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义墓志》考释
——兼论唐书家周良弼

2023-11-24陈浩铭遂溪县城月镇人民政府广东湛江524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墓志

陈浩铭(遂溪县城月镇人民政府,广东 湛江 524000)

唐代《周义墓志》早年于河南省洛阳市出土,鲜有研究论及。该志具体出土地点不详,志盖已佚失,志石今归藏于千唐志斋博物馆,拓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高54厘米、宽53厘米,志文25行,行25字。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录有释文,然而个别字释读有误。志主周义个人事迹湮没不显,史料未载,但是书志者是其亲孙周良弼,为唐代书法家,此志或可勾勒出周良弼家族之世系情况,对小众唐书家之谱牒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文献之遗阙,亦展现了古代周氏先祖书法艺术之高度。为便于考稽,兹重新校释志铭迻录于下:

大唐故宣义郎行泾州阴盘县尉骑都尉周君墓志铭并序

弟朝议郎行濮州鄄城县令敬友撰

孙兵部常选良弼书

盖闻少微成象,处士列于星;大易垂文,观国明其繇。故进而退,行必示藏,抱德怀才,徇时济物,忠孝克著,语默以康者,其惟君焉。君讳义,字敬本,其先邰国人也。自尧命弃为稷官,封之于邰,食邑于姬,故有姬姓焉。卜袭卅代,枝派于酆郇;祚延七百叶,分于河洛。其有钟鼎继轨,纷纶圣代,列于青史,讵可得而备焉。开元初,以姓声同帝讳,遂改为周。曾祖琼,素怀高尚;祖峤,无求官禄;父范,任都苑总监主簿。君幼多聪敏,长逾博厚,抑扬礼乐,冠服诗书,乡曲之誉必闻,朋友之交是信。其于遁迹色养,殆数十年,恨无禄及亲,耻有道不仕,乃投笔东洛,奉慰西戎,边烽罢虞,汗马入奏,遂因常调,拜相州录事。秩满,又授泾州阴盘县尉。虽统军务逼,警虑实繁,而牵丝为理,从容不挠。暨三载考绩,千里言归,对潘岳家园,兴仲长琴酒。尝独坐叹曰:“人生几何,岂复急于名利。”而仙术未验,良木将摧,春秋六十五,以开元七年六月十五日,卒于洛阳私第,葬于北邙清风乡之原礼也。嗣子思庄,卜措以往,哀祥之外,限以名宦,将授淄州淄川县令。慈亲清河房氏,承颜膝下,扶侍东征,痛风树不停,壑舟仍谢,春秋七十有一,开元十六年二月四日,终于所任之公馆。中秩解绶,上洛号归,比彩岁月匪宜,权殡营侧。以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十一月戊子朔十日庚申,图筮习吉,合葬于父之旧坟。佳城既启,大隧将安,叩地无追,号天岂诉。平生德业毕,愿济其家声。冥寞精魂,特冀题于泉路。其铭曰:

系周承绪,封鲁传家,茅土代袭,组绂增华。其一。

惟君毓德,晦而能明,忠孝兼举,出处斯亨。其二。

赋命有心,偕老同休,书尽朝露,奁移壑舟。其三。

鹤茔既吊,乌兆将安,孤号钜彻,幽石其刊。其四。

一、周义事迹生平及世系考

据墓志可知,志主为周义,字敬本,称其祖先为邰国人,遂溯其氏族之源流,有云自帝尧命弃作稷官,封于邰地,食邑于姬,所以衍出姬姓之先,袭有三十代,支族徙于酆郇,福运久长,播迁河洛之地,富贵荣华,继前人之迹,人才辈出,列名于青史。《毛传》载:“邰,姜嫄之国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国后稷于邰。”①《史记·周本记》载:“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②志文与史书相参互证,重现周氏先祖之历史脉络。其实周之起源,可上溯至远古时代的黄帝,后稷为黄帝之曾孙,帝喾之子,黄帝又居姬水之滨,以姬为姓,所以后稷又名姬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周姬两姓,实为同源。邰地作为后稷之封地,在周人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周氏种族早期活动的区域与发祥地。周义家族发展至唐代,在开元初,因“姬”字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帝讳,更为周姓。周义祖父辈官阶不达,多为处士,已是式微。周义幼而聪敏,避世隐居,尽孝之道,将近数十年。又投笔洛阳,奉慰西戎,边事解忧,为君进言。后乃因常调拜为相州录事参军,从九品。期满,授为泾州阴盘县尉,亦从九品。虽然统军之事务屡屡紧逼,戒慎担忧繁多,但是周义为官正直,处事妥当,三年考绩出色,千里归乡,享琴酒之乐。最终周义于开元七年六月十五日(719年)逝于洛阳之私宅,享年六十五,可逆推知周义生年为655年,葬于北邙清风乡。唐之清风乡,为袭隋代清风乡之旧名。据赵振华、何汉儒《唐代洛阳乡里村方位初探》考证,清风乡之大致范围,自北向南为送庄、山岭头、左寨沟、刘坡,延伸到十里铺、杨湾一带,西与平阴乡相连,在现在孟津县平乐乡西部几个村庄③。周义妻房氏,于开元十六年二月四日(728年)卒在其子周思庄淄川县令之公馆上,并于开元十八年十一月十日(730年)归葬合袝于周义之旧坟。

