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便制》中传统文化艺人形象分析

2023-11-23刘怡娟

戏剧之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和歌养父艺人

刘怡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一、《西便制》故事简介

《西便制》是李清俊1976 年首次发表于《根深之树》的文学作品,也是收录到《南道人》中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老艺人和两个孩子的学艺经历。后由林权泽导演改编成电影,以盘索里为媒介反思了韩国的现代化问题,作品从传统文化艺人的视角切入,通过展示他们的生活经历传达韩国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东户小时候,有一名流浪歌手俞本来到村里,并和他的母亲相爱,就这样,俞本和其养女松华以及东户母子重新组建了家庭。但是东户母亲不久便去世了,俞本开始教松华盘索里,教东户击鼓。笔者初听盘索里时,只觉与中国的秦腔,或者与西部的某种原始的粗犷的劳动号子相似,其声线变化较少,女声也粗犷低沉,不够悦耳动听。电影里,盘索里是贯穿全片的灵魂,人的心情随着一段段的演唱和鼓声悲怆起来。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盘索里的受众在不断减少,东户被迫离家出走,养父俞本为了让女儿松华传承盘索的精髓,潜心教学,让她体会人生的悲与恨,并将这种恨意融入歌声中,他将盐酸滴入了性格温顺的松华的眼睛里,毒瞎了女儿的眼睛。或许我们很难理解养父的变态和残忍,但从中也能感受到父女二人对盘索里的依恋和宿命的束缚。

特别当松华知道自己眼睛是被父亲毒瞎的后,并未表现出过分的激动或痛苦,她将那份悲怆的爱与恨,深深地融入到盘索里的歌声中。观众悲怆的情绪也在松华的一次次演唱中积聚。直到最后,观众跟随着弟弟东户一路寻找姐姐松华,姐弟俩最后一次击鼓而唱,如同伯牙知遇子期,一切悲欢离合,爱恨离愁,穷困潦倒,颠沛流离,都不必倾诉,甚至不必相认,弟弟的鼓声便传至姐姐心中。歌声鼓声如滔滔江水般,激扬深沉、哀怨铿锵,听得人悲从中来。这时,观众才觉得,也只有这样“难听”的盘索里,才能给人如此动人心魄的震撼,那种强烈的悲怆感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久久不能散去,甚至这种悲怆的感受过于强烈,强烈到令人不适。

《西便制》的导演用完美节奏描述人物一生的同时,也用高超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从爱恨交织到超越爱恨的情绪营造,整体浑然天成。

二、《西便制》中的传统文化艺人形象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养父俞本、养女松华(主角),以及俞本的继子东户。这三个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对艺术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一)主角松华

养女松华性格柔弱,十分孝顺懂事,她认真学习养父教给她的盘索里技能,因自身悟性很高,所以她的清唱水平提高得很快。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加速发展的时代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逐渐没落,这种艺术形式的受众不断减少,所以他们的表演并不顺利,收入也越来越少。其养父俞本本身有酗酒的恶习,所以他们三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迫于生计,弟弟东户出走,对此,松华十分难过,不再唱歌。为了让松华传承盘索里的技艺,养父不惜用盐酸将松华的眼睛弄瞎,认为这样松华才能潜心钻研艺术,练习清唱技能。而对松华而言,双目失明后,唱歌便成为唯一能够表达她内心情感和心境的方法,所以,她从抗拒清唱到主动练习,将清唱作为她人生的主要内容。意外失明使她将对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清唱上,所以她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养父死后,她流落街头,生活艰难,但是她内心依然在等待弟弟回来。

父亲临死前对松华说:“西便制的声音,就像用刀挖人的心,充满了恨。你尽管美丽,但没有恨。所谓人的恨,充满了一生,心中淤积的不融洽的感情、生活就是恨的淤积,恨的淤积就是生活。你,不仅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光芒,肯定比别人积聚了更多的恨,为什么不出声。”她对着万丈深渊下的苍翠树林悲怆地高唱着和歌:“把我当作牺牲品供奉出去,干涸的地面上的虾”。主角松华的一生似乎被养父毁了,她再也看不到光明了,但似乎也是养父成就了她的另一种人生,她是艺术的牺牲品,是盘索里的牺牲品,她的一生都被供奉给了艺术。最初松华失明时,她的内心是绝望的,对命运是充满怨恨的。但养父临终前,告诉了她眼瞎的真相,她反而没有大哭大闹,也没有对养父有一句怨言,而是异常冷静、平淡。在其后来的清唱中,她声泪俱下,仿佛是通过悲怆的歌声释放久久压抑的情感,将作品作为她宣泄内心真情实感的出口。我们看到的女主角是善良的、孝顺的,甚至有时候过于温顺。命运的一切安排,她似乎都可以接受,并自我消化,将全部的力量放在提升自己的清唱水平上,所以她最终成功了,她达到了至高的清唱水平。但我们难以想象,她内心在消化这些负面情绪时,有多痛苦,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苦闷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坚强的、勇敢的,也是智慧的,既然不能改变一切,就要将事情做得更好。她选择了献身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每一次的清唱表演中,我相信她是放松的、是快乐的,因为她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在清唱中感受生命的真谛,在不断自度中深化精神境界。

