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2023-11-25甘肃冯军宏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华初中生初中语文

◎甘肃/冯军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延伸、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多篇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远大理想、积极进取的文化理念,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学习《出师表》一文,学生可以认识“亲贤远小、修明政治”的赤胆忠心;学习《鱼我所欲也》;学生可以理解“舍生取义”的积极观念,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可以感悟“诚信”观念;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可以挖掘旷达观念……要通过这些古诗文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问题。

比如,在开展《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让学生领略古人夜观月光竹影时自我排解忧愁的乐观、旷达、高雅的情怀。当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补充道家“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还可以将道家的思想进行拓展,为学生们引入陶渊明的《饮酒》以及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引导学生认识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道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酒》中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自得以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洒脱,都属于“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初中生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到“人法自然”的朴素辩证思想,如此让中华传统文化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些“自然之气”所传达的道理也是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的良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千百年来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挖掘“人道大伦”“爱与敬”等儒家思想,但道家的思想及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基于儒道合一的观念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传统文化渗透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意境,讲究的是“一字传神”。如教学《使至塞上》一诗时,笔者引导学生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提出是否可以将其改为“大漠孤烟立,长河落日悬”,让学生仔细体会哪一句意境更美,美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想象中深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多地畅想、融入,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生硬的理论知识,而是传统文化“美”的熏陶。

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对比讨论等有趣的方式。如在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先让学生讨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的异同。从表面看来,这前一句是表达诗人的政治观点,后一句是寄情山水,内容迥异,但结合欧阳修的出游,结合其生平,学生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位“醉翁”,不仅仅意在山水,更多的是想再现一方百姓的安乐,正如“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两篇文章中的“爱民”“忧民”“以民为本”思想,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重”的思想,向学生讲述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通过对比,学生自行探索、各抒己见。教师让学生积极融入其中,并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传统文化。除《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之外,在讲授其他文章时也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蕴。如学习盛唐李白的诗歌和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时,让学生分析盛唐气象的恢宏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光芒,同时也要分析安史之乱“夕阳秋风,气骨顿衰”背景下,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凄凉和痛楚。在这种渗透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三、以课外活动为延伸,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以课外活动为延伸,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灵活引入《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对符合初中学习能力的古诗词进行独立探索,然后在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心得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诗词大会和成语大会。诗词大会主要以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代表诗人的作品为基础,结合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成语大会的形式更为活泼,如你画我猜、你比我猜、限时作答等。在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邀请学校较高资历的语文老师做解说,深入挖掘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为学生们推送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初中生能够读懂的课外读物,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熏陶、感染的效果,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贡献。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开展其他活动,如书法大赛、古代名人故事演讲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

四、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展示传统文化精髓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运用新媒体平台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在讲授传统文化时也可以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比如,在讲授《木兰诗》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纪录片,让学生更生动、更直观地了解花木兰的人物形象、生平事迹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与担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能够对木兰从军的背景等有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从而为开展《木兰诗》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播放纪录片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发现传统文化的意蕴、生活原则、生活意义,从而与当前生活进行对比,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形成的土壤。

对教材之外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学习。如在自习课为学生播放《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何贾宝玉不同于“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古代簪樱之家的公子,分析为何林黛玉有一颗诗人之心?拓展学习范围,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既要基于教材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理念,还要做好课外延伸。通过生动、有趣的全方位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将家国情怀、积极进取等传统文化内涵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涵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更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中华初中生初中语文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