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伤寒论》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

2023-11-25胡彦群王麟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赤小豆营卫风邪

张 雪 胡彦群 王麟鹏

(1.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31;2.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针灸按摩科,北京 10073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10)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1],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明显瘙痒,持续6 周以上者为慢性荨麻疹。西医方面,2022 年荨麻疹指南[2]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常规剂量的非镇静抗组胺药,但多数患者停药后症状反复[3],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药在缓解慢性荨麻疹症状、缩短病程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独特优势[4]。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病因病机复杂,追根溯源,不离“风邪”“表虚”“表郁”三因。《伤寒论》为方书之祖,该书中部分经方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作者从病因病机入手,总结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四首经方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1 病因病机

1.1 常见发病因素

1.1.1 风邪袭表风邪是慢性荨麻疹的核心病机[5]。第一,风邪致病具有风胜则痒的特点。风邪乘虚袭入,首犯肌表,搏于皮肤之间,而慢性荨麻疹以肌肤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第二,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慢性荨麻疹的皮损骤然发生,时起时消,游走不定,发无定处。第三,“风为阳邪,易化热化火”。慢性荨麻疹皮疹多红,皮肤灼热。第四,风常无形。慢性荨麻疹皮疹消退不留痕迹,或瘙痒如虫爬,皮肤表面却毫无痕迹。

1.1.2 表虚(营卫气虚)人体肌肤虚,游风袭入皮肤,与营卫相搏,与虚热相并,则皮肤瘙痒。风热相搏,则成风疹;热偏盛则疹色赤而为赤疹,风偏盛则疹多色白而为白疹。《诸病源候论·风身体如虫行候》提到“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奕遍体,状若虫行也”。《诸病源候论·风瘙隐轸生疮候》提到“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

1.1.3 表郁《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寒薄为皶,郁乃痤”。《说文解字》解释“痤”为“痤,小肿也”。皮肤、肌腠属表,循于皮肤腠理之阳气即卫气,卫气流通不畅、壅遏闭郁,不司开阖,玄府随之闭塞,怫郁肌肤,郁于肌表,而成风团肿块,表现为慢性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长,不能很快消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言“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之“邪气”,诸家以风释之。清代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说:“经虚邪入,荣卫不布于皮肤,血凝津滞,发为身痒瘾疹”。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经不足而风入之,血为风动,则身痒而瘾疹”。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认为“风寒之邪,相搏于表,郁于皮肤经络,则令人身痒而发瘾疹也”。外邪搏于肌表,郁于皮肤经络,令人身痒,故慢性荨麻疹的患者以瘙痒无度为表现。

1.2 表虚营卫失和为本 风邪乘虚外袭为标“风为百病之长”,皮肤为人体卫外之表,易为风邪所乘。《素问·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风邪从外而入,始与营卫相搏,伤及营卫。《诸病源候论》曰:“风骚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血气化生赖于营气,固护肌腠赖于卫气,故本病的发生关键乃表虚受风,营卫失和,表虚营卫失和为本,风邪乘虚外袭为标,在表卫阳不畅,风邪入于皮肤,不得疏散,营卫不和,卫气不行,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卫外为固,营气不充,肌肤失养,内外搏结发为风团瘙痒。

1.3 风邪、表虚与表郁交互出现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风邪、表虚还是表郁都可以交互出现;无论是表虚风盛、正邪交争,还是风寒之邪相搏于表,郁于皮肤经络,都可以合而为病;表现为皮疹时起时消,发作频频,病程缠绵。所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灵活把握治风、治虚、治郁的分寸,选择疏风解表发汗法以调和营卫、益气固卫御风法,还是祛风通络法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目的。

