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究

2023-11-26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陈绍云

新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南通乡土家乡

□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绍云

乡土文化指的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总称,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南通地区的特点,设计“走近南通,感受南通”系列活动,充分挖掘资源,引导学生探索乡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立足文本,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

1.乡史文化,了解家乡变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课本,寻找值得探究的乡土文化话题,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之融入主题活动。乡史文化是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访古迹,查看家乡的文史资料、感知家乡的名人、了解家乡的变化,让他们增强“以做家乡人为荣”的自豪感。

在“二十年后的家乡”主题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纳入一定的乡史文化,让学生借古思今。他们先查阅《南通县志》等历史资料,了解过去的南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接着对照当今的南通,感受南通的变化。在写作中,学生则要展望未来,思考未来的南通会有哪些进步。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家乡的风俗”主题活动,让学生挖掘乡史文化。学生可以自主搜索《南通县志》等相关资料,看看在南通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他们还可以上网搜索资料,了解其他地区是否有类似的风俗活动,并对比南通风俗,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乡史文化内容很多,除了从地方志、史书中挖掘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各种实物资源,包括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获得具体感悟。

2.乡艺文化,鉴赏民间艺术

乡艺文化指的是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艺人,查阅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了解民间艺术特点。他们还可以结合南通节日,感受具有节日气息的民间艺术,体会别样的节日文化。

学习了《北京的春节》后,教师将南通乡艺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南通年画是南通地区的传统民俗工艺品,教师可以围绕该资源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查询资料,了解历史”环节,学生搜索相关的史料,了解南通年画的由来,并对比分析,看看南通年画和其他地区的年画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赏析作品,感受寓意”环节,学生欣赏南通年画中的经典作品,分析其结构、内容、色彩搭配、线条特点等,在了解表象信息后,他们还要深入探索,分析隐藏在年画作品中的文化寓意。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提升自己的解读能力。在“图文并茂,创作年画作品”中,学生要整合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其中,设计年画作品,并配上介绍性文字,说说自己对南通年画的理解。这一系列活动将文字和艺术品资料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南通乡土文化,对南通年画产生亲切感。将乡艺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3.乡特文化,感受生命力量

乡特文化也是值得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它指的是家乡的特产。学生可以在了解家乡特产的基础上,通过写广告、画宣传画、写介绍文章等方式,宣传家乡的特产。这样的活动将乡土资源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实践效果。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系统识字,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教授《中国美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衣食玩用”各个方面入手,寻找南通特产,分门别类地整理。学生可以设置识字卡片,在卡片上画上该南通特产的名字,不认识的字可以标注上拼音和解释,还可以画上对应的事物或贴上照片。这样能构筑具有乡土色彩的识字情境,有助于学生提升识字效果。如在“衣”类,学生可以收集具有南通特色的布料或纺织、编织技术。如五总茅靴、蓝印花布、南通缂丝、本缂丝、宣和缂丝等都属于这个类型。由于“食”是一个大类,所以下面还可以分为各个小类。如动物类,可以收集海门山羊、狼山鸡、如皋肉松、如皋火腿等内容;植物类,可以收集海门洋扁豆、海门香芋、海门香沙芋艿等内容;糕点类可以收集嵌桃麻糕、麻圆、麻饼、麦蒂酥等内容。在“玩”方面,可以收集板鹞风筝等特产的信息。在“用”方面,则可以收集刘桥菜刀等方面的内容。在挖掘乡土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蓬勃生机,体会到了古老南通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二、指向人文,探索乡土文化的内涵

1.爱国爱家,孕育深沉情怀

乡土文化的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利用乡土文化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品德,体现出语文课堂以德育人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用经典的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然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家乡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喜爱,为何能从家乡的山水、物产等事物中,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这样设计能挖掘出乡土文化中隐藏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不能将教学重点仅停留在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文字方面,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说说有哪些话语体现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这种自豪的情感源自什么。这样学生便认识到,作者热爱自己的家乡,故此为家乡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感到自豪。在学生挖掘文化内涵后,再让他们迁移运用,说说家乡南通有哪些自然资源,有什么特产是南通独有的,并说说自己的自豪之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发现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在南通地区交融,因此南通才会出现一大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物产,如蓝印花布、沈绣等,他们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2.修己慎独,造就君子人格

