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留地域文化之流变考

2023-11-23刘爱丽

寻根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

刘爱丽

远古定居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在农耕生产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逐渐产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礼制文化。同时,周人创立并完善了周礼,以周礼为文化基础和主流的儒家学说,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陈留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陈留地域文化和黄河文化不止在空间地缘上产生关系,同时也在文化意蕴上有所关联。汉至五代的陈留王,作为中国古代分封制的产物,也就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封建文化载体。以下通过对陈留王及陈留地域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呈现出陈留地域文化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陈留地处黄河中下游地段,今属河南开封祥符区。在上古时期是伊水和洛架水流经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因此也成了先民们理想的生息之地。《竹书纪年》引《春秋地名考》记载:“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陈留城北。”由此可见,自商周时期,陈留地区就属于王朝统治的王畿之地。周王朝曾分封于此的有陈、宋、郑、杞等诸侯国。《汉书·地理志》记载:“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春秋时期陈留属于郑国的留邑,被陈国兼并后为陈国留邑,故名陈留。战国时属于魏国,秦灭魏后设陈留县,汉武帝时设陈留郡。西晋司马炎篡魏称帝后,曹奂降封陈留王,隋以后置县。

在农业占据社会主要经济比重的秦汉时期,陈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汉初,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曾说:“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也,今城中又多粟。”同时水陆交通运输能力发达,钱粮物资多通过此地运给京师。

刘太祥在《河南汉代的文化格局及成因》中说:西汉文化发达的河南、河内、梁国等,到东汉就转移到了南阳、汝南、颍川、陈留等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区域。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各郡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地位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应当说,陈留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教育体制。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王莽奏请立学官时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此奏章以诏令的形式在全国推行并设立学官,至此中央教育才真正意义上与郡国教育完全结合起来。

东汉在西汉王朝的基础上,教育迅速成熟完备起来。尤其是在东汉末年,陈留郡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的独特性,成了两汉众多优秀文化的汇集地,涌现出大量的硕学鸿儒以及家族性质的文人雅士:如文学家蔡邕父女、阮祖孙三代、学者边韶、名士大儒边让等。东汉袁汤著有《陈留耆旧传》一书,专门记载陈留郡的士人名迹,由此可见陈留的文化影响力之盛和陈留教育的繁荣。

历史上首位被封的陈留王是汉献帝刘协,《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渤海王,徙封陈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岁。”在被封为陈留王仅两个月后,刘协称帝。

刘协被封为陈留王,由此也拉开了历史上26位陈留王的序幕。

汉末曹操在陈留起兵,“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看中了陈留的诸多优势。虽然汉室衰微,但仍需要一个代表人物统领大局,汉献帝刘协,作为汉灵帝之子,政治上名正言顺。

以“拥立天子”的名义,就占据了道德优势的高位,可以更加顺利地赢得诸侯认同和百姓归顺。同时,作为天下共主的汉献帝正颠簸在随时可能丧生的苦旅中:“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此时曹操作为臣子能够奉迎天子,在外人看来就树立起一个心系君主、恪守本分的忠臣形象。如此,社会上的声望和民心的归顺成为曹操所依附的强大的文化道德优势,也由此他开始在黄河以南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220年,曹操去世后,汉献帝刘协禅位给魏文帝曹丕:“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采用同样的“禅让”方式取代皇帝曹奂。曹奂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曹操的孙子。司马炎篡魏称帝之后,曹奂便于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被降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并授予其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沿用魏国郊祀天地礼乐,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等皇家礼遇。在曹奂去世后,朝廷为其上谥号元皇帝,因此曹奂也称“魏元帝”。在陈留之地,历史见证了曹魏政权创始与收场。

