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籍长白考

2023-11-23桑丽影

兰台内外 2023年30期
关键词:长白影响

摘 要:古人很重视出身,其中有很多人为声望、为追念先祖或为求取功名选择寄籍一处。而长白山因是清朝圣山、龙兴之地,被许多人赋予更多神秘又绚丽的色彩,寄籍此处的名人贤士、达官贵人颇多。文中通过介绍寄籍种类,考察寄籍的形式与目的,进一步探析寄籍长白展现出来的长白山特有的地域价值和文化魅力,以期更多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与文化发展状况,也为今日吉林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寄籍;长白;影响

基金项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课题“吉林文献整理与研究——以馆藏清朝文献为例”(课题编号:WK2020B161)。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户籍的管理日益规范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更为户籍管理提供了便利,使其更趋于智能化、精准化和科学化。户口地址可以随升学、购房、结婚等原因改变,籍贯则较为固定,即使流动到外地籍贯也不会发生变化。称谓上一般常见的有原籍、祖籍。而古代关于寄居外地人的户籍与现在有所不同,有原籍、寄籍、附籍、托籍等称谓。

在原居住地有户籍的,称为原籍,后流寓他乡而著其籍于寄居之地,即在外地落户于所在地的户籍,称寄籍。《清史稿·志九十五食货一》中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更定户口牌甲之令规定:“苗人寄籍内地,久经编入民甲者,照民人一例编查。”[1]明确说明外地人寄籍当地,长时间落户当地后,与当地人一起管理。附籍指的是因某种原因居住在外地而落户于当地。唐朝对流落他乡的人,愿意在该地登记户口的,政府给予奖励。明代的官员家属离原籍很远的,可以在当地落户籍。清代凡是去世的人,其子孙在外地有田产,允许附籍。托籍,指原籍不是此地,因为某种原因而寄托在某地。

清朝规定寄居外地满二十年者才准落户。《清史稿·志九十五食货一》中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经理之也,必察其祖籍。”[2]强调落户时一定要察其原籍。而寄籍、托籍、附籍含义相似,都是指落户于原籍以外的地方。

1 寄籍长白概述

古人关于寄籍的表述有很多种,寄籍的地方也有所不同,大多选择有特殊意义或郡望显赫乃至地位尊貴的望门贵族的兴起之地,所寄籍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1.1 寄籍的种类

寄籍是远离原籍而落户于寄居之地。因不同原因,寄籍分为科举寄籍、声望寄籍、思乡寄籍。科举考试里有原籍应试和寄籍应试,科举寄籍即寄籍应试。声望寄籍是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大名望或更好出身而选择落户于此地,存在着一种追求名利的心理。思乡寄籍是一些人为了表达对祖先及其先辈的追念而落户于此地,存在着一定的落叶归根式的情怀。

所有寄居在外而落户于当地的人士统称为寄籍民。此外有一种特殊的寄籍形式,即为流民。流民是因犯罪被朝廷发放到某地的人,他们基本长时间居住在此地,官方掌握着他们的户籍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寄籍形式。

1.2 长白简介

寄籍长白中的长白,一般指东北的长白山,也特指女真的发源地,即清朝的发源地。《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3]“不咸山”指的就是长白山,有“神仙之山”的意思。长白山古称不咸山,又名太白山、白山、徒太山等,从辽金时期开始被称为长白山。肃慎则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辽金、元明清把长白山称为祖先发祥地,推崇长白山为神山圣地,视为祥瑞之地、列祖龙兴的象征,巍然屹立的长白山更是满族及其先民不屈的民族魂的象征。清朝把长白山尊为“长白山之神”,修望祭殿、建神祠、立碑文、岁时望祭。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先后三次亲临松花江边,遥祭长白山。尤其康熙帝第二次东巡时,曾到达吉林,举行了长白山望祭仪式,谒拜列祖列宗,同时写下了著名的《望祀长白山》:“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峣逼帝阍。”[4]这首御制诗表达了这位帝王对龙兴之地的深情与高度评价,更积淀了满族及其先民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凝聚而成的崇仰长白山的情结。

2 寄籍长白考察

自从长白山被推崇后,寄籍长白的现象就时有发生,不止辽金,元明亦然,清朝更甚。当时的人们对寄籍长白的形式表现各异,笔者试图从清朝的寄籍长白现象的几个方面展开考察,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当时人们有此行为的心理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2.1 从藏书印考察

