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探索
——以“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为例
2023-11-29程丽云
白 宇,程丽云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引导学生在借助多学科思维、方式、技能等深度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进入历史情境深入历史和体悟历史,以此助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单独章节置于课标中,并要求历史教学要专门抽出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1]为更好地开展有效教学,本文以新课标为基础,在生本理念指引下探究学科的主动跨界,设计“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案例,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一定的路径探索。
一、以生为本,选择合适主题
生本理念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一切都围绕学生建设的教育。生本教育的宗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人翁角色、教学过程实践主题在于学生;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2]生本视域下跨学科主题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才不违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初衷。如何更合理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可以从四个层面开展探究:知识层面、心理发展水平、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一般而言,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受年龄和思维限制,因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主题选择中,要将抽象的知识细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说,教师要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选择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引发其内在认知冲突的主题。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反馈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多角度了解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真实反馈,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历进行有效取舍,这样选择的主题才会是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内容。所以,本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选择可以以学生熟知的《西游记》为探索起点,借此引出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通过对比文学作品与史实中的描述,促使学生对玄奘这一历史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以此为牵引,设计“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跨学科主题。
玄奘西行于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途经110个国家,旨在求取真经弘扬佛法。这一西行不仅推动了佛教在大唐的广泛传播,同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如开创佛国外交、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等。西行沿线枢纽国家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中蕴含的多学科内容也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例如,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不仅限于大唐时期的玄奘西行,自汉唐以来,东西方交流逐步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得到了更深度的交融。到21世纪,丝绸之路正式被冠以“一带一路”的名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变化特点和历史启示,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借助语文、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二、以学定教,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标,也是课程评价的有效依据。生本理念之下,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不仅会使学生迷茫无措,还会将跨学科教学带入拼盘化和杂糅化的教学泥潭,偏离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黄瑞雪认为,以学定教是将生本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3]因此,跨学科主题目标的选择与确立需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先前学习情况来锚定、生成目标。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展开相应的调查;另一方面,目标的设置要贴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趣味性高、实践性强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兴趣,对抽象的、学术性要求较高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基于此,本文预设了以下四个目标。
第一,能够阐明中外文化交流的时空特点及时代意义。能够自主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文本资料,综合运用地理地图、信息技术、文献资料等多学科资源,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的途径、内容和作用等。
第二,能够提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表达和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能够理解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出超”“被动输入”“入超”三个阶段。
第三,能够从多角度感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和特点。能够初步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各类史料,举办中外文化交流展、诵读经典诗词、制作区域文化特色手抄报等活动,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符号及地域特色,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第四,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实践收获,选择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题开展班会,采用历史小剧场、小论文、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深刻体会文明的交往与交流,并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载传承的历史底蕴,感受其独有的文化魅力。
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本目标基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也注重用多学科视角丰富学生的认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两个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时空观念,能够进一步了解和主动思考中外文化交流的整体脉络。后两个目标的设计坚持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基本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以及培养其跨学科技能,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从细微处感悟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区域文化,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任务驱动,开展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生本视域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师本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生本理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具体的任务情境驱动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打破由于学科分界造成的学科难以融通的问题。在推动主题学习综合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悟中学、创中学的目的。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了三个驱动任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便于增强学生参与、探究、分析和实践能力。鉴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范围广、涵盖量大、周期长,本任务需要依据课时分阶段完成。
(一)任务一:文化交流