266年,晋朝建立,定都洛阳,之后战乱频发,历经八王之乱后,晋朝迁都建安,317年西晋灭亡,衣冠南渡,陈留的百姓为躲避战乱大批南迁。

南北朝时期,受封的陈留王多达15个,由于战乱频繁和权力更迭,受封王爷从曹奂之后到前赵宗室,从前燕太原王之子到北魏宗室,还包括鲜卑族、北齐宗室等。这是一个民族动荡的时期,更是文化融合的时期,一边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边受外来文化冲击并在此基础上改进革新,这种激荡和融合共同造成文化经济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隋唐的文化经济繁盛发展即得益于此。

不难看出无论是战争纷扰还是平稳发展,陈留王都是执政者封赏时的一种选项,有着独特的政治文化意义。这是因为陈留作為王土的一部分,君主在此封设郡守,遵循着“以藩屏王室”的“礼”,为的是巩固统治、捍卫政权;同时,“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交也”,在军事上,陈留王肩负着保卫君主、守护家国的责任,遵守着做臣子的“礼”。可见儒家的礼制文化依然影响着陈留地域文化的发展。

唐朝重设陈留郡,武宁节度使曹华因平定吴元济叛乱有功,封陈留郡王。陈留郡历经近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于唐中叶被废止。五代十国时期,也有过两位陈留王,不过影响并不大,陈留王至此也成历史。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黄河文化的中心再一次回转至此,由于过往1000多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此地的积累,加之陈留作为开封府之属县,和政治中心有着更为密切的连接,因此,陈留在此时不仅有独特的政治意蕴,同时也成了士大夫、文人墨客寄予情思、抒发志向的文化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标题或正文含“陈留”二字的宋朝诗作有50多首。早在魏晋时期阮籍的诗《咏怀》,陈伯君在《阮籍集校注》中考证:据臧荣绪《晋书》,阮籍所为八十余篇名“陈留”“咏怀”之名,疑为梁昭明太子萧统选录十七首时所加。另外,宋朝的陈与义、陈师道、黄庭坚等诗人都写过有关“陈留”的诗作。陈与义所作的《将赴陈留寄心老》《至陈留》表达出他对于陈留的喜爱之情,“平生远游意,随处一徘徊”更是用疏朗明快的笔调书写自己在陈留养老的惬意和满足。

与陈留之地相关的诗作中,更多的诗人是把陈留看成寄寓自己理想的儒家名节之地,不愿丧失自己身为士大夫的道德模范的理想。如陈师道《陈留市隐者》中的首联“陈留人物后,疑有隐屠耕”,“陈留人物”自然指的是陈留历来的名人,“隐屠”也来自陈留。这里将“隐屠”和“陈留人物”进行对比,不但肯定了刀镊工的技艺高超,同时,也正是因为刀镊工的技艺高超,使得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陈留的历史人物,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下文的“老生何所因,稍稍声过情”,我们可以看到除自谦之外,还带着冲寂自妍之意。诗人在文章中写到自己穷困潦倒的情景,即便生活贫困,他也愿意坚持诗歌创作。

北宋之时,作为都城的开封,“共客长安”的士大夫“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渴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宏图伟志,但现实不然,坚持自己人格独立性的士大夫受到了越发严重的压制,越来越多的官员在职场被腐蚀的大环境中,仍不乏正直之士。在官场黑暗、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他们寄情于诗,诗寄陈留,渴望像“陈留人物”伊尹、董宣、蔡邕、阮籍那样有所作为。儒家一直奉行的名节观在现世行不通;士大夫所坚守的儒家风范,在腐败阴暗的官场被不断蚕食,他们便把满腹的愤懑、悲怨都化作了寄情陈留的篇篇诗作,如宋代诗人虞俦在《九月八日游报本寺》所言:“莲社政须陶靖节,竹林未羡阮陈留。”同时,也践行了儒家思想中“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

随着元明清定都北京,政治视野聚焦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则停留在南方,黄河一带成了稳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陈留作为开封府之属县,之后也是依附于黄河、开封而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原地帶逐渐落后于南北的经济文化发展,而近年国家提出的“中原发展战略”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使得作为黄河文化内涵一部分的陈留文化迎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由点见面——从陈留的地域文化传承看黄河文化”(项目编号:2023-ZDJH-77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