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学情”创建 促“效能”提升

2023-11-28张吉元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教材学情

[摘  要] 数学教材是数学专业人员精心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受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学情灵活地调整教材内容,使之更有针对性、方向性、层次性,更适合学生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材;学情;教材普适性

作者简介:张吉元(1971—),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众所周知,最适合的往往就是最好的,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亦是如此。因为“教”与“学”差异的存在,使得部分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具体的学情,因此教师有必要基于“学情”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那么需要如何灵活调整呢?笔者结合实践与研究,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以生为出发点处理教材

在现实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因不能理解例题的题意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仔细推敲发现有些例题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其呈现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从而使得学生在解题时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出发点,认真考虑教材例题的普适性,力求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1]。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教材的生长点

教材中的每道练习题、每个知识点都承载着不同的培养任务,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有着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搞“一锅烩”,应基于“三个理解”重新审视教材,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使之在完成培养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挖掘出新的生长点。教师在落实“任务”和“知识技能”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善于通过一些有“小坡度”的过渡性问题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最适合发展区内盘旋上升,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梯度变化中有所提升。

2. 关注教材的激趣性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激趣点”,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2]。然而在功利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显得过于急躁,将教学的重心都放置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使“学”变得低效、消极。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道路上最好的老师,它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建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的每个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通过有效的重组、改编,使之更具激趣性,以此提升课堂效益。

例如,在“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应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一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领悟新知;二是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加工,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报数”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感悟知识,建构知识。教学片段如下。

(1)依照教材的教学片段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说一下我們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生齐声答:最小公倍数。

师:很好,在教学前请大家来“铺一铺”,看看能否铺出一个正方形。(学生投来好奇的目光)

师:已知墙砖的长为3dm,宽为2dm,如果想用它们铺一个正方形(墙砖不能切割),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最小边长呢?

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独立完成会有一些难度,因此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5分钟后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实验。

生1:可以先用2块墙砖摆成长6dm,宽2dm的长方形,这样摆3排就变成了边长为6dm的正方形了。

虽然通过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以上过程可以发现,学生不知道铺正方形的目的,因此通过以上实验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让学生感到茫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正方形,你们有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点?(教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倍数关系,但事与愿违,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师:你们得到的正方形边长是——

生齐声答:6dm。

师:墙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齐声答:长为3dm,宽为2dm。

师:它们有什么联系呢?(生不语)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为6dm,墙砖的长为3dm,那么6是3的几倍呢?

生齐声答:2倍。

师:你还发现了怎样的倍数关系?

生2:正方形的边长是墙砖宽的3倍。

师:如果再拼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可以怎么铺呢?会存在怎样的倍数关系呢?

教师安排以上教学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总结归纳出倍数关系,从而通过再探究引导学生逐渐抽象出“最小公倍数”。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设定的实验目标不清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最终也没有弄清此实验的目的,最后教师只能借助具体的数让学生体会倍数关系。看似热热闹闹的实验活动却没有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消耗了学生的精力,于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只好“硬”来了。

师:你能按照顺序列举几个2的倍数吗?

生3:2、4、6、8、10、12、14、16、18……

师:3的倍数又有哪些呢?

生4:3、6、9、12、15、18……

师:你能从上面这些倍数中找到它们公有的倍数吗?

生5:6、12、18……

师:那么这些倍数有最大值吗?

生齐声答:没有。

分析至此,教师给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借助一些具体的练习题来帮助学生消化新知,深化理解。

反思以上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在教学中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教师没有仔细地研读教材,并未真正理解教材如此呈现内容的真正意图;其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特点出发,因此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以上数学活动的目的,进而使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出现了断层。可见以上教学方案并不是最佳教学方案。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重组和加工教材,使之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促进学生逐步提升分析能力与数学抽象能力。

(2)改造教材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报数游戏,报数后请记住自己所报的数字。这排为第1排,这排为第2排……第1排从前往后报数,第2排从后往前报数,以此类推,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齐声答:明白了。

师:好的,现在游戏开始!

