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
2023-11-25邓芸芸
邓芸芸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教师以“数说宫商角徵羽”为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培育跨学科思维、科学人文融合互通”等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音;宫商角徵羽
【课前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在中小学课程中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针对数学学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而且具有公共性、稳定性、历史性、融通性,无疑可以成为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源泉。如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发挥其“转识成智”的作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内在精神力量,是当前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彰显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和思想方法,是有效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沉淀学生人文底蕴,增强学生民族自信的优秀素材。
那么,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五音”从文化形态转化为课程形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大膽的尝试,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了“数说宫商角徵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特别喜欢“五”这个数,你听说过“五音”吗?关于“五音”,你想知道什么?
生:“五音”是怎么产生的?具体指什么?
生:“五音”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和现代音乐有什么联系?
(教师出示课题:数说宫商角徵羽)
二、融合不同学科,共研“五音”原理
(一)了解相关科学原理
1.音高(频率)与弦长的关系
师:“五音”归根结底是一种声音,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弦类乐器为例,弦长与音高(频率)成反比。怎么理解这里的“成反比”?
生:弦长越长音高越低,弦长越短音高越高。
师:把初始的弦长看作“1”。如果弦长扩大2倍,频率会怎样变化?音高又会怎样变化?如果弦长缩小到原来的[1/2]呢?
生:弦长扩大2倍,频率就缩小到原来的[1/2],音高降低到原来的[1/2];弦长缩小到原来的[1/2],频率就扩大2倍,音高提高到原来的2倍。
2.两组和谐音弦长的关系
师:乐音比普通声音听起来更和谐,人们都喜欢听和谐的声音。人类发现的第一组和谐音是两个相差8度的声音。如果高音与低音的频率比是2∶1,在音乐上就称为相差8度。大家想一想,相差8度的两根弦长有怎样的关系?
生:把弦长扩大2倍就得到低8度的音,把弦长缩小到原来的[1/2]则得到高8度的音。
师:人类发现的第二组和谐音是两个相差5度的声音。如果它们的频率比为3∶2,两个音就相差5度。弦长怎样变化能得到高5度的音?
生:把弦长缩小到原来的[2/3]。
(二)探究“五音”的产生
1.初步了解“三分损益法”
师: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各是什么意思?
生:“三分”是把基本音平均分成3份,“损”是三等分后去掉其中1份,“益”是三等分后增加相同的1份。
2.阅读原文,共探“五音”
教师出示《管子·地员篇》:“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师:大家在第一句里看到了哪个音?
生:“五音”之首——宫。其他音的产生都以它为基础,就是把它看作“单位1”。
师:“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是指,将一根弦三等分,重复四次,34=81,总共进行九九八十一等分,所以用数值81来表示宫。
师:第二句“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是什么意思?
生:先将宫平均分成3份,再添上这样的1份,就形成徵。它是宫的[4/3],数值是108。
师:第三句“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是什么意思?
生:把徵平均分成3份,再去掉这样的1份,就形成商。商是徵的[2/3],也就是宫的[8/9],数值是72。
教师组织小组继续合作研究“羽”和“角”两个音。完成学习单后,小组内汇报。
3.深入认识“三分损益法”
师:现在你对“三分损益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每次都要把前面一个音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单位1”一直在变。
生:“损”和“益”是交替进行的。
生:我明白为什么要规定宫的数值为81了,这样便于反复平均分成3份,方便后面的计算。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师:你们很会思考!有了数学的头脑,就能参透其中的奥秘。
4.整理“五音”的排列顺序
师:将“五音”按弦长从长到短排就是:徵、羽、宫、商、角。
生:为什么按弦长排,顺序不是宫、商、角、徵、羽?
生:我发现,只要把徵的弦长108和羽的弦长96分别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变成54和48,就得到了高一个8度的徵、羽。
生:这样重新排序就是宫、商、角、徵、羽(如图1)了。
5.聆听音乐,感受五音之美
师:“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简谱中的“1、2、3、5、6”。用“五音”谱写成的乐曲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呢?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
生:感觉特别和谐,听起来让人心情很愉悦。
生:能感觉到这种音乐的大气、高贵、典雅。
师:我们身边有不少民乐都是用五声调式写成的,比如著名的《茉莉花》。
(三)探究数学规律,了解十二音律
师: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其中蕴藏的规律吗?
生:由宫得到徵用的是“益”,相当于把宫×[4/3]。
生:由徵得到商用的是“损”,就是把徵×[2/3]。
生:“三分损益法”就是反复依次“×[4/3]×[2/3”]。
师:你们不仅掌握了得到“五音”的方法,还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真棒!
生:如果运用这个规律继续操作,还能得到其他音吗?
师:你有举一反三的头脑!确实,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反复运用“三分损益法”,找到了十二个不同的音。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吕氏春秋》中如何运用“三分损益法”得到十二个音,以及明代音乐理论家、数学家朱載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
三、回顾探究过程,交流学习感受
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除了数学,今天还学到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科学、音乐、古文和历史。
师:跨学科学习让我们对一个事物,比如“五音”的理解更全面、深刻。
生:数学不仅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还能创造艺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生:数学不仅是一些符号、公式和定理,它还是全人类的一种文化。
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数不胜数,期待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课后反思】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多学科内容,具有价值引领功能。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挖掘、收集、梳理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代数学典籍、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传统艺术、数学与科技等,联系数学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将其从文化形态转化为课程形态,主动开发跨学科课程。本节课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五音”,融入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一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跨学科学习的实效,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悠久灿烂,认识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应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与深度融合。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本内容教学围绕传统“五音”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深入研读《管子·地员篇》,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中蕴藏的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先运用“三分损益法”,即数学中有关分数和比的知识,逐步得出“五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找到“五音”后及时回顾反思,总结出其中蕴藏的数学规律,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探索更多的乐音。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培育跨学科思维,体会数学多重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融通性,与不同学科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多重价值。
在本内容学习中,学生借助数学认识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彰显了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学生借助数学的“三分损益法”得到“五音”,得到其他更多的音;聆听数学家朱载堉运用数学知识发明十二平均律,音乐家在此基础上发明现代乐器、谱写大量乐曲的事迹。这些活动让学生对数学的人文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美妙的乐曲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学生聆听着悦耳的音乐,体会到数学之瑰丽,数学的审美价值也蕴藏其中。
四、科学人文融合互通,践行学科育人使命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数学学科同样肩负这样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科学技术元素和中华人文精神,蕴含数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内容学习中,学生围绕“五音”,运用数学运算方法开展了多项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感悟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精神之间的深层关系。数学在学生眼里不再枯燥、冰冷,而是能创造美妙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文化基础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在本内容中融合互通,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实现。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数学跨学科课程,体现了时代的呼唤,能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