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思潮激荡期中国工匠形象分析
——以《百鸟朝凤》中焦三爷为例
2023-11-23王谦
王 谦
(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00)
在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中,唢呐班的荣辱兴衰,是诸多传统艺术在这一特殊时期发展的缩影,他们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艺术工匠们普遍面临的困境。也就是说,影片中德高望重的焦三爷实际上代表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传统工匠,他们坚韧、执着,精益求精,渴望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焦三爷身上所流露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呵护,震撼了每一个观众。
焦三爷的一生跨越了两个时代。他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的烙印,又承受着新思潮和外来文化的重压。于是,这就形成了焦三爷复杂的性格,吴天明藉由焦三爷的种种思想斗争,将诸多社会矛盾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唢呐离口不离手”,这是焦三爷对徒弟们的要求,不难推测出焦三爷同样甚至更严厉地要求自我,他小心翼翼地将师父留下的所有唢呐放在皮箱里,而且每一把都用布袋包着,这体现了他对唢呐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表现他这一传统文化守护者形象的细节,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片中最剧烈的一场矛盾,是在游家班出活的婚礼上,唢呐吹奏似乎成了一种摆设,村民更好奇的是新颖的西洋乐队,穿豹纹短裙唱歌的性感女郎,焦三爷的到场给唢呐班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带领着徒弟们开始了一场传统乐队和西洋乐队的比拼。他望着那些靠“卖弄风骚”来博人眼球的“低俗”音乐,不甘心让曾经如此受人尊重的传统文化——唢呐艺术被忽视。于是,一曲威武雄壮、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南山松》应声而起,但在前来观看表演的观众眼中,这反而成了一种噪音,因此,在西洋乐队轻快欢乐的音乐中,游家班和柳三为首的小混混发生了肢体冲突,人们不管不顾,将唢呐踩破,踢来踢去,当打斗结束后,导演用特写镜头展示了唢呐和其他乐器的结局——无一完整,全部都残破不堪。导演给了焦三爷一个面部特写的镜头,面部特写最能表达主人公的情绪。这个镜头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视唢呐如命的焦三爷满腹的自责与愤怒,他自责没有教好徒弟们,发生这样的冲突是对艺术的亵渎,同时,他也愤怒徒弟们连爱护唢呐都做不到,唢呐在,唢呐匠才有存在的意义,唢呐承载着唢呐匠的信仰和坚守,可是现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在双重情绪的作用下,他掀翻了桌子,惋惜地将唢呐残骸一一捡起,不顾徒弟们的一声声“师父”,步履坚定地离开了现场。
焦三爷爱唢呐胜过爱生命,渴望传承胜于渴望活着。在病入膏肓时,焦三爷将自家最值钱的牛卖掉,却不是为了自己治病,而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为游天明置办一套唢呐,还要天明答应自己,一定要将唢呐继续吹下去。事实上,游天明也不再如当初那么坚定,只能回答:“我试试吧。”当县文化局局长找到游天明时,请游天明吹奏一段唢呐并将其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焦三爷甚至不顾病痛,撑起身子让游天明答应局长。
通过这些情节不难发现,焦三爷始终是那个视唢呐如命的传统文化的忠诚守护者,他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来维系着唢呐的生命,这种传承与保护的匠人精神,令人感动。
二、封建制度的固守者
汉代的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皇权专制主义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皇权专制主义统治的“板块”式结构,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而新旧思潮之交的匠人,必定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甚至,在他们心中,传统的思想理所应当处于上风,其中,“三纲”均在影片中围绕焦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所体现。
(一)君为臣纲
根据墓葬的规模,现代考古学家就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初步出现了等级制度,真正有记载可考是在周朝,周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一些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按不同身份、不同功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财富和管辖范围等,继而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分封制的成立。