由于文献佚阙,周良弼之家世难以考证,所幸此墓志之出土面世,可补充周良弼之家族谱系,对中古时期书法家家族发展脉络之研究颇具重要参考价值。据墓志所载,周义之曾祖为周琼,不见于史,素怀高尚,是为处士。周义之祖周峤,其名诸史未见,志云无求官禄,亦不入仕也。周义之父周范,史书无名,任都苑总监主簿。此职隶属司农寺,掌管苑内宫馆、园池、禽鱼、果木诸要事。《唐六典》有载:“京、都苑总监:监各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④其中“主簿一人”,《唐六典》与《旧唐书·职官志》同,《新唐书·百官志》则作“二人”。由此知周范之职从九品上,为下层低官。周范生有周义,另撰志者署为弟朝议郎行濮州鄄城县令敬友,周义尚有一弟名为周敬友,因周义字敬本,两人字皆从敬,可知其弟以字行于世,原名俟考。关于周敬友之官职情况,前署作朝议郎,为唐之文散官名,正六品上。后署作濮州鄄城县令,官正七品或从七品。职事官官阶低于所带散官官阶,则职事官上加“行”字,高则加以“守”字,周敬友官署以行表示,符合唐之官制要求。周义生周思庄,授淄州淄川县令,周思庄生周良弼,任兵部常选。为易于梳理,录世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世系图

二、唐书家周良弼小考

周良弼为盛唐时期书法家,其名声虽比不上同时期的韩择木、梁升卿、顾诫奢、徐浩等大家,但在百花齐放的盛唐书坛仍占有一席之地。周良弼之所以被后人忽视,一方面是作品散佚严重,书法成就后世难以评说,无从鉴论。另一方面生平信息史籍失载,加上家族仕途败落,官卑位下,从而导致书名为史所掩。周良弼擅书,其书名见于明代《书史会要》、清代《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清代《六艺之一录》、清代《分隶偶存》。需要注意的是,《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六艺之一录》《分隶偶存》仅言周良弼为明皇时人,知其生平至清朝时已是语焉不详。《书史会要》云其善八分书,其依据或来源于宋代赵明诚金石专著《金石录》,此书著录有周良弼两方作品,惜皆未能传于世。《金石录》载:“唐寿张令刘公仁政颂,无撰人姓名,周良弼八分书。”⑤寿张令刘公其人不详,有俟考证,此石书于天宝十五年(756年)。《金石录》又载:“唐苏源明正德表,无撰人,周良弼八分书。”⑥《金石录》所记弥足珍贵,可拓周良弼之交游情况,文中所言苏源明,初名苏预,字弱夫,自号中行子,《新唐书》有传,京兆武功人,郡望扶风,工文辞,《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前集三十卷,惜皆不传,曾为《元包经传》作传,《全唐文》存文五篇,《隋唐五代墓志汇编》补新出墓志一篇,共存文六篇,《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苏源明开元中进士及第,更试集贤院,历任监门胄曹参军、河南县令,累迁太子谕德。后出为东平太守,召拜国子司业。安禄山陷京,玄宗奔蜀,源明以病不受伪官。肃宗复两京,擢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又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官终秘书少监。苏源明为杜甫之好友,交往三十余载,苏源明逝世后杜甫作诗《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追念,诗中“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可见情谊之深。此石书于天宝十四年(755年),苏源明时任国子司业,考诸史料,当时爆发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因杨国忠之无能,洛阳失守。《新唐书·李憕传》云:“城陷,禄山鼓而入,杀数千人,矢著阙门,执憕、奕及官属蒋清,害之。”⑦忠臣李憕、卢弈等被俘惨遭杀害,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天宝十五年正月(756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帝,改元圣武,唐由盛转衰。在错综复杂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周良弼书苏公正德表,以明其志,以示其忠,实是唐人风骨与气节之写照。

周良弼之生卒年,前人皆无从入手考实,此志可以进一步推算周良弼之生卒年,考索其大致范围。志主周义,生于655年,享年六十有五。周义妻房氏,生于658年,享年七十有一。古代二十五岁左右为一代,唐代妇女生育年龄多为二十几岁,按周良弼为周义之孙,已至两代,可估算出周良弼生年当在705年左右。又墓志书撰于730年,周良弼已25岁,正值弱冠之年,在年龄条件上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操笔挥毫能力。又据江波《唐代墓志撰书人及相关文化问题研究》考证,唐人撰文优先考虑的是平辈亲属,而书者更多考虑晚辈亲属,特别是唐代墓志的书写,明显倾向于家族化、至亲化⑧。此志书撰人特别明确,为家族化、至亲化之特征现象的又一代表。另一方面,周良弼能担任书者之职,亲自为其祖父力书石志,亦侧面表现其书法已崭露头角,有可被众人称羡之处。良弼之卒年,不可考矣,寿张令刘公仁政颂为目前可知署年最晚的作品,书写时间为756年,由此推算周良弼至少已活50岁左右。周良弼之籍贯,文献难徵,此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周义老退,终卒于洛阳之私第,葬于北邙清风乡之原礼。北邙位于洛阳之北,清风乡今属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乡。周义之里第、坟茔皆在洛阳,良弼当亦从其先,籍贯应为洛阳无疑。

