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教材 纵横有度 系统规划

2016-03-23郭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材解读整理

郭红梅

[摘 要]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对教材的理解、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只有深入钻研、解读教材,才有可能上好课,才有可能把教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领学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关键词]数学教材 解读 原因 对策 分类 问题 整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22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两位教师的汇报课,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分类与整理”,这使得我对解读教材有了一些感悟。

一、问题分析与思考

1.杨老师的课

第一天,先听杨老师教学“分类”一课。课始,杨老师以分水果的情境引入课题:“将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然后杨老师第一次让学生分动物,可以按大小分,也可以按种类分,并引导学生得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得到不同的结果”的结论;第二次让学生分图形,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第三次让学生把人来分类,如按高矮、性别等方面来分。在练习中,杨老师设计了帮小动物找家、整理书包等问题。听完课,我产生了熟悉感。

课后,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杨老师这节课与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中的内容有诸多相同之处,因为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中也有帮小动物找家、整理书包等问题。

2.刘老师的课

第二天,接着听刘老师教学“数的分类”一课(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课始,刘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分类,再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数的分类。”接着,刘老师让学生先对一些数进行分类,可以按单双数分,也可以按位数分,然后得出结论: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之后,刘老师继续带领学生把这些数按另外的标准分类,如可以按超过10、没有超过10或大于6、小于6等来分,再次强调分类标准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练习中,刘老师不仅让学生把羊按大小、颜色分类,还对橡皮、课本、教室里的人等进行分类。听完课,我感觉还在昨天的课堂上,只是换了上课的教师而已,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和第一课时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我不禁反思:“学生今天学习后跟昨天学习后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二、查找原因和对策

课后,和两位教师讨论,杨老师对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内容已记不太清楚了,刘老师则说“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相比,分的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数,更抽象一些”。因此,两位教师的教学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对教材的解读,即使解读了也不深入。正是因为两位教师解读教材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出现了偏差,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我们常说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课堂教学更高效。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对教材的解读,应当纵横有度、系统规划。

1.纵向——分析梳理

同一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就像在疏通管道一样,将所有管道连接起来,水流就会畅通无阻地向前,否则就会产生堵塞。“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节课的教学都是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分类方法——呈现分类结果——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的顺序来安排的,但这两个课时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课时是给定标准将图形分类,学生也可以自己选定标准把图形分类,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而第二课时则是学生自己确定标准后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在此过程中,重点感悟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只是一种感受,当人有了感受,并且对感受产生深度的觉察,才是感悟。从这点上来说,这两个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弄清“本节课要教什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关键是什么”“教材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材中的情境图、学习材料有什么编排意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体现的”等问题。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处理教材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每一节课,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再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编排意图等,还要弄清习题与例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教材。

2.横向——形成网络

仅仅着眼于一个单元的教学还不行,还应当把一个年级上下学期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因为水只有往多方向流动才会更有活力。如一年级上册有关分类的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图形”中,教参把这个内容划归到了“图形与几何”的领域内,旨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第一次学习按照一种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能更好地认识图形。又如,一年级下册有关分类的内容安排在第八单元的“分类与整理”中,教参把这个内容划归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内,旨在让学生确定多种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方法与策略,为后续学习统计分类做好准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这两册教材中分类内容的起点、标准不同,设置的目的自然是不一样的。

要做一个成熟而优秀的教师,必须通晓教材的结构,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基础和重点是什么、它又能为后续哪些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等。教师不能为教而教,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规划——建立系统

网络构建后就可以规划,升级成系统,系统的功能会更强大。一年级中的分类内容教材都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密切相关,体会分类的价值,经历和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质特征的过程。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的知识目标中仍然有“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的设置,但分类的重点是在第一次分类后再一次细分,加深了难度。同时,把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作为单元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里,对后面各册教材中关于统计的内容不再赘述。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强、结构严谨,教材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且同一个内容往往分在不同的学段呈现,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编排意图。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通读全部数学教材,并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图。教师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会在解读教材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利于在不同的知识板块或同一知识板块(年段不同)的对比中,形成数学知识的教学系统,使得数学教学环环相扣。因此,教师对每一知识的教学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而应该有所深化,遵循数学知识的发展逻辑,才能带领学生形成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结构。

总之,解读教材是每一位教师必下工夫的事情,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系统规划,课外多下工夫,课内才能游刃有余。一节有内涵、有深度的数学课,必定建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正如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所说:“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才有可能上好课,才有可能把教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领学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数学教材解读整理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