2 《伤寒论》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

2.1 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适用于风寒两感、太阳病表证久延,微邪郁滞,正气已衰,为风寒两感之轻剂,能轻散外邪,小发其汗。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表明正邪交争于表,阳气怫郁于上,邪气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由于太阳病日久,正气已伤,但邪气亦微,并未传入阳明、少阳,仍在太阳,不可更汗、更吐、更下,又不能不汗;因其为太阳伤寒表证属轻者,小发其汗,给邪气以出路,达到表解邪散痒止的目的。以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小剂合为各半汤,以辛温发散解表,从而小汗宣助阳气,余邪去、表证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言“此风寒两感之轻剂也,不比大青龙之峻险。麻黄发汗祛太阳之寒邪,桂枝止汗解太阳之风邪,一发一止,则汗不得大泄矣”,清晰地阐释了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风寒两感之轻剂,以白芍、桂枝制约麻黄发汗之竣,发汗而不大泄伤正。故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因病机在太阳病表证久延,微邪郁滞,正气已衰,与慢性荨麻疹的风寒型病机相吻合,用于慢性荨麻疹症见风团色呈皮色或白色,微发热恶寒,风吹、遇冷或触碰冰水后加重,得暖则减,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若外有寒湿之邪者,可配伍干姜皮、浮萍、薏苡仁;食少者,可配伍神曲、鸡内金。

2.2 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清代张璐《伤寒缵论》言“此汤与各半证治相类,方亦相类。但彼以不得小汗而面热身痒,故减小桂枝汤之制,而加麻黄杏仁,此以胃热无津而不能作汗,故减小大青龙之制去杏仁而加石膏,以杏仁下气走表,非无津者所宜,石膏辛凉化热,正胃热者所喜尔”。各半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具有相同之处,即太阳病多日不解,邪郁肌表,正气略虚;不同点在于,各半汤为风寒两感,不得小汗,而桂枝二越婢一汤则为热多寒少,表郁不解,里热伤津。

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方中麻桂用量极小,故小发其汗,而达开郁祛邪之功。其中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之性得石膏之寒性制约,取麻黄轻浮发扬、开腠达表之效,而无助热过汗之虞;石膏清热之中兼有发散作用,宣通内蕴之热。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重用石膏,使全方呈现辛凉透达解表之性,有解表散邪,燮理营卫之功效。对于太阳表郁轻证兼有郁热之荨麻疹,症见风团色红,扪之有热感,瘙痒难忍,遇热加剧,得冷则缓,微热,恶风,头痛,或咽干,或咽痛,烦热口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除荨麻疹之外亦可用于感冒、痹证、银屑病等,多有功效。

2.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本方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杏仁、生姜共同组成了治表药物。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开水之上源,外解表邪,通水道以利湿邪;麻黄与生姜祛风散寒,开肌表之郁;麻黄配连翘,宣泄郁热;四药相伍重在宣泄郁闭在表之风、湿、热邪。赤小豆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曰:“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气也。合而言之,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也”。

原方治黄疸表证无汗者,现临床扩大应用范围,用于荨麻疹、银屑病、痤疮等属外有表邪,内有湿蕴,日久成瘀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见风团色暗红或大片紫红色,周边可见红晕,触之灼热,痒甚,抓破后流黄水,遇冷则减,兼见头痛、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症,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数。临证时,常加僵蚕以清热祛风;若见面部或眼睑的风团水肿明显,可加白鲜皮、土茯苓、蛇床子、地肤子等祛风胜湿之品;若见大便黏滞,可加白扁豆、茯苓、薏苡仁;若见纳呆,可加莱菔子、神曲、枳实以健脾行气、消食导滞。

