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23-11-25安徽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育人

◎安徽/章 俊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学科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据此可知,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是以高中语文课程为载体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或寓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其目的在于挖掘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其与高中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一、语文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会议或外出考察时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出台)明确提出实施德育的首要途径就是课程育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中语文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优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入语文教学,高效达成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如何高效落实高中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之一,也是新时代落实“三全”育人的应然样态和创新路径,是新时代语文教师应该担当的责任。

二、课程思政理念观照下语文教学实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系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教材内容蕴含了大量的课程思政资源,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而且要打通学科界限,链接生活,开发课外的思政资源,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统编版教材积极回应新课标要求,注重选取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如必修上册编入《百合花》《沁园春·长沙》等多篇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它们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领略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革命精神,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教师可以选择《毛泽东诗集》、《青春之歌》(杨沫)、《暴风骤雨》(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风云初记》(孙犁)、《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等作品,设计一次“追寻峥嵘岁月,书写家国情怀”专题学习活动,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经典片段,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触摸英雄人物的脉搏,感知革命志士的艺术形象。实施这一专题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和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抱负,学习革命志士坚定信念、执着寻求革命道路、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

又如,执教《百合花》一文时,抓住“百合花”这一文化元素,笔者设计以下四个步骤:圈读标画,概括英雄特征;深情朗读,感受英雄精神;写颁奖词,礼赞英雄品格;回顾全文,理解“百合花”的寓意。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学生品析、欣赏、讨论、交流后明白了“百合花”的基本含义以及象征意义。学生一致认为《百合花》是一篇战火纷飞时代的青春赞歌,表现了感人至深的青春情怀和人性之美。笔者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中国革命文化”元素,“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设计这一系列学习任务,积极进行以“传承与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达成“语文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侧重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如《哦,香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喜看稻菽千重浪》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核心文本和相关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青春·追梦·奋斗”说写交流活动。学生通过说写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教师相机进行思政教育,指导学生赞美青春生命,体悟青春激情,树立青春理想。教师要“引导学习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活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丰富深化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认知,从而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然,指导实用性阅读与表达交流任务群的学习时,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本为载体,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2016年“感动中国”评委会给屠呦呦的部分颁奖词。请结合课文材料探究“德音孔昭”的内涵。(2)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即将拉开大幕,你所在的学校为此举办“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的演讲比赛。如果班级推荐你以本课的两篇文章为素材写一篇演讲稿,你会列出有关“科学精神”的哪些关键词?请逐一诠释。(3)比较阅读这两篇文本,“你认为屠呦呦、加来道雄两位科学家取得成就的主观原因有什么异同?”设计这些读写交流、分享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以及大胆质疑、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师不应囿于课本的提示,而是要在文本深处挖掘“课程思政”的有效资源,指导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语文教师依据文本,围绕乡村振兴、建党100 周年、世界读书日、中国航天日等重大事件或纪念日,在相应的时间节点,持续开展相关主题读写活动,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促使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真实感受,真情阅读,理性思考,真实写作。这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见证时代的进步、感悟国家的发展,更能让学生浸润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中,担负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责任。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找准语文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衔接点,可以把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精微之处。

(三)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弘扬奋斗精神

劳动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强化劳动教育是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高中语文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之一。

执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主题时,学生很容易对不同行业的劳动样态、劳动价值做出肯定的评价。教师利用这样的素材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当然,教师还可以二次开发教材,把《卖油翁》《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三篇文章组成以“寻找劳动教育的价值”为主题的阅读单元,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三篇文章的主人公分别是卖油翁、屠夫、种树者,他们均是普通的劳动者,都谙熟劳动的规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绝佳,成为了该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引导学生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发现劳动的真谛,获得生命的感悟。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中的劳动者,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食堂的厨师、校门口的保安等,组织学生与劳动者们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分组研讨描写身边这些劳动者的状态和技巧。这种教学促使学生对劳动者的认识走向深刻。学生从袁隆平、钟扬等人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大国工匠”,从庖丁、郭橐驼身上知道了什么是“技艺”“匠心”。让学生走近劳作中的父母、厨师、保安,把目光聚焦到普通劳动者身上,认识劳动的价值,感悟劳动的崇高。学生在走访与写作中自觉接受了教育,有助于其劳动观的形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思政,需要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既是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应然追求。课程思政视阈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教育工作者要孜孜以求,努力实现。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