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023-11-22李瑾胡万山李琳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试点人才培养

李瑾 胡万山 李琳

摘要]为化解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破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回应市场用人需求新变化,韩国政府于2021年开启了“名匠大学”试点改革。通过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采用灵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加强课程建设过程与条件保障的校企合作、强化“政企行校”紧密合作的治理体制等改革举措,为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借鉴韩国“名匠大学”试点改革经验,我国应下放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完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学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渠道;强化课程建设上下协同,建立梯次提升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产教融合实施办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名匠大学”试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瑾(1991- ),女,河南焦作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助理研究员,博士;胡万山(1990- ),男,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62)李琳(1981- ),女,河南焦作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博士。(陕西  渭南  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内涵与实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IA210276)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62-08

韩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由初级大学、专科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于1979年改组而来,经过4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韩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在整个教育体系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然而,随着近年来韩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鸿沟”不断扩大,致使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中小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进一步使得社会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心不足,更使国民经济发展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对此,韩国政府于2019年12月颁布了《专门大学改革方案》,正式拉开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帷幕,“名匠大学”试点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名匠大学”试点为分析对象,深入剖析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层原因和具体举措,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一、韩国“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动因分析

“名匠”即德语的“Meister”,亦有大师之义。“名匠大学”试点是在韩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生源危机与内部矛盾问题突出,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背景下,由政府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统筹推进的。“名匠大学”试点旨在通过国家政策支持,破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一)多重诱因致使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面临巨大生源危机

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资源,生源的多少及其质量对学校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韩国学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逐渐减弱、社会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可度持续低下,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面临巨大的生源危机。

1.学龄人口减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招生困难。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2022年韩国人口出生率仅为0.78,成为全球生育率垫底的国家。生育率持续走低,致使韩国学龄人口(6~21岁)不断减少,预计2017年至2027年10年间韩国学龄人口将减少190万人,而作为大学升学主要群体的18周岁人口,将从2017年的61万人减少至2030年的46万人。学龄人口尤其是大学学龄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韩国很多大学尤其是办学层次水平相对较低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难以招到足够的优质生源。根据2020学年入学结果统计信息显示,韩国138所专门大学中共有77所(57.8%)没有完成原定招生计划。从当前韩国大学学龄前人口结构看,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愈演愈烈。

2.竞争力减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招生处于劣势。大学招生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同台竞技的重要场域,相对竞争力是在此场域中能否占据优势的核心要素。在韩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产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其与普通大学相比差异化的办学定位、办学机制和育人模式,使其在差异化竞争中形成了相对优势,由此也受到了大批学生的青睐,促进韩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韩国普通大学开始开办职业教育类相关专业来瓜分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而且韩国政府也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另外,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中逐渐弱化了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立场,开始盲目模仿普通大学的办学模式。这都使得韩国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趋同,致使高等职业院校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最终使得韩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3.较低的社会认可度使得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社会公众尤其是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是其是否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学而优则仕”“重学术,轻技能”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韩国社会。长期以来,韩国社会公众都秉持着“以学术性和理论性人才为尊”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一般都更倾向于选择普通大学就读,接受职业教育一度成为“学业成就低”的代名词。这都使得韩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诞生初期便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同时,受学龄人口减少、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减弱等系列因素的影响,韩国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意愿进一步降低。

(二)内部问题迫使高等職业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制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内部矛盾问题、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偏见,是迫使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协同推动政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特别是韩国政府近些年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对职业教育特殊性的考虑不周,诱发了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强烈的改革呼声。

从改革实践来看,韩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开启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以1997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代表,开始深入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法》中,不仅对高等教育性质、地位、办学目标、办学方式、治理机制等进行了整体规定,而且专门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校名使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00年以后,韩国政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还专门制定了《专科大学综合发展计划方案》《专科大学教育革新实践方案》《专科大学培育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从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看,无论是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韩国政府都寄希望于通过借助市场力量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而且要求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以“需求者中心”的原则开展自由竞争,以此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提升、促成“开放的教育,终身的学习”这一教育改革目标。然而,相较于普通大学,当时韩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对外存在着国家法律层面上权利的不对等,对内存在着师资水平不高、办学实力不强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整体与普通高等教育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高度市场化竞争中的“危”远大于“机”,可能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危机进一步扩大。

