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读碑窠石图》与《阿卡迪亚的牧人》

2023-11-24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李成牧人画作

周 进(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一、作者的对比

(一)李成

李成生于五代后期的山东营丘,因此被后人称为李营丘。尽管那个时期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但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仍极为重视和热爱文学艺术,将艺术作为一种修养和人生的追求。

李成博学多闻,具有济世情怀,他早年并未将抱负放在绘画上,也并不想以画师的身份度过一生,但由于无缘官场,如许多官场失意的文人一样,他只好寄情山水。或许无意之举更能打动人,他的画作在他在世时就声名远扬,被誉为“古今第一”。

李成的代表性绘画技法有“卷云皴”和“蟹爪法”。“卷云皴”被米芾形容为“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他擅长描绘平远的寒林,画树形似蟹爪,因此被人称为“蟹爪法”。他画作的情感底色是文人深秀的内质和羁旅情怀。从他的画作中,仿佛可以听到一声声叹息,让人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变迁。后人评价他的画作“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

(二)尼古拉斯·普桑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是法国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西方绘画史上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历史题材和古代神话为主题,被誉为“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普桑出生于法国西部诺曼底的莱桑德利,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早年就显示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年轻时,他曾在巴黎学习绘画,并深受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影响。他在意大利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成为法国最杰出的古典主义画家之一。

普桑的绘画风格非常注重比例、结构和形式,他擅长使用清晰的轮廓线、明暗对比和精确的细节来创造具有古典气息的作品。他的画作通常以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或圣经场景为主题,而非当时流行的肖像或风景。他对于人物的构图和姿态把握非常准确。此外,对于古代建筑和景观的刻画,也展示出他对古典艺术的深入研究。

普桑的作品深受当时法国贵族和教会的赏识,他曾在法国宫廷中担任了几个重要的职位,包括作为路易十三的宫廷画家。然而,他并不追求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是一心致力于艺术创作。他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哲学思考和道德教训,强调理性和秩序的重要性。

尼古拉斯·普桑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艺术家,尤其是法国的许多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为西方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绘画大师之一。

(三)对比

将两位作者的生平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一位心中有志,无人赏识;一位深受赏识还担任了重要职位。他们的人生境遇很不一样。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否自愿成为画家。李成并不是以绘画作为一生追求的,而桑普是一直在学画并且以此为生的。这主要是出身不同导致的。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主要追求读书做官。画师在封建制度下地位较低,特别是在更早一些的朝代,画师算是工匠的一种。李成本人是唐朝宗室后人,虽然因为朝代更替而落魄,但内心不会主动想去“自降身份”,仅仅当一个画师。

普桑是平民出身,时代也较李成晚了近700年,虽然西方的古代画家曾经也和中国古代的一样只是工匠,是被看不起的职业,不过在文艺复兴后,画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所以普桑选择以绘画为生,并且由此取得了成就和名望。

二、表层信息的对比

通过直接观察这两幅画,可以看出它们除了都是人与石碑这个题材相同以外,在画面内容、画种、色调、尺寸上都是不同的(见表1)。

表1 《读碑窠石图》与《阿卡迪亚的牧人》表层信息对比

三、深层信息的对比

除了通过简单地看画作本身,我们通过挖掘画作的背景信息和内涵,还也可以看出它们的一些深层区别与共同点。

(一)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关于作者的介绍在上文已提到,故而不再重复。欣赏一幅画需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看,通过了解这些才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

李成所在的时代是五代十国和宋朝初期,在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但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更加被重视。这个时期的文化人对内心和自我的追求影响了李成的创作,他的画可以看作是对内心和自我的表达。

普桑所在的时代,意大利文化繁荣发展,很多法国艺术家会到意大利学习。普桑也不例外,他在那里的学习使他的画作受到了古罗马文化的影响,故而他画了许多和神话、宗教、历史故事相关的画作。

(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读碑窠石图》(见图1)

整幅作品充满了荒寒冷寂的孤独气氛,在枯木从中,一人读碑,一人牵马,虽然有两个人物,但他们之间似乎不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读碑老者所交流的只是残破模糊的石碑。荆棘般的枯木和荒地上的乱石传达出一种死一般的寂静。老人在这种环境中读碑,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更替、王朝的兴衰,让人感到时光可怀念但不可挽回。

2.《阿卡迪亚的牧人》(见图2)

图2 《阿卡迪亚的牧人》

有生机的树木植被与四位健康的牧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稳重庄严的画面。但是石碑上的内容却与生机勃勃的画面相反,是关于死亡的思考。通过美好的现实环境和石碑上关于死亡的冰冷文字形成对比,让人有美好的生活不会长久的悲凉之感。四位牧人在阅读交流石碑上的内容,但似乎没有感受到死亡带来的紧张和伤感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在永恒的死亡面前也要珍惜当下的美好。

两幅画作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时间、世界的思考,蕴含了他们凝练的哲学思想。尽管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表达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能得出“时间流逝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真理。

四、收藏状态的对比

《阿卡迪亚的牧人》目前藏于法国卢浮宫,它的作者就是法国人,收藏于本国博物馆可以看出这幅画的经历大概没有什么波折,但《读碑窠石图》就不同了。

《读碑窠石图》目前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那么中国的画作为何会到日本去了呢?这就关系到清末民初中国处于战乱年代的话题了。

在清朝初年《读碑窠石图》曾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标等人收藏,而后进入清宫,画上钤有“安仪周家收藏”“蕉林居士”“孙承泽印” 及乾隆收藏的诸印十余方,并经《珊瑚木难》《清河书画舫》《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得到鉴赏者的高度评价。

1917年,天津发生了大水灾。为了募捐救灾,北京的一些收藏家举办了书画展览。其中,完颜景贤提供了包括《读碑窠石图》在内的42件作品。日本人内藤湖南参观了这次展览,他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他将这次展览的作品信息告诉了日本纺织业巨头阿部房次郎,之后包括这件作品在内的多件中国名家画作被阿部房次郎收购并运送到了日本。在阿部房次郎去世后,他的藏品被后代捐赠给了大阪市立博物馆。

包括《读碑窠石图》在内的多件作品,在那个时代就这样流落到了国外。就当时中国的情况来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如抢夺、强买强卖、偷盗等流失的。战争中的中国没有能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总有一些人认为:“这反而保护了文物!”但看看大英博物馆基本没有保护措施的古埃及文物,看看被粗暴摘下展出的敦煌壁画,它们在国外真的得到重视了吗?

再读这段历史,仿佛在看一座残破的古老石碑,笔者和《读碑窠石图》中的主人公深有同感—悲伤且无力。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历史重演。

猜你喜欢

李成牧人画作
怀念李成章教授
杜鹃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高原牧人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野山羊和牧人
“牧人”的家庭教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