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区民间舞蹈
——凉州攻鼓子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3-11-23付泓
付 泓
(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 甘肃 武威 733099)
凉州攻鼓子不仅是武威当地的重要民俗,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西北鼓魂”。据研究,凉州攻鼓子起源于古代出兵乐舞,后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成为了武威当地社火的重要表演项目。自从进入新中国以后,随着人们对攻鼓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攻鼓子的艺术特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开始出现在各类社会演出当中,人们对于攻鼓子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
一、凉州攻鼓子的起源及其发展
凉州攻鼓子是武威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由古代出兵乐舞演化而来的,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交错击鼓的方式进行演出,在2008 年,其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相关文献记载,凉州攻鼓子流传于武威市凉州区的四坝镇、下双镇、大柳镇、永昌镇等地,但在历史发展中只有四坝镇的攻鼓子流传下来,四坝镇在历史发展中尤其注重对传统民俗的传承保护,其在1996 年就被相关部门授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部分民俗学者研究认为凉州攻鼓子是由井泉灌区的社火发展而来,在古代井泉灌区被称为王家堡,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凉州攻鼓子属于早期王家堡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王家堡当地,流传着“王家堡社火重打一上来”的说法。不论攻鼓子起源如何,如今其已经成为了武威当地重要的民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通过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实现了古今文化的有效连接,对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审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武威当地对攻鼓子等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除了四坝镇以外其他地区的攻鼓子表演逐渐消亡。进入新中国以后,武威当地开始重视其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在1957 年武威组织了专业的攻鼓子表演团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活动。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攻鼓子这一艺术形式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982 年国际艺术交流委员会在考察凉州攻鼓子之后给出了“凉州古曲一遂音,今日惟其继遗声”的评价。1986 年凉州攻鼓子作为西北民间鼓舞被编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从1987 年到2009 年,凉州攻鼓子先后参加了《西部之舞》《望长城》《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十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被称为“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的继承和发展既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与保护,也离不开一代代继承人的努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级传承人杨门元,省级传承人杨万柱、杨万平等都积极开展凉州攻鼓子的推广工作,为凉州攻鼓子登上高雅的艺术舞台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目前凉州攻鼓子的发展现状
凉州攻鼓子作为武威当地乃至西北地区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一度面临消亡危机,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数代继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凉州攻鼓子在进入新世纪后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凉州攻鼓子多次亮相武威当地的重大活动,获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对凉州攻鼓子不甚了解,相关部门对于凉州攻鼓子的扶持也存在一定不足。
(一)凉州攻鼓子在民间的发展现状
凉州攻鼓子作为武威当地的民俗表演,近年来频频参与到武威当地的重大活动,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对凉州攻鼓子的认知水平,但仍有部分居民表示对凉州攻鼓子了解不足。据相关社会调研,武威当地仍有41%的居民对凉州攻鼓子不甚了解,只有不到20%居民对凉州攻鼓子非常了解。结合这些情况不难看出,虽然相关部门不断进行凉州攻鼓子的宣传工作,但凉州攻鼓子的推广过程中缺乏群众的深度参与。从当地群众对凉州攻鼓子的认知渠道调研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凉州区居民认知渠道调研中有近80%的群众都是通过社会表演知道的凉州攻鼓子。在众多了解凉州攻鼓子的居民中有超过50%的居民年龄都超过45 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凉州攻鼓子的宣传途径大都是依赖传统的媒介,无法吸引到年轻群体的关注。
(二)凉州攻鼓子的政府扶持现状
凉州攻鼓子作为武威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民俗,其发展一直受到武威当地政府的关注,武威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凉州攻鼓子的发展,专门设立了凉州攻鼓子保护基地、凉州攻鼓子艺术协会等组织来开展凉州攻鼓子的保护工作。目前武威地区能够给到凉州攻鼓子的扶持资金有限,凉州攻鼓子协会为了进行凉州攻鼓子的发展,不断组织攻鼓子艺术团体参加奠基仪式、开业庆典等商业活动以获得报酬,但这类商业活动的次数较少,通常每月只有2 到4 次,每次每人能够获得报酬仅有200 元左右,相比较于其他职业从事凉州攻鼓子表演,不仅收入较低,而且无法得到保障。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武威市相关部门申请了专项资金用于攻鼓子传承人的奖励,国家级传承人每年2 万元,省级传承人每年1 万元。武威市政府为了扶持凉州攻鼓子的发展,积极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以此来提高大众对于凉州攻鼓子的认知,但这种方式仅仅能够提高凉州攻鼓子的知名度,无法有效提高大众对凉州攻鼓子的认知。
(三)凉州攻鼓子的传承现状
凉州攻鼓子是由社火表演演变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使得很多攻鼓子传承人都生活在农村,在相关调研中,武威地区农村居民对攻鼓子的了解和认知相比较于城市居民更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在这个过程中攻鼓团的年轻人比例也不断减少。一国家级传承人杨门元的攻鼓团为例,70 人的攻鼓团中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不到7 人。可以说,攻鼓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同时,由于凉州攻鼓子在长期的发展中并未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很多攻鼓团都是临近演出才有民众自发组织排练,这对传承人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凉州攻鼓子宣传发展的路径