为促使政府正视教育政策的片面性,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关切和长远发展,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人士组织开展了“专门大学革新运动”,尝试以集体力量推动政府深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此次运动中,相关组织向韩国政府递交了“专门大学开设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深化课程”“专门大学专业授课年限自主化”等议案。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韩国政府于2009年修改了相关法律法规,将专门大学人才培养层次提升至本科层次。李明博担任韩国总统期间(2008—2013年),韩国政府选定了11所专门大学作为世界级高等职业教育機构(World-class College)予以重点建设,同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改革举措虽然有力地推进了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系统性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为高等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社会需求倒逼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深化育人模式变革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密切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各行各业产生深刻变革,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人才素质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都为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发展速度呈指数型增长、涉及范围涵盖各行各业、变革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等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韩国职业教育界也开始深入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研究,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成为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职业教育政策目标也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推进终身学习,建设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界也开始推动韩国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于建设能够满足劳动力技能动态提升需求的教育制度,以此确保劳动力在经济生命周期中能不断提高维持生计的能力,以促使广大劳动者可以从容地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韩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并未深层对接个体的终身学习发展需求。韩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聚焦于培养传统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与普通大学相比,更加突出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更多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较少为学生终身学习做长远考虑。二是课程体系及内容难以支撑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上,韩国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尚不足以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跨学科实践创新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学校理论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行业生产实践前沿知识相对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未能有效锻炼专业实践技能,这从深层次上掣肘了韩国高等职业教育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未能适应终身职业教育的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韩国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协同不足,学校单方面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不强、职业技能的长远发展受限;从人才培养机制看,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还未建立起完善的技能型人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人才培养未能适应终身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二、韩国“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关键举措

在《专门大学改革方案》的统筹安排下,韩国教育部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办学业绩、办学目标及其发展规划等要素的综合考察,于2021年确定了5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名匠大学”试点改革主体院校,并颁布了《名匠大学试运营项目基本计划》,不仅每年给予每所学校20亿韩元经费支持,而且重点支持试点院校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健全学校制度体系。寄希望于通过“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带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办学模式创新,最终推进韩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

(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

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名匠大学”试点首先从国家制度层面放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限制,并深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力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1.推进专业建设与国家尖端技术领域及区域重点产业挂钩。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这三大核心主题。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知识系统的基础上,以信息通信技术、网络空间虚拟技术、信息物理系统、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集群优势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实现了数字空间、物理空间和生物空间的深度融合。为适应国家新兴产业及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名匠大学”首批专业硕士试点涵盖了新一代汽车、机电一体化、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7个尖端技术领域和区域重点产业,促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层对接。

2.坚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带动整体素养的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硕士层次人才。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校教育经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在生产实践一线实际工作的经历。对此,韩国政府对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名匠大学试运营项目基本计划》明确提出,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需同时满足具有与所申请专业相关的学士学位(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深化学士学位与普通院校的学士学位),并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验。同时,区别于普通大学研究生院的要求,政府规定学生可以通过自行选择最终考核成果来申请相应专业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最终考核成果包括论文写作、企业“R&D”项目结果发表或新专利注册等多元化类型。

3.重视学生跨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专业领域生产实践问题,绝不仅仅涉及某个或某几个专业的知识,而更多的是需要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融合创新。然而,在实践中,韩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都仍依托于固定的某个专业,不利于学生跨专业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名匠大学”试点也尝试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打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界限,为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韩国政府要求“名匠大学”试点院校在学校内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多学科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并推进部分“名匠大学”试点院校与其他相关院校签订MEKA(Meister KUMA&AJOU)协议,促使多院校协同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为,韩国影像大学与亚洲汽车大学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开展深层合作,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汽车的创新应用问题”共同开设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学生可在两所院校分别修读相关课程,合作院校开设课程的学分也将得到主营院校的承认。