综上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以一个合理的形式出现,并在合法的环境下运转了几千年,它在封建社会对权力继承、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电影中能看出焦三爷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固守者。一个贯穿全片的理念就是“分台”,对于不同的人,吹唢呐也要分四人台和八人台,最高等级的是《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当金庄的村长去世时,村长的家眷们纷纷跪在焦三爷跟前,请求叫他吹奏一曲《百鸟朝凤》,但是焦三爷摇头拒绝了,村长儿子说“曲子唢呐一响,百鸟为王,我知道这个曲子的金贵,钱不是问题”,可是在焦三爷心中,只要是涉及《百鸟朝凤》的事情,都不是钱可以解决的,一切都需按规矩办事,不合规矩,再多的钱也不行,这就体现了等级制度,这种情景很容易和古代帝王与官员出行仪仗的不同规制相联系。
自康熙开始,天子车辂中五辂为必备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除此之外,还有玉辇、礼辇、步辇,以及庞大的随行仪仗队;官员出行所乘坐及随行的仪仗也根据其官职不同,有严格的区分。如督抚级别,打十三棒锣,意为“文武百官军民人等齐回避”,而县令级别,则打七棒锣,意为“军民人等齐回避”。这就和影片中的“分台”异曲同工,可见焦三爷仍活在“君为臣纲”等级森严的思想下。
(二)夫为妻纲
在封建制度中,男权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是要分不同的等级。在家中,焦三爷是一个绝对的统治者,从每次吃饭的场景,就能发现,焦三爷始终是坐在上位,当师娘将所有的饭菜碗碟都摆放好之后,只有焦三爷发话“吃饭吧”,师娘和天明才敢拿起自己的碗筷开始吃饭。这就是典型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在一个家庭中,男主人始终是居于最上层的位置,也就是所谓的金字塔顶端,金字塔的主体和根基则是由剩下的家庭成员根据自己在家庭中的等级地位而组成。很明显,在焦三爷的家庭中,师娘和徒弟们则是金字塔的主体和根基部分。
看完整部电影,也可以发现,唢呐焦三爷的事业,但是只要是在有唢呐的地方,师娘从来都是一个旁观者或者隐身者,师娘始终插不上嘴,也未见她试着参与过。尤其是天明和蓝玉第一次在师兄们面前演奏时,师娘将水和吃的摆放好,就独自进了屋里,直到这一段落结束,都未见师娘再出现,综合全篇即知,师娘就是一个照顾好丈夫,然后再对丈夫盲目崇拜的传统家庭女性形象。导演借这样一个妻子的形象,间接塑造了“夫为妻纲”这一传统思想下焦三爷的男性形象。
(三)父为子纲
“师父”称谓大约出现于汉魏以后。例如南唐时期的尉迟偓写的《中朝故事》,说有幻术者在街坊中表演,自称不曾参拜高手,若遇之,“当拜为师父”。在武侠小说电影中,经常说的拜师学艺,指的就是这个“师父”。可见,“师父”是传授技艺的人。“师”就是表示传授技艺,为什么要用“父”呢?这与中国古已有之的尊师重教不无关系。古语云:“父生之,师教之,朋友成之。”教养和生育并列,地位不相上下。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父”这个词除了表示传授技艺的意思以外,还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将“师”当作“父”般的敬重。
在电影《百鸟朝凤》,焦三爷之于游天明就是这样的形象,亦师亦父,片中天明在水边吸水的一场戏极富诗意,导演通过水中倒影不仅交代了天明和焦三爷的人物位置关系,还体现了时间的推移。首先在位置关系上,画面底部,天明弯腰在水边吸水,但是画面上半部分是焦三爷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并渐行渐远,同时配以他的语言:“等你把水吸上来,再回家。”辅之一个上摇镜头,焦三爷真正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这种画外想象空间到画内空间的过渡真实自然,满足了观众的预测;其次,在天明吸水过程中,先是仰拍镜头,拍摄了正午太阳的特写,但是在夕阳西下时,导演再次借助了水的倒影,表面上是在拍天明在水边吸水的动作,但是更丰富地表现了天明在水边练习的时间之久。如此含蓄和诗意的描绘,借助游天明的练习,就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严厉、权威的老师形象。
当天下大雨时,整个画面色调阴冷灰暗,水边芦苇杂草凌乱堆砌的墨绿色,让人感觉压抑绝望,就在天明不在意天气继续跪在水边吸水时,镜头切换,出现了师父和师娘的身影,一个二十秒的固定长镜头将焦师父对天明的爱护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从天明手中扯出了那根芦苇秆扔在一边,帮天明披上蓑衣还解下自己的草帽戴在天明头上,师父师娘再加上天明,就像和谐的一家三口,即便画面色调再冷,但传递的内容是暖的,借冷写暖,人物关系更显和谐温暖。
三、道德教化的传播者
历史中,优秀的匠人身上皆有一种责任意识。古语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们有身负道德教化的责任感,他们不但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品德高尚之人,并且希望通过自身的能力,对社会民主产生正面影响。
焦三爷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传统的老匠人,金庄村长查老爷子去世时,他的儿子央求焦三爷为自己的父亲吹一曲《百鸟朝凤》,但是遭到了拒绝。因为这首曲子,只能给德高望重的人吹,很显然查老爷有“污点”。何为《百鸟朝凤》?想要得到百鸟俯首称臣,首先你要成为“凤”,拥有它的品质。在焦三爷看来,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百鸟朝凤》。因此,在窦村长的葬礼上,死者家人并未以任何方式来祈求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焦三爷赞佩窦村长曾经对村民的付出,所以他主动吹奏了《百鸟朝凤》,即使吹到咯血,也要完整地敬送亡人,这就是一位老匠人对高尚品德的敬重和从一而终的坚持。
在新旧思潮交替之际,传统匠人们也面临着深刻的思想碰撞。无数“焦三爷”承上启下,既活在过去,又面向未来。这种剧烈的变化迫使他们在夹缝中生存,社会保护意识淡薄、外来文化冲击、市场萎缩、传承断层等多重困难,让一个个的匠人变得更加执著,即使有再多困难,他们也永远记得来时路,不忘初心,呵护、传承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大国工匠们坚守传统的毅力,也需要汲取教训,以开放的心态和勇气面对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