藏书印是藏书之人收藏典籍,说明其身份所有或志趣等的印章,不仅对所藏之书能找到归属,明确其所有或曾经何人所藏,还能让人了解典籍的流传有序,窥探到其经历的历史沧桑。通过藏书印考察也能了解当时人们寄籍长白的一些心理状态及所要传达出的精神诉求,诸如马佳宝康的藏书印、姚荣誉的藏书印等。

马佳宝康,字孝劼,号佞汉斋主人,满洲镶蓝旗,清末藏书家。其父崧蕃,官至云贵总督,岳父盛昱,亦为著名藏书家。马氏早年游走于京师,官至福建武定知府。藏书处有“佞汉斋”,其藏书受其岳父影响,多精刻精校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刊刻有《佞汉斋丛书》3种5册。藏书印有“宝孝劼藏宋元经籍”“孝劼所藏书画金石”“长白马佳宝康审定宋元旧籍并元明人旧抄旧校之记”等。其中“长白马佳宝康审定宋元旧籍并元明人旧抄旧校之记”这方藏书印中,体现了马佳宝康思念先人的怀古情结和对长白圣地强烈的归属感。

姚荣誉,族名子誉,号梦鱼、小圃。清藏书家。其父玉栋(?—1790) ,字子隆,号筠圃,本姓姚。清藏书家。其先人在清太祖时被编入内府,随之入汉军正白旗籍。曾得王士祯、黄叔琳家藏善本数种,收藏典籍颇多。建藏书楼“读易楼”,王芑孙作有《读易楼记》。法式善、翁方纲均登楼观其藏书,翁方纲题有《筠圃读易楼图诗》相赠,法式善也题有《咏筠圃》。藏书印有“读易楼藏书记”“子隆”“筠圃”等。姚荣誉继承父亲的遗书,也守护其藏书,另建有藏书楼“得月簃”,刻有《得月簃丛书》10种。有藏书印“长白姚氏子誉”“长白姚氏读易楼珍藏男荣誉得月簃世宝”“得月簃秘籍”“水圃”等。从“长白姚氏子誉”“长白姚氏读易楼珍藏男荣誉得月簃世宝” 两方藏书印及其先人被编入内府入汉军正白旗籍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姚荣誉及其家人以长白为寄籍之地,也是顺应先人之意,追随清皇室即满族的祖先为籍,并以此为荣光,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长白这个龙兴之地的魅力。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托忒克氏,清末大臣、金石学家。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工书法,善山水,富收藏,著有《端忠敏公奏稿》《陶斋藏石记》等。端方藏拓《北齐宋敬业等造塔记》上钤有“托活洛氏端方藏石”朱文印,藏清末精拓《大唐处士王君墓志》上钤有“托活洛氏端方藏石”朱印等2枚。《增补校碑随笔》记载:“《文叔阳食堂记》隶书、六行、行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字不等。归长白拓活洛氏。建康元年八月。”[5]拓活洛氏和托活洛是一人,都是指的端方。从碑拓随笔上可知,端方的藏石印中把长白作为寄籍之地,也是以祖先兴起之地为籍贯所在,寄托崇敬之情,又予以追思之念。

此外还有先世居住长白的富察昌龄,其藏书印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纳兰性德藏书印有“松花江渔”“长白山人”,这些带有“松花江”或“长白”字样的印章,不仅明确承认其自身的籍贯归属,以身为长白人而感到自豪,更彰显出对长白的崇高礼赞和心理认同,让人们在方寸之间体会到他们作为长白后人的幸福感。

2.2 从署名上考察

有一些人为了表达对长白之地的敬意和感念祖先的创业之艰,会在自己的著作上署名“长白某某”,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如长白拖浑布、长白宝棻(拖浑布之孙)等。

