布》为例,论述“集体角色”习式在《猎人海力布》教学中的运用。“集体角色”即由一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或由两人之中选出一人扮演角色,其他组员可以在一旁给建议或提醒扮演者接下来要说的台词。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表演中。

《猎人海力布》是一篇民间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讲述的是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将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猎人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情节是全篇的高潮部分,从“急忙跑回家”到“焦急地催促大家”再到“急得掉下了眼泪”,表现了海力布焦急的心情。表演之前,学生要在给定的时间内进行商讨,然后进行表演。在集体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海力布角色的学生需要表演出海力布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学生需要通过海力布心情的变化体现海力布的坚持不懈,以便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海力布的善良。

教师运用“集体角色”的习式引导学生入戏、建立虚拟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情境得到创设,学生成为创造性的主体,其注意力被集中,想象力被充分激发。

(二)以叙事性活动发展事件始末,推动课堂发展

叙事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也是建构自我,理解存在的重要方式。[4]叙事类活动包括“教师入戏”“生命中的一天”“重要事件”等习式,都强调戏剧的故事发展,并且着眼于下一步发生的情节。它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和文本的动情点,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中的人物命运联系起来,将学生带入故事发生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叙事性活动强调戏剧的焦点,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主要通过假设讲述故事中的关键时刻和场景。[3]叙事性活动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观察者和角色之间进行身份转换,共同完成角色扮演。下文以“教师入戏”习式为例,探讨其在《猎人海力布》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入戏”即由教师扮演某一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戏剧表演。在表演中断时,教师出戏,回归教师本身的角色。

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文学,用教师的讲述《猎人海力布》的开篇会更贴合文章的主题。故事全篇按照情节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在故事的发生阶段,教师可以充当“民间故事传诵人”,表演前三自然段,为后续学生的表演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入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教师的表演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学生进入文本情景。教师表演能够渲染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将自身代入课文的情境中,为接下来的故事推进做铺垫。

“教师入戏”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现场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状态。教师在故事的发生阶段为学生示范表演,在后续的表演中,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肢体动作等,为后续的角色扮演做准备。

(三)以“诗化活动”理解人物心理,增强课堂表达

“诗化活动”旨在超越文本戏剧叙事,在假设、讨论、反思的基础之上,对戏剧主题或者人物性格进行符号化的展现。这种活动主要通过意向性、形式感强的表现手法展现作品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突破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3]“诗化活动”运用文字和身体语言,重点表达戏剧的象征意义,为学生提供表达想法和在戏剧情境中获得情感认知的空间。

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体现不同的人文情怀,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心理是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关心他人、关切人类的良好品质。诗化活动通过自由的语言表达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锻炼学生的移情能力,感受人物品质,提升情感体验。诗化活动主要包括“心底话”“小组演绎”“默剧”等习式,下面以“心底话”习式为例,探讨其在《猎人海力布》教学中的运用。“心底话”是“由说心底话的人站立在表演者身旁,将角色的心理活动用潜台词的方式说出来,借此凸显角色的内在思想”[7]的一种方式。这种表演方式有利于了解角色内心想法,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在《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海力布为救百姓敢于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情节是全篇的高潮部分,也是海力布人物形象树立的关键段落。教师可以选择两到三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组两人,其中一人扮演海力布,另外一人在旁边叙述海力布纠结是否要告诉乡亲实情的心理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扮演海力布的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海力布想救村民们的急迫心情,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故事情节。

“心底话”策略用在诗化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以更好地感知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种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为以后其更好地感知故事性文章奠定基础。

(四)以反思活动把握人文主题,升华课堂内容

反思活动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者的反思行为,起到戏剧停顿的作用,能够给予学生回溯和思考的时间。[3]该阶段要求学生走出戏剧情境,从客观的角度理性地反思活动、人物等,以理解戏剧情境的意义和根本目的。

人文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为语文课堂学习提供了语境范畴。在教育戏剧中,教师不再以给人物贴标签的方式把握主题,而是在呈现故事后通过联想、探究和批判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建构知识。反思活动主要包括“坐针毡”“讲故事”“集体朗诵”等习式,下文以“坐针毡”习式为例,探讨其在《猎人海力布》教学中的运用“坐针毡”指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回答其他戏剧参与者有关戏剧情境的问题。这种理性的提问可以使双方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感受文章的主题。[3]

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扮演海力布,回答下面的问题:当听到小鸟们讨论大山要崩塌,大地被洪水淹没时,你是怎么想的?你害怕变成石头吗?如果害怕的话为什么还要说出实情呢?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村民的角色回答问题:当你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对海力布说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海力布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能够主动建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本、人物性格、人文主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四、结语

教育戏剧可以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反思活动循序渐进地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性格,把握人文主题。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践行了学科育人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可以继续探索教育戏剧融入语文教学的路径,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猜你喜欢

海力布诗化戏剧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有趣的戏剧课
猎人海力布
《猎人海力布》缩写
《猎人海力布》缩写
缩写《猎人海力布》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