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档案修复技术探讨

2023-11-23曹颖莹

兰台内外 2023年30期
关键词:数字化工作

摘 要:档案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原始文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但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档案难免会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极易导致档案记录不完整、利用有漏洞,影响档案行业的发展。本文围绕档案修复工作,从修复理念与原则出发,分析当前档案保护技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变革传统的档案保护方式,进而为今后各单位档案的保存与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档案修复;现代科学技术

档案的保存和修复是今后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由于以往受到保管条件、管理方式所限,导致大多纸质档案由于潮湿、虫蛀、风化等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而受到破损。档案行业内存在的修复体系混乱、人员能力有限、技术利用较少等因素,对修复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保护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规范档案修复流程,有效提升档案修复水准,促进档案寿命的延长,进而起到保护文化的作用,是当前档案行业应深入研究的方向[1]。

1 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档案修复工作必要性及意义

1.1 保证档案原始文件完整性、安全性

档案修复是对有损伤的纸质档案进行修正处理、恢复原貌的过程,提高档案实体耐久性,延长档案寿命,保持档案原貌,从而使其长期利用。目前在一些综合档案馆有相当数量的档案因生成年代久远,出现纸张老化、霉变,有的粘连在一起变成“档案砖”。仅依托传统的揭挑、去酸、托裱、修补、加固、染色、裁切、整理等手段,会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效果难以保证。而依托智能AI修复、OCR识别、全息影像等现代科学技术,对破损档案进行图像修补优化,可以让濒临“死亡”的档案资料“焕发生机”,进一步保证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

1.2 提高档案开发利用多元性、多样性

档案蕴含历史的记述、保藏历史的细节、更承载历史的证据链条,其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载体,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档案开发力度,通过档案编研等方式进行传播,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但是部分年代久远的档案出现破损,发生历史信息断层或者存在空白,并且其现有样貌严重影响对外宣传效果。通过先进软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档案进行修复,可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寿命,实现长期保管查阅和对外开发利用的目的,不断拓宽宣传内容及渠道,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使之不断传承和发展。

2 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档案修复工作理念与原则

2.1 保证档案文件原貌

时代久远的档案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其文化载体(纸张、图片、音视频)保留的岁月痕迹也同样传达了珍贵的历史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修复档案,首先要做到尊重档案原件,保护档案本体各部分原有特點及所承载的历史痕迹,用去现代化的方式坚持修旧如旧、修旧如新,最大限度保证档案的字迹标记、图像色泽和原有的风貌,充分发挥档案历史文件在历史、科学、文化研究的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2]。

2.2 档案修复主次分明

历史档案涉及种类较多、范围较广、年代较长,待修复的档案更是不计其数。每一件档案的修复完成,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可能做无用功。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要有宏观意识、整体意识、大局意识,以“服务优先、开发利用优先”为中心,先修复重要的、珍贵的、与大局工作有关的,再修复次要的、零碎的、难度小的,明确档案修复工作侧重点,扎实开展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进而满足社会广大群众文化需求[3]。

3 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档案修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档案修复体系零散混乱

一是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档案主管部门尚未设置档案保护修复领导小组,责任分工不明确,业务流程不清晰,管理体制混乱,修复工作开展浮于表面、深入程度不够,缺少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档案保护运行机制。二是制度有缺陷。在职责分工、档案修复、技术应用、质量考核等方面缺少正式的制度标准,在行业内缺少统一的管理文件和技术规范,整体运作方式欠缺合理性、科学性,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无章可循。三是考核不规范。对档案修复日常调度反馈、考核检查机制不够完善,使得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造成档案修复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高标准、高水准档案修复工作的需求。

3.2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较少

目前档案修复以人工操作为主,采取传统技术对纸质档案进行处理。虽然可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存在较高风险,比如在使用化学用品时需做多次预备实验,一旦用量过多或操作不准确,便会对档案原件造成巨大损伤。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较少,使得档案损坏事故发生率较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是领导层与管理层对现代化技术重视不够。长期受传统档案管理的思维束缚,大多依赖传统的人工修复、化学处理的单一模式开展档案保护工作。二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先进的软硬件设备,由于各级档案部门对此认知不足、重视不够,尚未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经费,导致即使具备信息化修复保护创新思维,也因基础设备与技术落后导致无法开展,影响了档案保护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3.3 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较差

一是各级档案馆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忽视档案保护及修复工作,导致档案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二是虽然在宏观层面上对于档案修复投入较多,但是由于政策、技术、时间、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修复工作开展效果不明显。即使开展也大多采取购买外包服务为主,各级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保护技术应用及理论继续教育活动较少,未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造成新时期档案保护专业性的技术人才较少,水平较低,不能够对档案进行有效保护、修复、合理存储。