(二)采用灵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韩国社会日益突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需求,“名匠大学”试点引入了更加灵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着力打破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促使劳动者实现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1.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短期职业培训课程。短期职业培训课程是“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引入的新类型课程,相较于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学位课程,其核心特点在于授课时间短(一般不超过6个月)且具体时间更为灵活,开设短期职业培训课程有效打通了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之间紧密衔接的渠道。以釜山保健大学开设的“物理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为例,其课程核心内容为物理治疗师协会培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45小时的课程学习掌握相关内容后,可以获取3个学分。所获取的学分可以存储于“学分银行”,将来继续攻读高等职业院校学位时可以免修相关课程,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同时,该课程每周2次夜间授课,每次授课时间为3个小时,便于上班族参与学习。

2.在短期职业培训课程中引入“微学位”制度。韩国政府支持“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引入“微学位”制度,该制度的引入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将3~5门短期职业培训课程组合起来形成系列化课程,在学生修读完成系列化课程之后,通过授予学生“微学位”来证明学生在相关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能力。“微学位”课程有助于在职人员在短期内获得特定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实践中,一些试点院校在开展“微学位”课程时,往往采用与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完成,而实践教学环节则主要在相关企业中进行。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其获取的“微学位”也能够得到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的认证,提高了其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3.推进落实学生“学习经验认可制”。“学习经验认可制”(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RPL)即根据大学规定的标准,学习者可以证明其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具备的经验或事前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客观、正式的程序将其认定为学分制度的一部分。学生先行学习经验主要包括工作经验、研究活动、所获奖项,以及在其他受到认可的教育机构的学习经历等。在“名匠大学”试点改革之前,韩国高等职业院校就已引入了“学习经验认可制”。“名匠大学”试点改革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该制度,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学生不同类型经验的认可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施程序、建立一个更为高效便捷的学习经验认定支持体系等,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效能。

(三)加强课程建设过程与条件保障校企合作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依托,“名匠大学”试点改革改变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课程建设思路,通过促进课程建设过程和课程建设条件保障校企合作,融合校企双方资源和力量协同推进课程建设,夯实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根基。

1.推进校企协同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名匠大学”试点试图构建由“短期职业培训—专业学士—专业深化学士—专业硕士”构成的多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的上下融通与课程内容的紧密衔接,“名匠大学”试点改革专门设立了“名匠大学课程修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专家学者、企业专家以及所在区域产业专家组成,其中学校外部行业专家占比在50%以上。韩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该委员会在“国家职业能力标准” (National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NCS)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行业发展最新趋势以及学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具体职责包括:开发新的短期职业培训课程与专业硕士课程,结合产业发展新需求和新趋势及时更新原有课程内容,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足、内容重叠等问题,将新课程与高等职业院校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度重组,以强化不同阶段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

2.促进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理论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衔接不紧、实践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落实、教学过程难以全面监管等问题,“名匠大学”试点改革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力量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校企协同培育学生以工作实务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以专业硕士课程为例,主要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入学前,学生及其所在企业会协同学校就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务问题进行确认,该问题一旦得到各方确认就会成为学生就读期间必须集中解决的问题,学校与企业也会全力配合和支持学生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

3.落实校企协同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保障资源,“名匠大学”试点改革的落实也必须要以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支撑。《名匠大学试运营项目基本计划》对试点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试点院校包括专兼职教师在内全体教师总数60%以上的教师,必须具有7年以上的产业从业经历(新兴尖端技术领域的产业从业经历至少5年);二是单个专业(招生定员在10人左右)必须至少配置专职教师5人;三是要求试点院校引入教师在职研修制度,要求每名专职教师每6年至少到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践进修。为完成这些任务,韩国政府要求各试点院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充分借助企业力量协同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四)强化“政企行校”紧密合作的治理体制

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是影响学校办学效能与办学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韩国逐渐转变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开始探索实施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协同的职业教育治理新模式。在该背景下,“名匠大学”试点改革积极引导多方利益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通过强化“政企行校”紧密合作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强化试点院校教育治理整体“政企行校”密切协作的同时,重点推进学校资源共享、吸纳行业企业参与。

1.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开放教育资源。入学人数持续减少导致韩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状况不断恶化,而且近些年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极大地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应对这一问题,在推进“名匠大学”试点改革中,韩国政府划拨了专项国库资金用以支持试点院校建设开放实验室等教育资源。区别于以往的政府经费支持,为提高开放实验室的利用率及利用效益,相关设施设备购进后将由韩国研究财团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推动试点院校与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等签订多方合作备忘录,开展共同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共享等工作。