生报数:1、2、3、4……

师:报数为2的倍数的同学请站起来,请重新再报一次你们所报的数字。(学生按要求完成游戏)

师:很好,现在请报数为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按顺序说一说你报的数字是几。(同样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游戏)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报的数是6,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还有其他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吗?说一说你报的数是几。

生2:我报的是12。

生3:我报的是18。

……

师: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两次都站起来了呢。

生4:因为他们报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说得很好,像这样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简称为2和3的公倍数。除了我们报的数外,还有其他的数吗?

生齐声答:有,有无数个。

师:哦,那你能找到最大的那个吗?

生5:不能。因为有无数个,也就没有最大值了。

生6:不过我们能够找到最小的那个。(教师正准备引导学生发现最小值时,已经有学生抢答了)

师:很好,最小的那个是几呢?

生齐声答:6。

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公倍数。若换一组数,重复上面的游戏,你会吗?

生7:可以,将“2和3”换成“3和4”,在报数中找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的是12、24、36,其中最小公倍数为12。

接下来学生又列举了几组数,如2和5,4和6等,从各小组游戏反馈来看,学生不仅能够找到公倍数,而且理解了何为最小公倍数,此时引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不仅能够独立完成活动,而且还能轻松地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使新知的引入自然流畅;在玩中发现了新知,理解了新知,并灵活地应用了新知,课堂气氛和谐、效率高。

二、教材选择应让学生做主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喜欢“大包大揽”“独断专行”,常常将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殊不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若要提升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从而使教学素材的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胃口”。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不应为了教师的“教”而变,而应为了更好地顺应学生的“学”而变,因此对教学素材的评价应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3]。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感觉教材例题的呈现环境有些单一,而且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教师决定将其改编,使之转化为学生亲历的一些活动,以此丰富教学材料,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师:下周我们要学习“小数乘整数”,周末给大家安排一项实践任务,和家人逛一次超市,或去一次菜场,记录一些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信息,能完成吗?

生齐声答:可以。(学生一听说可以逛超市,都兴奋不已)

师:很好,整理得好将会作为教材范例来展示,所以大家一定要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教师给予鼓励)

周末学生都积极筹备,收获满满。因为内容较多,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自评,然后由各小组推选较好的案例进行交流,最终确定教学素材。

师:现在我们先看一下各小组推选的结果。(教师投影展示学生活动日记)

组1:周六,我陪爸爸去菜市场买肉,肉价如下:排骨18元/斤,五花肉12元/斤,猪手10元/斤。我一共带了30元钱,买了2.5斤的猪手,算了一下需要25元。

组2: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这样既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能买到心仪的故事书,我真的非常开心。到了超市,我直奔图书区,刚好超市有活动,活动专区的图书11.8元/本,妈妈帮我买了5本,我看收银小票显示的是59元。我很好奇,如何计算的呢?回家试了很久,开始用了一个笨办法,就是将5个11.8一个个加起来,但是爸爸告诉我用乘法更方便,于是我请教了爸爸计算方法,原来小数乘法如此简单。

(其他小组也推选了很多优秀的例子,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展示了)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下节课教学中我们就用大家的例子来作为例题,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的秘密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

从“小数乘整数”课堂反馈来看,每个学生都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课堂参与度很高,学困生也能很好地融入课堂。课后教师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测,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灵活应用“小数乘整数”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主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处理教材融入生活经历

教材在编写上虽然基于地区、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设计了不同的版本,但是整体内容难以做到适合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应用,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应该融入一些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量身定制一些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丰富活动经验,积累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教学效能。

其次,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例题时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方法,把学生的“经验”“方法”与例题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相比较,看看是否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是否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完成更高层次的建构,从而创建出更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总之,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生,通过有效的改编使教材更适合学生,进而为实现全员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曹志国. 透视教材,还原数学教学本真[J]. 教学与管理,2012(26):34-35.

[2] 徐美荣.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践[J]. 教学与管理,2015(35):45-46.

[3]张登芳. 基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内蒙古教育,2019(33):58-59.

猜你喜欢

数学教材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浅析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活”用数学教材,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浅谈数学教学中“阅读”的思考
解读教材 纵横有度 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