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英国人的中国叙事
2023-11-23郑涵语
郑涵语
一
欧洲中世纪被人们称为“黑暗时代”,“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但是进入12世纪,尤其是蒙古西征以后,随着中国和欧洲交通通道的打通,大量欧洲传教士、商人和旅行者不远万里,从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他们在游历中国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考察报告、游记、日记以及文学作品,中国形象开始出现在欧洲人面前。他们对神秘东方的叙事,成为欧洲人对中国形象的幻想素材,尤其是他们对中国各方面优于欧洲的讴歌和赞美,成为此后一批批欧洲人踏入中国、追求梦想的动力。
18世纪末,正当欧洲大陆“中国热”仍在发酵,“中国情调”备受欧洲人追捧,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扩大市场,开始把目光移向东方,开辟东方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成为他们的梦想。于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以“该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吗戛尔呢进贡”(故宫博物院掌故部:《掌故丛编》,中华书局,1990年)之名义派遣了使团。
马戛尔尼在出使中国之前,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可谓做足了功课,他找到了欧洲人所写的关于中国的各种书籍,作为漫长旅途中的消遣,同时也是为他踏上中国揭开中国神秘面纱做准备。在眾多的书籍中,就有13~14世纪风靡欧洲的两本书——《马可·波罗游记》和《曼德维尔游记》,尤其英国作家曼德维尔写的《曼德维尔游记》让他多次阅读。他憧憬着自己要见到的中国和书中描写的是那样的一致:遍地黄金,资源丰富,社会繁荣,人民富裕。
但是当他进入中国后,发现自己所看到的18世纪的中国和书中描写的14世纪的中国完全不同,一个正在走向腐朽衰败的形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在回国后所写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录下他的所有观感,最后他的结论是“中华的文化是封闭型的,其历史是永久停滞的,因此不能发展出类似西方的较高级文明。它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如果它胆敢禁止英国贸易,那么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本来欧洲人对于来华的欧洲人的中国叙事就有许多存疑,马戛尔尼等人的著作更让他们对过去关于中国的叙事有所怀疑,18世纪的中国和14世纪的中国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二
14世纪的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描述,欧洲游历者的文本叙事当推《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和《曼德维尔游记》。英国人曼德维尔爵士所写的《曼德维尔游记》更是备受推崇,在所有的13~14世纪关于中国叙事的文本中影响最大。
约翰·曼德维尔(John Mandeville),英国人,14世纪欧洲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旅行者。从各种记载来看,他从1322年离开英国本土,开始东游,1356年到中亚和中国西部旅游,曾到过中国的鞑靼地区、“蛮子”地区和契丹地区,对当时的中国描述很多,对中国的地理地貌、物产自然、风土人情等记载更为详细,尤其对中国富裕程度的夸张描述可以说达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来华者叙事中国的顶峰。这本书也成为13~14世纪欧洲人描述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图书,它比1289年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影响还大。据有学者研究,此书于1475年在瑞士以德文出版,后被译成各种文字。最初的流传基本上是手抄本。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关于东方叙事的文本中,毫无疑问,《马可·波罗游记》和《曼德维尔游记》影响最大,《马可·波罗游记》主要在意大利、欧洲南部地区传播,《曼德维尔游记》则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流传。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曼德维尔游记》在15世纪被翻译成包括拉丁语、德语、法语、英语等10多种语言版本流传,其手抄本现存的就有300多种,比之《马可·波罗游记》的143种和《鄂多立克东游录》的70多种,要多得多,影响之巨可见一斑。
当人们仍在惊叹《曼德维尔游记》在中世纪的欧洲影响之巨时,当人们仍沉浸在《曼德维尔游记》描述的神奇而富庶的中国时,到16世纪就有些学者研究发现,这位号称中世纪欧洲著名的游历者,却没有到过中国,在《曼德维尔游记》中对中国的各种蛊惑人心的叙事不能完全说是心血来潮的幻想虚构,也是撮辑中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商人和旅行者的各种文本资料而成,说其是汇编本也不为过。
那么,《曼德维尔游记》究竟使用了哪些二手资料,或者抄录了哪些作品的内容?从当时欧洲传教士、商人和旅行者来华留下的考察报告、日记、书信、游记等文本看,留存至今的文本主要有:传教士的有柏朗嘉宾的《蒙古行纪》、本尼迪克特的《鞑靼史》、鲁布鲁克的《东行纪》、孟德高维诺的书简以及马黎诺里的《马黎诺里奉使东方录》,旅行者的有《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作品。细心的读者和研究者在经过多重比较后,多认为《曼德维尔游记》取材于《马可·波罗游记》和《鄂多立克东游录》。
《曼德维尔游记》对中国的叙事,是个人亲历所见,还是利用了他人的资料,已经不重要。我们更关注的是他在书中对中国的叙事、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给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以后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也回到了前面我们所阐述的,当18世纪末,作为英国老乡的马戛尔尼首次作为外交使节出使中国,带着对中国美好的想象来到中国后,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中世纪欧洲人幻想的中国形象开始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真实的落后于英国的新形象。殊不知,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转变影响了19世纪之后西方对中国的印象,西方社会从中世纪的仰视、羡慕中国到鄙视、仇视中国的转变,或许就是《曼德维尔游记》所产生的另一种价值。
