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陶潜隐逸思想创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内容

2023-11-25内蒙古李冬捷于东新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尘网陶氏归隐

◎内蒙古/李冬捷 于东新

当前,部分中学关于陶渊明的诗文教学存在模式化、扁平化的问题,甚至有的还歪曲陶渊明,放大了其所谓的“消极”色彩,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笔者以为,陶渊明诗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人格、诗艺,才能落实教育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优化陶渊明诗文教学的内容?笔者以为可将“陶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之成为深入解读陶渊明诗文的教学资源。拟以学界“陶氏隐逸思想”研究成果为抓手,尝试创设陶氏诗文教学的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内涵

陶渊明作为古代隐逸士人的代表,他并未原封继承传统的隐逸观念,他有自己的思考,他是“保全自我的个性独立与精神自由,是醉心田园回归自然的真隐”。关于其具体的隐逸思想内涵,“陶学”界认为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隐逸是对儒家“义”和道家“真”的实践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不仅继承了道家回归自然养真、摒弃世俗的思想,还践行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隐逸主张。他向往道家“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因而他从单纯的隐居生活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同时他也认为君子的仕和隐都是对“道”的捍卫,认为隐士是士人在“邦无道”时宣扬“道”的重要途径。因而儒家的“义”和道家的“真”成为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基本内容。还有学者指出:“陶渊明是融合了‘道家目的式适性之隐’和‘儒家的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具有陶氏的隐逸思想面貌。”可见其隐逸思想是基于儒、道两家的合理成分,经过陶渊明自我革新和创造,是他为什么要归隐、为什么坚持躬耕的行为依据。隐逸是其践行儒家的“义”和道家的“真”的生动实践,也是陶渊明捍卫人格自由和尊严的路径。

(二)躬耕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独特内容

“躬耕”是陶渊明隐逸思想最重要的内容。历史上的众多隐者往往隐居在优美的山水间,并不是朴素的乡村田园。其生活是休闲雅致的,吟咏风月,品诗论文,不需去田间劳作,自有佣人代耕。然而陶渊明却和他们不同,这也是其隐逸思想最独特的内容。陶渊明他生活在淳朴的乡村,亲自下田耕耘、播种、收获,正如他诗中所描绘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并且最让他感到满足的是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所以梁启超才说:“陶渊明的快乐并不是来源于安逸,而完全是勤劳所得。”关于陶渊明坚持躬耕的艰苦实践,有学者指出:“陶渊明的农业劳作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意义并不大,其重要性是陶渊明自我内心的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使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迥异于众人,独具特色。其表面上是逍遥于田园间,追求身心自由,其实质却是体现儒家“不食嗟来之食”的硬气,目的是捍卫自我人格精神。

(三)隐逸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桃花源

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利己的隐士,他关心民瘼,将自己的躬耕思想推而广之,思考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才是理想的社会模式,他的答案就是人人躬耕,于是桃源社会图景就在他心中形成了。所谓桃源社会模式,即“相命肆农耕”,人人自食其力;“秋熟靡王税”,没有等级和剥削。这显然是诗人长期劳作思考的智慧结晶。清人邱嘉穂对此给予肯定:“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陶渊明以淳朴、和谐的桃源社会同当时混乱、污浊的现实相对比,以此来否定当时社会的不合理性。这足以说明诗人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隐士。高建新为此解读说:“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并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另一种人生积极奋进的形式。”学界的这些研究对于学生把握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人格精神都是具有启发价值的。

二、基于陶氏隐逸思想教学内容的整合

基于陶学界对于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深入研究,教师在思考如何讲好陶氏诗文作品时,就应该着力讲清其隐逸思想的内涵,让学生真正明白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隐士,进而传递一种积极的精神能量。拟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