关于周良弼之科举仕履情况,据墓志之题署得知曾任兵部常选。所谓“常选”,《新唐书·选举志》有云:“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料。此岁举之常选也。”⑨由此可知,“兵部常选”应指的是周良弼参与官员选拔中的常选之举,为“常贡之科”,而非具体的官名。唐之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类,其中常科即常年举行的科目,制举则由皇帝临时下诏才举行。长安二年(702年),为了挑选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武则天首创武举,其选拔制度大致类同于文举。《新唐书·选举志》有载:“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⑩墓志题署的“兵部常选”即由兵部主持的武选考试,为武选中的常科,考试内容包括平射与武举。所以,周良弼书志时并未任官,只是参加并通过了兵部主持的武选考试,获得了入仕的基本条件,至于具体官职的授予,则需等待主司的奏授。另外一种说法,日本汉学家杉井一臣认为,唐代的常选具有双重意义,狭义的常选指的是虽经各种途径获得出身,但在吏部、兵部的铨选中不合格的特定官员,其身份资格要高于散官⑪。兵部常选之名,史书难寻其迹,《隋唐五代墓志汇编》载有几处,试举几例,如韦光闰墓志“嗣子兵部常选守坚、吏部常选守干”(录于陕西卷第四册)、朱保墓志“嗣子庭玉,兵部常选”(录于陕西卷第四册)、屈元寿墓志“次子兵部常选智海”(录于陕西卷第一册),周义墓志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补史之阙失。

三、周良弼书法考

伴随着李唐王朝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政治逐渐开明与文化逐渐繁荣,唐代书法迎来继六朝书法蓬勃发展后的又一高峰期,对后世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延祚将近三百年,书法方面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展现出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周良弼为盛唐时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在当时享有一定的声誉,但由于官小职卑、作品失传等诸多历史因素,其书法成就遂不为后人重视,今结合出土的《周义墓志》,进一步窥探周良弼书法之一隅。根据赵明诚《金石录》记载的两方作品,知周良弼工于八分书。所谓八分书,为秦代上谷羽人王次仲所创,属于隶书的一种,古有解释为割程邈隶书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八分书又称分书、分隶,继承了隶书的书写特点,是汉隶晚期被改进和美化的一种书体,字体似隶而体势具有明显波磔特征。从某种程度而言,八分书其实是隶书的一种发展和演变。八分书在唐代得到飞跃式发展,武周时期渐行八分书,连唐玄宗都擅写八分书,当时亦涌现了诸如蔡有邻、史惟则、韩择木、梁升卿等八分名家。周良弼之八分作品虽不传,但《金石录》已然可证其为八分书的忠实传承者,为八分书之繁荣平添了一抹色彩。《周义墓志》则为楷书,是周良弼弱冠之年所书的作品,可以反映其当时创作的心境、状态与风格。众所周知,在周良弼之前的初唐,主流书风已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四大家,再往前推,更有南北朝及隋代书风。初观墓志,和大多数的书法作品一样,遵循唐朝的审美指南,作有界格、笔法细严、结体稳正、布局工整。字形在奇恣欹侧中透出生动天真之感,字里行间、力贯于内、粗中有细、细中含粗、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体势灵活多变,线条疏瘦纤细。笔画不求极致精到,法度不算十分谨严,没有特别的修饰却处处展现出稚拙柔和、温秀质朴、自然淡雅之气息,在唐楷中不落窠臼、独具一格。当然,此作品亦受到作者年龄的影响,某些地方的处理过于轻率、流于弊端,倘若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地研究借鉴其中技巧和笔法,对后世书法之传习大有裨益。

四、余论

周姓本为上古中原大姓,无论是两汉还是魏晋南北朝,都有一些家族抓住时机,逐渐崛起,闻名于世,如汝南安城周氏。到了隋唐时期,周氏在许多地方开枝散叶,发展成了名门望族,更是出现了两位宰相周允元与周墀,彪炳史册。周氏家族昌盛绵延不衰,文化底蕴浓厚,在各个领域亦是才俊辈出。《周义墓志》(图2)的出土,不仅充实了小众唐书家的研究内容,填补了史籍家谱的缺憾,而且向世人展示了唐代周氏远祖高超的书法水平,凸显其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图2 周义墓志

猜你喜欢

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杨从显墓志》补考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从《贾养材墓志》观明末之二三事
金《张岐墓志》考释
辽《冯从顺墓志》考释
辽代《马审章墓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