三
在13~14世纪欧洲传教士和游历者的笔下,尽管对东方的称谓不一致,有“鞑靼”“契丹”“蛮子”的不同称呼,但实际上指代的都是中国。“鞑靼”“契丹”指代的是当时中国的北部,“蛮子”指代的是当时中国的南部地区。
或许是曼德维尔受到了他曾阅读过的传教士、游历者关于中国文本的影响,在他人的文本,中国的形象是那样的完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繁荣、君权强大、社会富庶、建筑宏伟、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全景完全异于欧洲,不论是《马可·波罗游记》还是《鄂多立克东游录》中的人间天堂般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都勾起了曼德维尔的想象。
在他的笔下,最高统治者大汗居住的都城和宫殿是如此的宏大和富丽堂皇:在一个叫大都的城中建有雄伟华丽的宫殿,宫殿的围墙有两英里长;内部美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御花园内有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座大殿,做工精巧华美无与伦比;皇宫中央大汗的殿堂内,镶嵌着各种宝石,四周悬挂着美丽的挂饰;整个殿堂富丽堂皇;大汉龙座前面的桌子四周镶嵌着金边、珠宝,登上宝座的台阶是用各种宝石铺就的;皇后的宝座也是用碧玉制成,边缘镶着金子;皇帝用的桌子,镶嵌着黄金、宝石和珍珠。大汗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拥有全国所有的财富,他可以随意挥霍财富。在他的治下,人们并不用金银作为钱币来进行交易,而是用一种纸币作为通行货币。他随意用金银来装饰他的皇宫,在皇宫中有一根金柱子,金柱里镶嵌着一颗一英寸长的红宝石,一到晚上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大汗的盛宴和重要的庆典。在描述大汗舉行的盛宴时,更是流露出万般羡慕的眼光:盛宴所用的桌子边缘和大殿都挂着用金子装饰的葡萄藤,藤上挂满了用金银珠宝做成的葡萄,白葡萄是水晶做的,黄葡萄是用黄玉石做的,绿葡萄是用翡翠和橄榄石做的,黑葡萄是用玛瑙做的;宫殿盛宴所用的酒器、器皿也是用玉石、黄金和水晶做成的。对于大汗每年举行的庆典活动,也是极尽奢华:这些隆重的庆典仪式是由四千个富贵的贵族爵爷操持,这些爵爷一千人一组,分四周依次进入。人人穿着色彩绚丽的丝绸长袍,绿的、蓝的、红的、黄的,无所不有,均按地位高低来排序,一切显得那么壮丽非凡。所有的衣服都那么高贵,那么珠光宝气,镶嵌着黄金、宝石、珍珠。(曼德维尔:《曼德维尔游记》,郭泽民、葛桂录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对于大汗,曼德维尔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位是最为强大、最为圣洁的人间统治者,以及他的奢华、慈悲,他那为数众多的仆从,他那幸福的臣民以及他那繁忙的城市,必定会给西方许许多多暗淡无光的城市带来生气和斑驳的色彩,给为战争喧嚣闹得头晕脑涨的世界成百上千万人带来新的勇气和希望。”(曼德维尔:《曼德维尔游记》,郭泽民、葛桂录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在这里,曼德维尔把大汗与基督教联系起来,更满足了西方人的心理渴求。
诚如《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一样,除把描述的重点放在元朝都城和皇宫外,最多的笔墨还是对中国南方——他们笔下的蛮子省的描述上。既有对“天堂之城”杭州的细致描述,也有对各地社会生活的离奇叙事。在对杭州的描述上,书中记载:“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们称它为杭州,意即‘天堂之城。这座城市方圆五十英里,有十二座主要的城门,在每个门前约莫三英里到四英里的地方又有一个大城镇或大城市。这座城坐落在一个大湖之上,就像威尼斯一样……它是一个如此富饶可爱的城市,很多基督徒、商人以及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定居于此。”
在对中国人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的叙述上,更是突出了“新”“奇”的特点。他认为蛮子省也就是中国的南方地区,那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那里盛产世界上最精美、最丰富的商品。那片土地有两千多座城市和城镇。那里的人都很富有,没有穷人,也没有乞丐。他曾描写一个富人的家庭生活:“每天,他得要50名漂亮的黄花少女时刻服侍他的起居,于夜间陪卧在身旁,并随心所欲地拥有她们。他就餐时,她们每每要五五成对地为他端上珍馐佳肴,一边奉上菜肴时还要一边唱歌,然后她们要将菜肴分成小块喂入其口中,须知他一向是十指不拈物,万事不动手的。”(曼德维尔:《曼德维尔游记》,郭泽民、葛桂录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对于中国各地的风俗,曼德维尔也是以另一种猎奇的眼光加以审视,他对中国人细节的描写关注到了当时中国男人的胡须、女人的裹脚、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以及中国南方渔民奇特的捕鱼方式。
四
在18世纪末期英国人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之前,西方的中国形象一直是充满着理想化、智慧化的色彩,这里面就有很大因素是13~14世纪欧洲人来华观感的结果。《曼德维尔游记》之所以成书后一直影响着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归根结底是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异域世界的形象。
为什么曼德维尔一定要把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城市繁荣、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遍地黄金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对异域世界的探求、对实现自己理想的追求或许是其初衷,但更重要的或许是他们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隐喻。他们对东方帝国大汗的极力讴歌,或许隐喻着对中世纪教皇的不满和渴求建立一个强大的集权制国家的梦想;他们对中国财富和享乐生活的夸张叙事,也隐喻着他们渴求突破中世纪基督教禁欲桎梏,追求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