成吉思汗第二十三世子孙昂罕(随清八旗军队进入北京,此后扎根于此)的后裔托浑布(1799—1843),博尔济吉特氏,字安敦,室名瑞榴堂,正蓝旗。官至山东巡抚。清朝诗人。他在自己著作《瑞榴堂诗集》的署名是“长白托浑布”[6]。托浑布之孙宝棻(1856—1913),历任山西等省巡抚,其著作《续增河东盐法备览》署名为“长白宝棻”[7]。此处“长白”指的是祖孙二人的祖居之地。其先人昂罕随清军进驻北京后,居住在东城区,并在此繁衍了数十代人。托浑布是该家族在此的第六代,宝棻为第八代。昂罕和其父色本及其祖先等都生长在清朝蒙古扎鲁特部。而当时扎鲁特部所在地区并没有叫“长白”的地方。结合昂罕进入北京的历史分析,这里的“长白”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清朝的兴起之地。很多满族人往往自称为“长白某某”。昂罕及其后人也效仿于此,把长白当作自己的祖先籍贯之所在,寄籍于此,以显示自己家族的从龙之功与地位不凡,更表达了他们的忠诚之心与崇敬之意。

此外,还有清宗室宝廷撰写的《长白先生奏议》,直接把书名署名为长白先生。此书又名《竹坡侍郎奏议》,全书共有奏折28篇,为宝廷所撰写。宝廷(1840—1890),号竹坡,满洲镶黄旗,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八世孙,清朝宗室。同治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他这种寄籍长白的方式更是直抒胸臆,追思先人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2.3 从文献内容叙述中考察

还有一些人在典籍的撰写中表现出寄籍长白的心理状态,文献内容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们对长白的深厚情结,如法式善、耆龄等。

法式善(1752—1813),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蒙古族。其始祖福乐以军功从龙入关,隶内务府正黄旗。清代文学家、藏书家。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其名为“法式善”,取奋勉有为之意。著有《存素堂集》《陶庐杂录》等。姚鼐在《南园诗存·序》中载:“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8] 这里的法式善前有“长白”二字,实则为寄籍,结合其始祖入关历史,得知其寄籍长白不仅表达了赤胆忠心,也昭示出了对长白之地的敬仰之情。

耆龄,字寿民,号思巽,满洲正红旗,晚清藏书家。清内阁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室名有温雪斋、居易堂、赐砚斋、惜阴堂等,所藏颇富。编有《东陵日记》《消闲词》。其友人陈诗在《江介隽谈录·耆思巽侍郎诗》中记载:“长白耆思巽侍郎龄,乃诚果泉中丞冢嗣,崇尚儒术,笃嗜风雅。”[9]此处在耆思巽前加“长白”也是满族人对祖先兴盛之地的一种由衷追念,更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出了族人对此地的崇拜与敬意。

3 寄籍长白的影响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人们寄籍长白的初衷与良苦用心,也展现出了“寄籍长白”这种文化现象带来的深远影响。

3.1 推动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

对于先祖的崇敬与追念,对于长白这个神圣之地的向往,以致很多达官名士,作文撰诗来高度评价,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相互带动。从而进一步传播了郡望祖籍文化,极大地继承与发扬了长白文化,对于满族文化乃至清朝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彰显魅力,提高认同感

通过考察寄籍长白现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长白山文化,也折射出长白山展现出来的地域价值,以及寄籍长白对寄籍者体现出的各种文化魅力和政治魅力等,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清代吉林对寄籍者和当时人们展现的吸引力。同时也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提供了借鉴,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多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不断地提高我们对长白文化乃至吉林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幸福感。

3.3 助力文旅事业融合发展

文中考察的只是人们寄籍的一个地区。当时的清朝有很多地区,人们或因科举、或为彰显声望等其他缘由,经常流动,会寄籍到不同地区。这种寄籍现象在当时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每一种寄籍形式都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精神表达。某一地区的文化吸引力如何,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是一种折射,也可以为今日的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如当今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等,提供参考与借鉴。还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与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积极继承与发扬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助力今天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384.

[2]赵尔巽等.清史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383.

[3](晋)郭璞注.山海经[M].清乾隆刻本,卷十七.

[4](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M].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卷六.

[5]方若,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59.

[6]《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1.

[7]于浩.稀見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34册)[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7.

[8]于永玉,郭守信.四库全书精华(集部6)[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929.

[9]王培军,庄际虹校.校辑近代诗话九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桑丽影(1983— ),吉林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更正启事

本刊2023年第12期(4月下)刊发的《档案工作服务党建路径研究》,作者徐晓云在作者简介中职务为“档案员”,实际应为“馆员”。

特此更正

猜你喜欢

长白影响
长白老林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秘密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