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追寻:育新时代好少年
2023-11-24周卫东
周卫东
2022年8月12日,盛夏的南京玄武区四牌楼4号树木葱茏,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枝桠照在“爱字石”上,幽静的杜威院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这一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下称“南师大附小”或“附小”)迎来了双甲子;这一天,附小1963级校友孙小伟向母校捐赠了一张59年前的《人民日报》,其2版显著位置刊发了徐文、古平的通讯《斯霞和孩子》。这篇通讯对斯霞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作了生动诠释,于附小“爱的教育”的传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张珍贵的报纸承载着附小学子对母校的爱与追寻,也是附小120多年来“爱的教育”历史的重要见证。
南师大附小自1902年创立之初就萌发了“爱的教育”思想,经数代先贤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瞭望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确立了以“最美奋斗者”、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为代表所倡导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1932年底,斯霞来到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师大附小前身)任教,在杜威院二楼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隔间里生活了40余年。学校崇尚“爱心教育”、推崇“教育实验”的氛围,使得斯霞充满母爱光辉的个性与热爱学生的情感得到彰显。新中国成立以后,斯霞投身“五年制”学制改革,在实践中形成“随课文识字”的理论,“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也逐步走向生动和清晰。“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这是斯霞老师的朴素表达。而今,“童心母爱”已成为南师大附小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校师生传承、发扬“童心母爱”育人文化,持续对“爱的教育”进行时代诠释与实践探索:在“十一五”期间,立足于发现“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对于涵育师德的价值,凝聚了全校教师的育人共识;“十二五”期间,以理论研究带动实践探索,突破了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两大重点;“十三五”以来,依托各级各类课题和项目的创新探索,以顶层设计、实验论证、建设开发、迭代升级、优化完善为基本方式,整体构建育人实践体系;依托江苏省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丰实“童心母爱”教育理念,依托“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研究联盟推广辐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下,我们在研究中形成了对“童心母爱”的时代阐释——源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童心母爱”的内涵——“童心母爱”所坚守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作儿童、以儿童的力量生长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教师观:从“自然母爱”走向“理性母爱”、从“个体成长”到“全息共生”、从“职业责任”到“教育信仰”;教育观:用儿童视界反观教育教学、让大胆质疑回归儿童世界、教育是经验的艺术化交往。“童心母爱”的特性——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博大性,“童心”与“母爱”的融通性,良好关系共生的和谐性,童年生活创造的审美性等。“童心母爱”的价值——丰富并深化了儿童教育理论,审视并回答了教育的现实问题,对接并呼应了儿童研究与教育的国际走向。
基于“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时代诠释,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臻于生长”的实践体系。以“缤纷的课程”为依托,形成了有内在磁力、情感温暖和探究空间的“召唤性课堂”,融通学科、关联生活、广泛合作的“共创式活动”,和谐完整、互为链接、全域交往的“浸润式环境”,多元润泽、促进改善、全面发展的“激扬式评价”,形成暖融融、活泼泼的育人实践样态。我们在实践中创生了“润泽童心”的行动路径,以“斯霞式”教师培养为着力点,构建亲近、平等、激扬的师生关系,发扬实验精神,团队创新实践,以润心的方式培根铸魂,实现轻负高效。
为了赓续爱的文化根脉,学校策划并推出融媒交互产品“童年博物馆”。“童年博物馆”不仅仅通过发端、形成、成熟、深化、凝望五个阶段的展陈与全体附小人共同回顾“爱的教育”的历史、展望“爱的教育”未来,更成为全体师生共创的集体温暖记憶。一张张校友们自发上传的照片、音频、视频,讲述了一段段终生难忘、直抵心灵的童年故事。“童年博物馆”不仅记录了附小过去的故事,也记录了当下儿童的真实生活,并且在未来还在不断生长、发展,故而成为所有附小人的精神故乡,以最温情有爱的方式为所有附小人打下人生底色。
在“童心母爱”的滋养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生态,培养了一批批有爱心、有童心、有慧心的优秀毕业生,也建设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青年文明号、江苏省国际交流示范学校、江苏省书香校园示范点、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团队终期考核优秀等多项荣誉。
从历史中走来,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影响并激励着附小人乃至全国的小学教师,使我们有信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自己的儿童教育。
我们将在追寻根脉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索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传承“爱的教育”百年来的独特表达,呼应未来教育的要求,涵育新时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