3.4 加工与再修复两者分离

在档案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较多档案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害而无法通过数字化转化为电子档案,制约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主要原因一是档案修复与档案数字化业务职能分散,档案修复一般由档案管理利用部门负责,数字化加工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部门之间在日常工作中沟通交流较少,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极易造成配合效率不高,工作开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二是业务流程衔接不顺畅,一般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是首先依照制度标准,遵循档案修复流程,针对档案原始文件保存情况进行判断分析,然后采取相对应措施进行精细化修复,最后待完成后由信息技术部门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期间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且前面修复流程进行缓慢或出现纰漏,修复技术没有达到标准,无法确保档案修复的准确性和修复的质量,会对后期数字化流程直接造成影响,带来了巨大额外工作量,两方面工作都会受到严重制约。

4 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档案修复优化路径

4.1 建立健全档案修复流程体系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组建档案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谋划本地区档案保护重点任务,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及问题,将修复工作纳入档案工作总体布局,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研判档案破损情况,制订修复方案,统一分员、分时、分批开展修复工作,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着力解决责任意识不强、修复保护机制不科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二是完善档案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结合自身馆藏历史档案保存现状及修复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完善《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修裱技术规范》《信息化技术应用场景及修复要求》《历史档案电子数据标准》等制度文件,确保对信息化修复工作流程、技术规范、业务标准等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设置考核机制,将档案修复保护工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完善配套奖惩激励措施,细化量化目标,加强日常调度反馈、检查督促,进一步强化档案修复水平[4]。

4.2 全面深度应用新兴科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修复保护技术趋于成熟,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珍贵历史档案具有较高保密性、唯一性,其潜在价值较大,对于修复工作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利用先进现代化技术为其赋能。一是领导者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破除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及时了解前沿技术动态信息,把握行业内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同时要扎实开展市场调研,结合本单位档案缺损程度与修复需求,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全面发挥信息化优势,为档案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二是档案主管部门领导者要定期向上级分管单位汇报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意义及问题挑战,提高政府对此工作的重视,积极争取政策及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为后期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新手段的引进与应用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申报文件及流程的规范性,提高专项资金申报质量和效率。三是深度应用关键技术,优化修复流程,保证工作质量。例如基于AI深度学习的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大多年代久远档案在数字化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单色、失真、分辨率低等缺陷,通过人工利用Photoshop等工具调整的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电子档案图像的清晰度和视觉效果,但是会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较长的时间周期,效率无法保证。通过使用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利用现有数据,构建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图像的变换函数,采取端对端的形式重建高分辨率图像,不仅可还原珍贵档案的细节及纹理特征,保证其历史痕迹,而且极大改善了图像视觉效果,降低了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5]。

4.3 提高档案修复技术人员水平

在新形势下,加强档案实体的保护,规范破损档案抢救修复工作,人才是第一要义,需要各级档案主管部门重视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档案抢救与保护的利用效率。一是争取人才引进政策扶持,积极面向社会公开引进和招聘档案修复人才,除必要的学历与专业要求外,要重点吸引具备现代档案修复管理技术和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不断为档案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制订本地区档案修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规划,定期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继续教育活动,在行业内邀请业内专家或高校教授进行线上线下培训,以老带新,讲授档案的修复原则、业务流程、数字化修复技术应用、原件保管、图像处理等理论知识基础上,根据当前工作的重点方向,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与指导,培养全面的档案保护技术型人才。三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领导小组要定期开展外出学习参观活动,在行业内选择档案修复保护工作开展较好的先进地区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弥补知识弱项和能力短板,深入学习前沿新兴数字修复技术,加强在错综复杂的修复问题中择优而修的水平,使团队知识水平和档案保护发展视角与时俱进,全面打造助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4.4 统筹兼顾档案修复各项工作

一是实现流程再造,促进档案数字化与档案修复业务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将档案数字化与档案修复业务科室“合二为一”,精准用力、集中发力,以“数字化优先”为主,在破损档案修复前期将其分门别类,由数字化中心进行针对性、集中化修复,同时加强档案出库入库记录、人员保密协议签订、电子文件制定标准等事项要求,保证数字化与修复相关业务科室的档案交接安全。二是增强系统性水平,构建科学流程体系,对档案修復工作进行数字化规范,并在相关数字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落实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及保密责任制,强化注册登记制度规范修复工作程序,保证其有序性、合理性、安全性,同时要定期对修复技术和设备等进行革新,提高修复工作的有效性,安排专人专班按时按点跟进修复进度,掌握工作动态,充分发挥历史珍贵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全力确保档案保护与修复工作高质量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瑞群.新时期档案保护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风,2018(21):226.

[2]陈爱恋.浅析纸质档案修复工作的研究进展[J].兰台内外,2018(13):10-11.

[3]齐文台,荆涛,李嵋等.破损照片档案数字修复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5):120-126.

[4]李松.破损档案数字化修复工作实施策略探究[J].城建档案,2019(02):89-90.

[5]张建明,高黎娟.基于AI深度学习的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在图像档案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档案,2022(11):36-37.

作者简介:曹颖莹(1980— ),大学学历,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馆员,主要从事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数字化工作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不工作,爽飞了?
数字化制胜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