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023-11-28类春菊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生活化小学数学

[摘  要]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掘生活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数学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性感受,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建构。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生命的“解放的旨趣”得到了最佳的凸显与弘扬,“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促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素养

作者简介:类春菊(1994—),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让数学书本知识变“活”,更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数学智慧、力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创新学生的数学学习设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发掘生活化资源,建构生活化课堂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世界,也是一个鲜活的世界[1]。小学数学学科中的诸多知识都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提炼、抽象出来的。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主动链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强数学知识的“亲和力”,增强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能切身感受、体验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真正懂得数学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发掘生活化的资源有助于建构“生活化课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素材等,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生活化思考、生活化探究,从而助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自我生活的无缝对接。

比如教学“减法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相关的运算性质是抽象的、形式化的,部分学生对运算性质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主动对“减法性质”进行意义赋予,从而使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鲜活。比如,有学生说,“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就是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相当于“我早上吃烧饼,先吃一个,再吃一个,就是将两个烧饼叠放起来一起吃”等。

生活化资源、素材的引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数学学科知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海市蜃楼”,而是成为“接地氣”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的“凝练性表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与数学学科知识相关联的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理解的灵感,进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饱满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丰富的数学生活化的效果。

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理解,更能让学生以数学化的眼光去观照生活和以数学化的头脑去考量世界。教师要加强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迈出数学课堂,迈入火热的生活,踏进丰富的自然。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一定能让学生的生活化素材、资源等变得丰富起来,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生活的素材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因子、数学的元素。

二、引导实践化活动,建构实践性课堂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开展积极的生活化实践,通过引导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建构实践性的数学课堂。实践是表征与确证学生本质力量的最重要的载体,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应该是其生命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践性的数学学习时空,赋予学生实践性的数学学习权利,让学生敢于进行数学实践和乐于进行数学实践。实践性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生成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实践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数学学习表现。实践不仅包括课堂的数学实验实践,还包括学生的社会性数学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学生的“动手做”,更是学生的“身体实践”“生命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以全部的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会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获得一种整体性的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闻知”“说知”,更重要的是“实践之知”[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的创意性的数学学习实践,因为创意性的实践能升华学生的数学认知。比如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克”“千克”的质量的大小,发展学生的“量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用到了多种质量秤,比如“杆秤”“天平秤”“电子秤”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个物体往往先徒手去感受,然后对物体的质量做出一定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学生用称量工具进行称量,并将称量的结果与自我感受、猜测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有效地发展自己的量感。学生在使用称量工具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跟进、主动介入,在学生使用称量工具时进行指导、引领。比如,学生使用“天平”称量鸡蛋质量时,笔者就让学生认识天平称量物体的要点: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读数的时候不仅要读出右边托盘中的砝码的质量,还要加上天平上的游码的读数等。比如,学生用杆秤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笔者指导学生将杆秤的秤绳与杆秤的两行刻度关联起来,让学生认识两行刻度与杆秤的秤绳之间的关联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心智,更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智能、工作智能的发展。

实践是学生数学认知的一种升华,也是学生架构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桥梁、纽带。在数学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能发展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局限于数学学科,更关联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在上述的质量称量实践活动中,学生认识了天平,学会了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认识了杆秤,学会了用杆秤称量物体的质量;甚至还认识了磅秤,学会了用磅秤称量物体的质量等。实践性的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深化体验性感受,建构体验性课堂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体验。体验性课堂学习是以体验作为媒介、载体,以生命为根本,以超越为指向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体验性敏锐感”,发展学生的“使得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发展学生的“视角转换”的想象力[3],从而让学生的体验更丰富、更多元。体验是“以身感之、以心验之”,学生通过“体验”能获得对数学知识别样的感悟。

比如教学“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去感知“升”“毫升”。教学中,笔者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支撑,引导学生去比较大小不同的两个量杯,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容量”的数学化概念。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做一做数学小实验:比如数一数“1毫升”水有几滴,测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长、宽、高,感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所装的水的容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毫升”“1升”等的基本数学概念。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牛奶盒、雪碧瓶以及一些酱油瓶、醋瓶、纯净水桶等所装的牛奶、雪碧、酱油、醋、纯净水等,去观察它们的刻度、标注等,让学生深入感知到几十、几百毫升以及几升、几十升等液体的容量,从而建立“若干毫升”“若干升”的数学概念。通过分层次体验,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毫升”和“升”的概念。在数学教学中,体验性活动与实践性活动是不同的,体验性活动往往是分层实施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一个数学概念的多层次理解。体验性学习重点是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协同活动,共同助推学生建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上述“升和毫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引导学生操作(比如用滴管滴)。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分层、多层建构,学生对数学概念能达到真正理解和把握。

体验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回归人的本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全面育人的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更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引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在体验性学习中,教师要链接生活素材、资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地看、自动地想、能动地做,从而让其在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深度感受与体验。

四、引领创造性建构,建构创造性课堂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基于生活、生命与生成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是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创造性建构是一种在场性的建构,是一种具身性的建构,更是一种独特性的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催生学生的数学发现,鼓励学生的数学创造。教师要创设相关的条件、情境等去催生学生的创想,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创想付诸实践和形成数学创造。创造性建构是一种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的建构。

比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这部分内容后,学生想动手做一个圆柱。学生首先开展多维度的观察、思考:圆柱的侧面怎样确定大小?圆柱的底面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先做侧面,再根据侧面的规格来确定底面;有的学生认为先画一个圆作为底面,然后根据圆的半径、直径计算出圆的周长(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长)。不同维度的思考让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创造性的活动方案,在研讨、比较的过程中形成了最优化的创造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的学生对方案进行了补充:有的学生认为确定圆柱的侧面(即长方形纸的规格)时,圆柱的底面周长(即长方形的长)应多留一些,因为要考虑接头;有的学生认为先确定圆柱的底面再确定圆柱的侧面时,无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都可以依据圆柱的底面周长的大小将长方形纸卷起来,其中重叠的多余部分就是圆柱侧面的接头处;如果长方形纸的边长越长,重叠部分就越多,但一定要保证长方形纸卷起来之后有重叠部分,否则就做不了一个圆柱。有的学生还总结出这种确定实验材料的方法是一种“进一法”,即“宁可多一些,不可少一些”。在创造性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或建议;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帮助学生打开创想的时空,开阔学生创想的学习视野;要鼓励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创造性建构是一种实践性的建构,是一种发现性的建构。创造性建构顺应学生的创造、发现天性,能开掘学生的创造,发现潜质、潜能,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自主、自觉、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在创造性的建构中,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智慧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在创造性的建构中,学生的生命力量得到了全面解放、舒展。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与交流,“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生命化”的学习,是学生对自我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真正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的隔阂,促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静. 小学数学创想学习的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03):45-50.

[2] 时敏,汪燕芬. 儿童创想学习活动的开发研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21(28):37-41.

[3] 庄惠芬. 创想教育:唤醒儿童天性的育人实践[J]. 江苏教育,2021(44):69-71.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