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小组成员合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探讨文化“出超”的原因、途径、内容和意义。分析近代以来西方新航路开辟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思考中外文化交流进入“被动输入”阶段的原因和启示。体会当代中华文化面临的“入超”挑战,撰写倡议书,思考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承人。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生本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均应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构课堂,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教学设计。[5]小组合作探究是生本理念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借助合作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凸显。在这一任务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合作能力,还能够体会到汉唐时期万国来朝,各国竞相模仿的盛世华章,体会文化“出超”的深刻内涵。在分析西方在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导致中外文化走入“被动输入”的艰难历程时,了解中华文化由内到外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任务二:“我”眼中的中外文化交流
以“我眼中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设计一个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具体内容可选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等。可以不拘泥于历史课的形式,仅要求说明设计的内涵和意义,力求新颖、富有感染力。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汇报展出。
生本理念强调在课堂中要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次活动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主题导引下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设计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历史剧,通过自主撰写剧本、设计演出服饰,感受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在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学生还可以通过撰写有关鉴真东渡日本的小论文,感受鉴真的东渡精神,体悟大唐盛世的影响力,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任务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展
学校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拟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展。学生可以为学校的策划编辑部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等,也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参展作品,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解说词。
四、教学案例
本文以任务三为例,具体规划教学的实践流程。教师依据本任务的主题选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展中的特色文物——铜奔马展开具体教学。铜奔马是中国旅游的标志,是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中显著的文化符号,其源于生活,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
(一)观——天马之形
教师活动:展示东汉仿制模型铜奔马,以问题链的形式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欣赏铜奔马的造型之美和力学构造之美。
学生活动:自主回答铜奔马的基本信息。在教师指导下指出铜奔马微微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踏于一只飞鸟之上,其线条流畅,写实性较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教师补充:马的头部、足下的飞燕及高扬的尾部,形成了一个近乎等边的三角形,前腿与前胸底部、后腿与马臀部下方形成另外两个三角形。九个实点形成了三个视觉上的三角形,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结构,既符合结构力学的平衡原理,也使得整体布局贴切合理。[6]
(二)探——天马之渊
教师活动:出示古诗词《西极天马歌》,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西极”“天马”“流沙”等词的内涵意蕴,以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在教师讲解下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西极”指的是西域大宛国,“天马”指的是西域良种马,“流沙”说明西域自然环境恶劣。本诗为汉武帝刘彻出兵匈奴征服郁成王、大宛王获得西域汗血宝马时,喜不自胜而作,表达了刘彻的欣喜之情。
教师活动:继续展示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归纳铜奔马的基本信息(别名、出土地、出土时间等),让学生思考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为何盛产天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铜奔马的信息表。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信息表的制作。小组代表发言: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而武威之所以盛产天马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武威在汉代是河西四郡之一。河西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处于第二级阶梯,地势较高所以光照充足,利于牧草的生长。再加上来自祁连山丰沛的冰雪融水造就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
设计意图:问题来源于真实情境或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样态的仿真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知学习的意义。[7]问题的设计需要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需要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本活动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铜奔马背后文化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铜奔马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与象征的原因。
(三)践——天马之行
教师活动:让志愿服务小组成员结合以上内容,自主设计铜奔马的解说词。要求解说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物的外观,第二部分为文物出土地及时间等基本信息,第三部分为文物的历史渊源(历史故事、历史价值、历史作用等)。解说词的语言不宜过分生涩,要符合大众认知,通俗易懂。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解说词模板自行补充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例如,一名学生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了铜奔马的前世今生,指出铜奔马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天马行空、一往无前的飞马形象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真实写照。同时,本组成员极具创新意识地以口述形式讲解了借助失蜡铸造法制造铜奔马的石膏造像的操作步骤。
教师活动: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再选择展区中的某一具体内容设计相应的解说词(如丝绸之路上的特色文物、艺术作品、沿线国家或者地区等)。同样要求突出重点,通俗易懂,尽可能符合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将理论付诸实践,帮助学生体会解说词的设计方法。同时,通过解说词的形式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多样化的内容,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的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借助更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学需要以内容讲解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重在帮助学生了解铜奔马的前世今生,体会天马背后的艺术、力学、史学等多学科文化内涵,感受中外文化交往之盛。同时,借武威天马视角,探索武威自然地理环境,体会天马造型之美、技艺之高、发展之盛,感受文物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历史盛况,真正实现多学科素养的共同落地。
生本理念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着重发挥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知识、认知、兴趣等多领域的需求,坚持历史本位,辅之以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中,教师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及时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范例帮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循着主题选择—目标确立—活动开展的路径渐次展开,确保历史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