修己慎独也是乡土文化的隐藏元素之一。它强调的是自我的力量,指的是个人在生活中,即使没有他人监督,也要自主自律,不断地超越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看到自己在道德意识上的不足之处,逐步培养其君子人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经典的文章,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然后再引入乡土文化,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名人有哪些人格魅力。此后,还要组织他们自主创作,试着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下名人故事,用议论文的形式写自己对人格美的反思。这样的教学方法并非单纯让学生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手法,也并非单纯让学生读懂故事,而是挖掘了隐藏在其中的隐性文化信息,让学生接受了精神熏陶。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认识到主人公有着修己慎独的精神魅力,并思考自己能否向主人公学习。在此基础上,再挖掘各种乡土文化素材,让学生从张謇、曹顶、沙元炳、蒋煜、李渔、范当世、白毓昆等南通名人的身上得到启迪,挖掘人格魅力。如张謇开办民族企业,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是为了带动南通的经济发展,让父老乡亲都富裕起来。从他的事迹中能挖掘出修己慎独的元素,学生可以将他作为学习的榜样,说说自己要如何端正行为。德育工作要克服空谈泛谈无病呻吟的情况,如果能将乡土资源融入进去,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精神,思考自己该如何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

3.谦和好礼,培塑美好品质

谦和好礼体现为谦虚待人。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劳动,故此社会关系相对比较简单,这使得人们也呈现出简单朴素、忠厚老实的一面。教师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谦和好礼的精神,并引导他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美好品德。

在《草原》中,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牧民的谦和好礼,教师要从文字表面深入挖掘下去,让学生挖掘隐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草原》中展现了奔放、豪迈的游牧民族美好品德,这从牧民骑马迎接、敬酒献舞等地方就能看出这一点。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引导学生思考相对应的农耕文明是否也具有好客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资源,看看家中来客人之后,家人会如何招待,他们可以从中发现水乡人家含蓄内敛的思想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草原》创写作文,写一下南通人是如何招待客人的。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读写水平,而且还挖掘了蕴藏在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学生可以在前辈的榜样模范作用下提升思想品德,进而养成谦和好礼的美好品质。

三、聚焦课堂,传承乡土文化的策略

1.主题式,丰富宣传方式

在运用乡土文化展开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聚焦课堂,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主题式活动指的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乡土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特产,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

在《京剧漫谈》中,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国粹京剧,教师可以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家乡的传统戏曲艺术”。在南通地区有通剧、海安花鼓、海门山歌、通东号子等传统民间艺术,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参与主题探索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搜索资料,了解家乡艺术”,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的方式,了解家乡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欣赏其中的经典作品。第二个环节为“参与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拜访家乡的传统曲艺社团,向他们学习演唱技巧,并编排简单的唱段,演绎出来,和同伴分享交流。第三个环节为“设计方案,体现时尚气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经典艺术,让它们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该艺术的特点。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写下来,并参与小组互动讨论,说说谁的计划更具有可行性。通过该主题活动,学生全面了解家乡艺术,并开始思考如何继承并发展优秀的家乡艺术。

2.寻访式,走进伟人心理

寻访式活动充分利用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访家乡的名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丰功伟绩,体会他们在历史特殊时刻做出的选择。在这个基础上,再创作文章,学生能走入伟人的内心深处,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学生读到了名人的故事,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付出,体会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探访名人故居”主题活动。在南通地区有张謇、吕岱、李方膺、徐益修、冒辟疆等历史名人,他们都为南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张謇”为例子,探访张謇故居,了解其在实业救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思考他是否想过要放弃,为何最终还是坚持下来。最后,教师安排他们撰写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写下自己的收获。如果选择小说文体,则可以重点刻画张謇人生中的重要片段,猜测其内心世界,分析其为何如此选择,进而感受其伟大之处。如果选择诗歌文体,学生可以撰写讴歌张謇的诗作,写一下张謇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如果选择散文,学生可以写下自己游览张謇故居的所见所闻,在展现历史沧桑的同时,也写下对未来的展望,体现自己游历时的心路历程。通过寻访式学习活动,学生拓展了学习资源,融入真实的情境,感悟也会更深刻,这样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参与式,升华精神境界

参与式活动指的是设计一些和乡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文化习俗的来历,更要深入挖掘,探索其中的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受力。

《腊八粥》一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孩子等待吃腊八粥的过程。结合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参与式学习活动,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还要让他们挖掘隐藏其中的精神境界。第一步,先引入乡土文化资源,给学生介绍南通茶食,让他们说说是否品尝过麻饼、麦蒂酥等南通美食,感受是什么。学生可以试着模仿《腊八粥》的写作手法,描写一下自己闻到美食香味、品尝美食的过程,讲述自己的感受。第二步,引导学生从这些美食中挖掘文化元素。以麻糕为例子,它不仅口味很好、选料精细、加工讲究,而且还有“官礼茶点”的美称。从美食中能看到传统文化,看到中国“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核。第三步,引导学生模仿《腊八粥》,写一篇介绍南通传统美食的文章。学生不仅要写出制作、品尝美食的过程,展现期待、渴望之情,更要挖掘美食中蕴藏的精神内核,将其写入文章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家乡的历史、文化、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无限风光,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走近南通,感受南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乡情,充分认识到家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南通乡土家乡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