(二)养父俞本

在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中,养父俞本从最初的普通民间传统民歌清唱者变成了传承这一艺术的艺术家,在此后,他本身的固执甚至是执拗也开始凸显,这个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社会似乎是格格不入的。而这种性格缺憾也使他的人物形象变得十分立体、丰富和鲜明,当他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时,他为艺术能够做的事情堪称疯狂。俞本在松华失明后,内心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他死前告诉松华是自己弄瞎了她的眼睛,并为自己的做法忏悔,但是他内心对艺术的追求又让他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为了艺术献身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悔与不悔的内心纠葛使人物塑造更为成功。

俞本为了艺术传承不惜毒瞎养女的眼睛,认为这样才能为艺术奉献,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是不正常的,是疯狂的。但在他看来,这样做是为艺术献身,是值得的,后来松华在盘索里清唱中表现出来的超高的水平肯定了他的这种想法。俞本作为一位艺术传承人,他的做法是有一些偏激的,也许是在艺术达到一定境界后,艺术家的思维和行为会开始有些异于常人。

(三)东户

弟弟东户在影片中不仅是主要人物,也是一条线索,将前后剧情串联起来,连成一个整体。影片的外在结构是由弟弟寻找失散的姐姐这个动机不断推进的。在养父为姐弟俩传授技艺时,东户并不积极,表现得像一个坏学生,除少数时间外,东户大多时候对养父和清唱都抱着怀疑态度,这种思想和新时期的很多青年群体看待传统艺术文化的态度比较类似。但中年成家后,东户开始思念姐姐和父亲,开始踏上寻亲之路。

最后,弟弟终于找到姐姐,听她悲伤地唱了一夜,他们没有相认,却都明白。他们哭了。房主说:“他,就是一直等着你的弟弟啊”,她其实早已知道。弟弟不辞而别,是不想再提过去了,她说:“我们昨天超越了恨”。影片到最后,他重新敲起手鼓和姐姐合作表演了一曲《狱中歌》,表达了他对盘索里艺术的认同。弟弟在经历了人生磨难后,开始感受盘索里艺术的魅力,这种艺术态度和姐姐的自觉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在苍老的女声和歌中,一个少女为黑暗中的她带路,走向了远方。

三、《西便制》中传统艺人形象思考

从《西便制》的人物塑造来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松华以及养父俞本的形象最为鲜明立体,描述了老一辈传统艺人对艺术的执着和痴迷,为了传承艺术,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儿女,只希望自己作为传统艺术的继承人,能将传统艺术的星星之火传承下去。所以养父在临终之际,还在说“终于,把恨,融入了和歌中。松华,我,你的眼睛,看不见,知道吗。那,原谅我好吗。你恨我,这种想法融入了你的和歌中,在你的声音中,没有这种痕迹。从这个开始,感情不融洽,情念被埋起来,超越这种感情,把声音发出来。东便制有重音,和歌的连接很明确,西便制充满了悲哀和爱憎。但是如果能超越感情,就没有什么东便制西便制,只有和歌”。他希望他对松华做的一切能够成为松华提升清唱境界和技巧的助力,在他偷鸡给松华吃被打时,和他死前,他都希望松华能够将恨融入到歌声中,甚至有人认为,他死前告诉松华是自己弄瞎了她的眼睛,也是希望松华能够恨自己,有了恨,有了怨,她的演唱便会登峰造极,实现突破。但是事实上,松华内心的爱胜过恨,她是善良的,她不怨恨自己的养父,对弟弟也是心心念念,在她心中,亲情可贵,艺术也很可贵,养父毁了她的眼睛,但教会了她清唱艺术,她不能恨他,但是命运似乎又在和自己开玩笑,让她一生受尽磨难。养父死后,松华的生活仍十分艰难困苦,这也预示着传统文化的没落。这让人联想到,除了松华,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继承人,他们掌握着高超的传统技艺,但是苦于没有受众和市场,生活艰难,难以继续传承传统艺术。这些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继承人为了艺术奉献了一生,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和艺术境界是值得钦佩的。

故事以悲情为主线,声泪俱下地讲述了传统文化艺人艰难的处境和崇高的、为艺术奉献的精神。

四、总结

《西便制》讲述了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的盘索里艺人趁女儿睡觉时,在她的眼睛里滴入了盐酸水。据说这么做可以让注入眼睛的灵气转移到耳朵和嗓音上,声音就会不同凡响。为了美妙的歌声,故意弄瞎女儿双眼,使作品充满了悲剧色彩。最后一场姐弟合唱的戏令人动容。电影色调灰蒙悲凉,很多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与电影要表现的艺术歌者的人生很贴合,很多乡间的场景很美,构图简单又丰富。松华对养父的爱最终还是超越了恨,三个并无血缘关系的人都选择了为生命而歌。导演的构图着实漂亮,弥漫着强烈的民族情愫和不紧不慢的古典气质,与西便制那婉转哀怨的、一击一字的悲怆歌声完美适配。

猜你喜欢

和歌养父艺人
毛南和歌
我给养父唱首歌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On e at a Time
花灯艺人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
试译小仓百人一首(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