2.4 小柴胡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97 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正是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气血往来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为风团瘙痒。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先后出现的条文达18条之多,归纳要点有三。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次证:胸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等;脉象浮细;病机在半表半里。重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上述要点说明,小柴胡汤是一张枢机之方,凡病邪不全在表而未全入里者,皆可用之。正如薛己《薛氏医案选·外科发挥》中说:“若表不已,渐伤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犹伤寒在半表半里,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方中柴胡疏邪透表、轻清升阳,黄芩苦寒泻火,善清胆经,前者治半表之邪,后者清半里之热。人参、生姜、大枣益胃气,和营卫,扶正祛邪。炙甘草调和诸药。小柴胡汤是一首清透兼顾、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见风团色淡白或淡红,口苦、咽干、情志不畅,夜间痒甚(尤其是子时左右),脉弦者。若风团及痒感夜间为重,可加钩藤、徐长卿;若眼睑发痒,可加谷精草、菊花、决明子;若耳廓发痒,可加茵陈;若夜间痒甚,可合用地黄、当归、黄精、白蒺藜。若病久反复,邪郁经络,皮损多发于腰带、表带等受挤压之处,条块紫红,舌质黯红,脉涩或弦者,为风邪久羁,瘀阻经脉,治宜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可合用血府逐瘀汤化裁。

3 医案举隅

患者张某,男,32岁。2018年12月4日初诊,主诉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27 年,加重3 年。患者幼年起病,间断反复发作。患者退伍前为特种部队战士,3 年前于海南训练时,汗出后洗凉水澡,后频繁出现风团瘙痒,病情加重,于外院诊断荨麻疹,后每月反复发作3~5次,服用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可消退,但停药后仍反复发生。1 周前因进食牛羊肉复发。风团色鲜红,周边红晕多,时起时消,遇风加重,越热越起。大便平时偏稀,口干,饮水少,手心脚心热,冬季手足冷,形体瘦高。皮肤划痕征阳性。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辨证:邪郁肌表,里有湿热。治以祛风解表、清热利湿,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处方如下:蜜麻黄10 g,连翘20 g,赤小豆10 g,炒苦杏仁10 g,乌梅10 g,煅牡蛎15 g,防风10 g,浮萍10 g,木贼10 g,薏苡仁20 g,秦艽10 g,桂枝5 g,甘草10 g,生姜(自备)5 g。7 剂,日1 剂,北京市第二医院中药房代煎,每剂分装2 袋(每袋200 mL),分别于早晚饭后0.5 h温服1袋。

患者诉诸证2剂而消,7剂尽后未再新发。

4 年后随访,诉停药后再未反复,即使进食牛羊肉和辣食也无影响。

按语:本案患者从皮损辨证,风团色鲜红、周边红晕多,风团色鲜红是为有热,周边红晕多属湿;从起病发病因素看,汗出后洗凉水澡发病,是因汗孔开放时突遇凉水冷激,邪气闭郁肌表,内有湿热,不得发越,相搏于肌表,则见遇风皮疹瘙痒加重、越热越起。正如《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言:“风寒之邪,相搏于表,郁于皮肤经络,则令人身痒而发瘾疹也”。因而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宣透表邪、清里湿热,导湿从小便而出。药用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开水之上源,外解表邪,通水道以利湿邪;麻黄与生姜祛风散寒,开肌表之郁;麻黄配连翘宣泄郁热;四药相伍重在宣泄郁闭在表之风、湿、热邪。赤小豆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配木贼、浮萍以助麻黄发汗解肌,李时珍曰:“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升也,浮也,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本经逢原》曰:“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患者此次加重,有酒肉诱因,则可知酒毒肉食食热之邪伤人,予秦艽,则取其解酒毒、清利湿热之功。

4 小结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需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起因、皮损加重因素、缓解因素、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伴随症状及心理压力情况等,观察风团形状、颜色、大小和分布,有利于掌握病因病机,厘清邪正关系。了解风邪、表虚、表郁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治疗上根据病因病机,灵活把握治风、治虚、治郁的分寸,判断疾病的邪盛正虚程度。同时该病又易兼夹寒、湿、热、瘀。综合以上几点,选择疏风解表发汗法以调和营卫、益气固卫御风法,还是祛风通络法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进而临证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玉屏风散、血府逐瘀汤等化裁。

猜你喜欢

赤小豆营卫风邪
教你两款醒酒茶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赤小豆粥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赤小豆治痄腮
赤小豆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