开头四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四句写了诗人辞官的根本原因。诗人说,自己本性质朴自然,从小就对世俗社会追逐名利的价值观不感兴趣,大自然才符合其天性追求。于是在“尘网”前冠以一个“误”字,重点申明其志不在官场,而是一不小心才落入其中的,因而深表悔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重点领会“俗”“韵”“性”“尘网”等词的含义,以此总结陶渊明“隐逸”的内涵,即诗人摒弃污浊的官场,在田园中坚贞自守,捍卫自我人格尊严。莫砺锋解读说:“陶渊明的归隐不是被动远离尘世,更不是放弃,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坚守和斗争。”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捍卫人格的途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学生可通过文下注释了解“羁鸟”是指笼中的鸟,“池鱼”是失去自由的鱼。然后教师提问:“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思想内涵是什么?”诗人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自己入仕过程中丧失自由的苦况,官场带给他的是压抑、束缚。接下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让学生思考“守拙”的深层含义,以确立守拙“是颖悟后灵魂的追求,是质性自然的坚守”的结论。可以说,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在摆脱世俗羁绊后,把躬耕看作是自己“守拙”的途径,他表面上逍遥于田园间,身心自由,实际却显出儒家“不食嗟来之食”的硬气,本质是捍卫自我人格精神。躬耕不仅解决了衣食问题,而且诗人还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有学者指出:“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切实自然人生,他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因而隐逸成就了自己。”确实,陶渊明与其他隐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将隐逸思想付诸实践,以其整个人生来探索隐逸的真谛。戴建业说:“农民也种田,但农民的耕作是对命运的被动接受,而陶渊明的躬耕行为则是对实现自我生命存在方式的主动选择,体现了他对人生、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作为识字的田夫,陶渊明主动远离世俗的纷扰,自食其力,“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享受着隐逸所带来的自由和愉悦。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通过“草屋”“桃李”“炊烟”“鸡狗”等典型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这时可让学生复习旧知:“这几句诗描写的景象是否似曾相识?”这几句诗其实是《桃花源记》的翻版。这是陶渊明隐逸思想升华的体现,他在躬耕之时一直思索着、探寻着,希望找到一种适合百姓生存的理想社会。郑振铎对此高评曰:“陶渊明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陶渊明深感战乱给民众所带来的痛楚,即使百姓辛勤劳作也不能求得温饱,所以他通过虚构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世外桃源。足见其是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即使远离官场也心系民生,以艰苦的躬耕实践为处在水深火热的民众探寻合理的社会模式。这是其隐逸思想最闪光的地方。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教师提问:“‘无尘杂’是什么意思?”师生探讨的结果是:它一方面是指居所的干净整洁,另一方面指诗人不被俗事打扰,心里没有尘杂。“虚室”又是何意?表面是说安静的居室,实际是指诗人心境的恬淡娴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前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以往身在仕途,被禁锢在“尘网”之中,如今终于回归了自然自由的生活,一种愉悦之情自然流出。这里,教师引领学生总结“自然”的含义,可联系学界关于陶渊明“自然”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即陶渊明哲学思想的生命境界是“养真”,诗人与自然合一保持纯真本性。在陶渊明看来置身于官场,于人“与物多忤”,于己“感平生愧”,在滚滚红尘之中必定迷失自我,只有远离官场,断绝世俗的“非我”,才能保全自我性命的本真,捍卫人格的完整。可见,“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意气用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其生性率真,绝不忤逆本心的人生态度是他的归隐动力。”所以诗人“性本爱丘山”、爱自然,自然是他捍卫人格,保持真性的唯一路径。而这又如何才能实现?那就是归田隐逸。

总之,教师可以陶渊明隐逸思想研究为抓手,创设《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是改变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创新教学模式,这是一次提高教学水平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尘网陶氏归隐
草堂归隐
矿区堆煤场不同煤尘抑制措施对比研究
一种折叠式全断面捕尘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陶氏公司创新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与商业伙伴密切合作
天宫院
陶氏公司已经完成从陶氏杜邦的拆分
陶氏宣布将在中国推出适用于汽车涡轮增压管的新型SILASTICTM氟硅橡胶
形象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