2.建立企业参与办学的激励机制。行业企业能否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过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为深入推进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实施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优秀企业”认证制度。根据该制度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一线参与实习,或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课程开发和技术合作、推进重大科技难题协同攻关等都可获得相应积分奖励,当企业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即可获得认证称号。该称号对应的具体优惠政策包括:申请“中小企业援助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企业可作为政府“促进就业资金支持计划”的重点援助对象;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为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银行贷款及免除贷款手续费;企业参与公共项目投标时给予适当加分并免收保证金等。通过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參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3.优化学生实习津贴发放制度。给予学生实习适当的经济补贴,既能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化解企业后顾之忧,提高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韩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划拨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学生实习。然而,以往的学生实习津贴发放路径为“政府—学校—学生”,由于在这种发放路径下学生是直接从学校拿津贴,而不是由自己实际参与生产实践的企业发放,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因实习津贴问题与企业发生纠纷。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将国家实习津贴的发放路径更改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有效破解了这一问题,免去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韩国“名匠大学”试点改革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名匠大学”试点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韩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尽管中韩两国国情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都有所差异,但韩国“名匠大学”试点改革举措在基本方向和思路上仍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下放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完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缺乏本科及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制约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借鉴韩国“名匠大学”试点改革经验,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我国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框架下,加快推进部分办学基础较好、水平较高、效益显著的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将进一步下放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允许条件成熟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优势专业点上开展专业硕士层次人才培养,允许和鼓励专科层次职业院校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优势,通过与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来积累办学经验、补齐发展短板。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推进构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专业硕士层次”梯次提升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学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渠道

面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因普遍存在的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引起的职业院校教育培训资源闲置,而社会尤其是中小企业却职业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改革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起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将社会短期职业培训直接纳入学校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促进在校学生与在岗员工共同学习、协同攻关、合作共赢,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实现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学校培训中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社区学院等平台,将在校学生培养和在岗员工培训引入生产实践一线,促使学生成才和员工成长同步推进。

(三)强化课程建设上下协同,建立梯次提升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更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衔接是保证“中—高—本—硕”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落脚点,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纵向“中—高—本”院校间、横向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存在着一些制约课程衔接的问题,亟待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的纵向协同与横向合作。在纵向上,明确职业教育各层级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互认和招生考试改革;在横向上,落实课程建设过程的校企合作,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接。从课程建设要素出发,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位一体”梯次递进的课程衔接体系。

(四)健全产教融合实施办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拓展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入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专项政策文件,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强调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但“校热企冷”问题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进一步细化产教融合实施办法,尤其应从国家制度层面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激发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广大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聚力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政策机制,畅通行业企业参与的渠道,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王春絮,张春明,邵长兰.职业教育中高本课程衔接现状研究——基于天津市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1):86-96.

[3]张博,罗鼎,万作芳.“职业教育4.0”背景下韩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2(7):107-112.

[4]张成涛,丰彩君.高职院校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業技术教育,2023(2):34-42.

[5]张学英,张东.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职教论坛,2022,38(1):35-41.

[6]???????.??????[EB/OL].(2023-03-24)[2023-07-26]. https://ipsi.bhu.ac.kr/ipsi/content/74.

[7]????????30?? ?????.????????30??:1979—2008[M].??:???????????,2010.

[8]???,???,???.?? 70?? ???? ?? ??? ??[M].??:?????????,2016.

[9]???.??? ????????,???(efficiency)??????(equity)???[J].??????,2019,28(4):59-89.

[10]???.????? ???? ?? ????[EB/OL].(2021-02-08)[2023-07-26]. https://www.moe.go.kr/boardCnts/viewRenew.do?boardID=72761&lev=0&statusYN=W&s=moe&m=020502&opType=N&boardSeq=83494.

[11]???.????? ???????? ????:???????? ????????? ???? ???????[J/OL].????,2022(???):76-82[2023-07-26].https://www.kedi.re.kr/edzine/ednews/2022_06m/page.jsp?pageNum=75.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试点人才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