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11-24杨子庆李昕芮陈明旭

大医生 2023年21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杨子庆,李昕芮,芦 丹,罗 方,陈明旭

(1.杭州市拱墅区人民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浙江 杭州 310004;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康复医学科,浙江 杭州 310014)

脑卒中,又名“薄厥”“偏枯”等,以正虚为发病之本,主要有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邪实为致病之标,以风火痰浊瘀血为主[1]。临床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死亡人数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1%,致死率较高[2]。脑卒中可对患者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及意识状态等造成严重损害,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而痉挛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后遗症[3]。目前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方法较多,包括针灸、推拿及中药汤剂等,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其中以张力平衡针法的效果较好[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在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应用张力平衡针法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61 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0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3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67.97±7.78)岁;病程35~196 d,平均病程(128.94±23.69)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1 例,脑出血1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68.73±8.06)岁;病程35~195 d,平均病程(127.83±24.97)d;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9 例,脑出血11 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脑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杭州市拱墅区人民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诊断标准;②同侧上、下肢肌张力均升高者;③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①遗留其他疾病引起的肌痉挛史者;②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③近期使用肌肉松弛剂者。

1.2 治疗方法评估患者基础疾病等情况,结合实际给予降压、控制血糖等常规药物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取患侧穴位:极泉、尺泽、大陵、血海、三阴交及太溪,常规直刺进针,进针后行缓慢捻转(约60 次/min),行针60 s 后缓慢出针;同取患侧穴位:肩髃、阳池、外关、髀关、膝阳关、阳陵泉、解溪及申脉,肩髃向前下方斜刺进针,其余穴位常规直刺进针,进针后施以快速捻转提插(150~200 次/min),以使肌肉抽动获得强烈针感,后留针30 min,1 次/d。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取患侧穴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及太冲。肩髃向前下方斜刺,其余穴位均直刺进针,常规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1 次/d。14 d 为1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 d,所有患者进行3 个疗程的治疗后评估效果。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痊愈:肌张力高等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高等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大部分恢复正常;有效:肌张力高等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临床指标部分恢复正常;无效:肌张力高等临床症状未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未恢复正常,甚至恶化[6]。②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评分。采用MAS[7]评估上肢痉挛程度,分为6 个级别,0 级:肌张力无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顿和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内突然卡住,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 级:肌张力明显增加,但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3 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4 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③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采用CSI[8]评估下肢痉挛程度,总分16 分:1~9 分为轻度痉挛,10~12 分为中度痉挛,13~16 分为重度痉挛。④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采用FMA[9]评价患者运动功能,上肢运动总分66 分,下肢运动总分34 分,合计100 分,评分越低表示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⑤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离心处理6 min(离心半径10 cm),分离血清及血浆待检。测定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方法为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方法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统计学分析采集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 系统进行分析。评分、实验室指标结果以()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MAS 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MAS 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MAS 评分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CSI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CS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SI 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S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CS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CSI:临床痉挛指数。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11.97±1.64 10.16±1.75*对照组 30 12.13±1.57 11.33±1.74*t 值 0.386 2.597 P 值 0.701 0.012

2.4 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 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FMA: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62.29±11.32 75.48±13.02*对照组 30 62.47±10.88 68.87±11.73*t 值 0.063 2.066 P 值 0.950 0.043

2.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100-β、NSE、TXB2、CRP、TNF-α 及IL-6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NO、6-keto-PGF1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表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S100-β: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O:一氧化氮;TXB2:血栓素B2;6-keto-PGF1α:6-酮-前列腺素F1α;CRP:C 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

组别 例数 S100-β(μg/L) NSE(ng/mL) NO(μmol/L) TXB2(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2.61±0.56 0.48±0.13* 27.31±5.38 12.51±2.95* 65.30±5.39 77.82±5.98* 101.99±10.18 80.74±8.94*对照组 30 2.58±0.55 0.88±0.41* 27.25±5.33 18.82±3.24* 65.28±5.44 72.28±5.89* 102.84±10.24 91.22±9.62*t 值 0.265 5.266 0.055 9.977 0.018 4.573 0.408 5.52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6-keto-PGF1α(pg/mL) CRP(mg/L) TNF-α(ng/L)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1 51.41±5.08 69.88±6.35* 45.41±6.61 9.96±2.14* 104.98±13.12 66.28±7.41* 22.49±7.38 9.92±4.24*对照组 30 51.32±5.01 65.58±6.12* 45.32±6.58 18.93±5.24* 105.32±13.55 82.71±10.42* 22.52±7.41 16.52±5.78*t 值 0.087 3.378 0.067 10.980 0.125 9.011 0.020 6.66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生痉挛性瘫痪是中枢性肢体瘫痪的类型之一,典型特征是肌张力显著增高,上肢以屈肌痉挛为主,而下肢以伸肌痉挛为主。脑卒中后肌张力升高引起的痉挛性瘫痪主要由于阴阳失调,包括躯体左右阴阳失调所致,还包括患侧肢体前后内外阴阳失调所致缓急失衡;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侧肢体在急性期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而随着病程的进展,瘫侧肢体逐渐出现痉挛。有研究表明,针刺治疗能够调节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并可以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促通作用,从而减轻肌肉紧张、缓解肢体痉挛[10]。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MAS 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CSI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脑卒中肢体痉挛表现为“阴急阳缓”,“阳缓”因风、火、痰、瘀等邪气阻滞经脉而致患侧上肢外侧及下肢后、外侧筋肉废弛不用而致,为实证,应以泻法祛邪扶正;阳邪亢盛,制约阴气,上肢内侧及下肢前、内侧经脉不舒,表现出“阴急”之象,实为虚证,应予补法扶阴抑阳。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张力平衡针法通过“反治”施针,可使正复邪去、阴阳平衡。而传统针刺多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治疗要点,或有以求阴阳平衡针刺取穴兼顾阴阳二经者,虚实手法并未有所区别。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可通过“交互抑制”原理针刺劣势侧穴位利用拮抗肌收缩来抑制主动肌,并且再通过针刺优势侧穴位增强痉挛肌的突触前抑制,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的目的[11]。但受评定指标等因素限制,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仍需通过观察其他客观指标对该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张力平衡针法够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值得临床更多的研究与借鉴。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请您诊断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