针对凉州攻鼓子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首先是针对扶持力度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攻鼓子项目的扶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引导攻鼓子项目的独立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加强对攻鼓子传承人的培养,积极鼓励传承人推进攻鼓子项目的创新发展;最后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攻鼓子项目当中,全民共建共享。
(一)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
凉州攻鼓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扶持,但相关部门在进行扶持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凉州攻鼓子项目自身的长期独立发展为目标。首先要拒绝“输血式”扶持,“输血式”扶持不能实现凉州攻鼓子的健康发展,在进行扶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等方式来鼓励相关的艺术团体提高对凉州攻鼓子的重视;其次是要引导凉州攻鼓子协会的健康发展,在协会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打破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建立高效的服装道具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与奖励机制。通过外部的健康引导与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凉州攻鼓子的健康发展。
(二)传承人应积极进行艺术创新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凉州攻鼓子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时代推进凉州攻鼓子的发展也需要不断进行艺术创新。进行凉州攻鼓子的艺术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传统的攻鼓子人才培养大都以男性为主,新时代的传承人培养要摒弃这种性别歧视,通过引入女性鼓手来丰富攻鼓子的艺术呈现。其次是要打破传统的攻鼓子演出方式对攻鼓子项目的限制,传统的凉州攻鼓子演出都是通过人数的增加来提高表演的效果,但目前攻鼓子演员人数减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引入其他打击乐来弥补人数不足对攻鼓子演出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基于“全民健身”的理念开展凉州攻鼓子的传承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凉州攻鼓子目前发展中群众的参与度明显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引导群众参与到凉州攻鼓子的传承当中。首先就是引导凉州攻鼓子进入当地的学校,将凉州攻鼓子作为音乐课或者体育课的拓展项目来提高学生对攻鼓子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加强对大众的知识普及,提高大众对凉州攻鼓子的认知,帮助其意识到凉州攻鼓子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价值;最后是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针对大众的推广培训,如由政府牵头组织各个攻鼓团进行现场教学,并根据教学情况来对各个攻鼓团进行评分,每一年度对评价较为优秀的攻鼓团进行物质奖励。
四、凉州攻鼓子的传承发展对非遗传承发展的意义
从凉州攻鼓子的传承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需要从内容创新以及大众宣传两方面入手,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性的同时也要推进其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创新
非遗是要保护和传承,但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其生存就是问题。人们的生产方式变了,生存环境变了,文化需求变了,传播的手段变了,生产和制作的技术也变了,更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生态变了,如果不适应新的文化生态,有的非遗项目的存活都是问题。所以,一概强调保护而不谈发展,本身就错了。在当今社会节奏加快,更多年轻人喜欢更丰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的非遗是能够保留我们过去的精华,还赋予它新的包装和内容,这个包装内容和它精华是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小罐茶、天福茗茶等一些茶品牌,设计更精致、时尚的包装不过就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喝茶、关注茶。关键在于茶文化是否能保留下来,包装只不过是为了传承服务。而茶重要的制作工艺就属于非遗的内容,只要这个保存延续下去就是最好的传承。但是只靠继承人手工制作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就需要这些茶品牌将制作工艺具体化、数字化,比如像小罐茶通过技术手段将大师技艺进行数字化,温度、湿度具体到一个数字,把看不到的东西具象化,就是一种创新的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宣传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发展的基础,在当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宣传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依托信息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平台,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信息平台获取信息的频率更高,为了有效实现针对大众的非物质文化宣传需要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如通过短视频平台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短视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有限,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最大化提高大众的参与;其次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市场经济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摆脱市场,因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能够有效提高大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最后是要建立成体系的教育体系,大众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会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产生浓烈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要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满足大众的学习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凉州攻鼓子作为武威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民俗内容,更是一种连接古今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凉州攻鼓子传承保护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从内容创新、大众宣传、系统教育等方面入手,通过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生活化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