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的特征、不足及优化
2023-11-22王莉韩永强
王莉 韩永强
[摘要]保障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有效推行,高度依赖于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有力执行。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21年1月—2023年7月我国地方发布的33份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地方出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有力地贯彻落实了中央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精神,但还存在政策制定主体间协同性不强、约束性与指导性政策相对不足、政策性激励机制不完善、学徒制课程管理不科学、企业参与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通过构建协同治理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优化政策激励机制、强化学徒制课程管理、简化企业参与程序等举措,有效促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王莉(1997-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韩永强(1975- ),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西 太原 03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学徒制制度設计及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1YJA880017,项目主持人:韩永强)和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国特色学徒制视域下技能大师培育研究”(项目编号:GH-21213,项目主持人:韩永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19-08
构建科学完备的学徒制政策体系,营造学徒制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是世界各国建设高质量学徒制的重要方式之一。2017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国际劳工组织高质量学徒制系列工具》(第一卷 政策制定者指南)中提出,优质学徒制体系设计和政策特点应包含“有意义的社会对话”“强健的监管框架”“明确的角色与职责”“公平的经费安排”“较强的劳动力市场相关性”“包容性”六大关键要素,这为世界各国评估本国学徒制政策提供了有效参考标准。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政策制定主要遵循由地区试点到全面推广的中国式政策扩散模式,借此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学徒制政策体系。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研究领域,学者们对现有政策内容、执行困境与解决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许远基于历史视角,梳理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政策演进过程;王淑娟基于组织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培训机构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执行中面临的行动困境、产生根源及应对策略;班小辉基于试点改革方案视角,审视了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实施存在的多重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刘文胜基于比较视角,探究了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的异同点及融合发展路径;荣冀川、贾竟祎采用案例分析法,梳理了某省域企业新型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制度保障问题,提出了完善省域政策法律的路径……综合来看,尽管地方出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较为丰富,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类政策文本的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3年7月我国地方颁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形式特征、内容特征及政策内容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其科学性影响着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在全面搜集我国省级、地市级现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学界对公共政策的分析维度,并结合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形式—内容”二维分析框架。以此分析框架为工具,通过借助Nvivo-20质性分析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政策特征进行深度剖析,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一) 样本来源
以2021年1月—2023年7月为搜索时间段,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检索词,以我国省级与地市级人民政府官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官网为查找来源,共搜集到33份有效研究样本。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样本来源地区覆盖15个省级行政区、1个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与7个地市级行政区。具体而言,省级行政区样本分别来自河北、辽宁、广东、甘肃、黑龙江、山西、青海、福建、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广西、宁夏、新疆;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样本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市级行政区样本分别来自湖北武汉、内蒙古阿拉善盟、江西吉安、云南曲靖、江苏扬州、陕西宝鸡、山东烟台。样本来源覆盖区域相对广泛,基本能够较全面地展现我国地方实施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的全貌。
(二)研究框架
根据政策研究目的的不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公共政策文本的特色分析框架。陈思从颁布时间、颁布机构、体例结构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形式分析。郭日发提取政策关键要素,将政策分析维度划分为政策目标、政策主题和政策工具。从政策完整性角度考虑,杨道田认为政策分析维度应包含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备选方案、政策环境、政策资源等。通过借鉴上述学者对公共政策研究维度的划分依据,并结合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文本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从政策文本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构建起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文本的分析框架。形式分析维度分别包括发文时间、颁布机构、文种形式与体例结构四个维度,内容分析维度分别包括政策依据、政策目标与政策举措三个维度。
(三)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以文本材料中的词语、概念或范畴为研究对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结构化、非介入性和过程客观等优点。”①首先,对样本文本进行逐篇阅读,据此分析总结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的形式特征。其次,借助Nvivo-20质性分析软件,通过手动编码的方式将样本文本中非结构化的文字信息转换成能够定量分析的结构化文字信息,从而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的内容特征进行全景式展现。
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文本的形式特征
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文本形式主要由发文时间、颁布机构、文种形式与体例结构四个要素构成。发文时间能够体现地方政府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重视程度;颁布机构则能够反映出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主体及其协同参与性;文种形式能够表明规范性政策的使用频率情况;地方与中央政策体例结构的一致性则意味着国家政策要求与地方发展实际的有效统一。
(一)发文时间
从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发布时间来看,样本发布时间为2021年的占比为39.40%;发布时间为2022年的占比为42.42%;发布时间为2023年1—7月的占比为18.18%。同时,从地方政府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发文数量来看,2021年1月—2023年7月,江苏扬州发文数量最多,达5件;山东烟台发文4件;山西省、北京市与天津市各发文2件;其余样本地区均发文1件。从样本政策内容来看,各地发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基本上都是对2021年国家层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进一步细化落实,体现出地方对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落实的高度重视。
(二)颁布机构
从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颁布机构来看,共涉及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总工会、工商业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七类地方部门。其中,人社部门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制定主体中处于最核心地位。样本统计数据显示,由地方人社部门独立发文的政策文本占比为48.48%,由地方人社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发文的政策文本占比为51.52%。以地方人社部门为核心、多部门参与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决策模式,有助于地方人社部门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决策、布局、发展与实施中发挥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的职能,并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推进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的良好格局。
(三)文种形式
“政策文种形式反映了政策管控力度和主体关联度。”②样本政策包含通知、意见、规范与方案四种类型,未见法规性文件。以通知、意见、规范为形式的政策文件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以方案为形式的政策文件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较强、规范约束性较弱。样本统计表明,政策文本以“通知”形式出台的占比为81.82%;以“实施意见”形式出台的占比为9.09%;以“规范”形式出台的占比为3.03%;以“实施方案”形式出台的占比为6.06%。
(四)体例结构
政策结构对政策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从样本的政策体例结构来看,地方政策文本多是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工作机制、培养模式、主体责任、激励机制、实施程序、保障措施八个方面来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这与《意见》的政策结构、治理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有利于对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落实起到支撑作用。而从各地区具体政策举措的排列方式、内容设计及其细化条目数量上看,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根据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区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建设重点与经济、产业、教育发展特点的差异,调整、细化或融合实施举措,表明地方在落实国家企业新型学徒政策时充分重视对本地区的适用性。
三、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文本的内容特征
對政策文本中词语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展现政策文本主题词汇,反映政策文本大致聚焦的主题与内容。将样本政策文本导入Nvivo-20软件,剔除虚词、地名、政府机构名称与数字,生成相关词云图发现,培训、企业、学徒、技能、职业、培养、新型等一系列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均超过700次,表明研究选取的政策样本契合研究主题。但词云图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的内容特征。因此,本研究继续对33份样本进行内容发掘与编码分析,从政策依据、政策目标与政策举措三个方面进一步解析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内容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依据
样本分析表明,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并在政策制定依据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一是地方在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本时,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主要依据。在样本政策中,有50.00%的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件是以2018年以来中央层面发布的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相关政策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的。二是地方在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本时,重视与以往相关政策的相互衔接。在样本政策中,有30.95%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件是与所在地2019—2021年所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具有衔接关系的。三是地方在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本时,以国家或地方技能战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相关政策作为政策依据。在样本政策中,该类政策文本共占比为19.05%。可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被地方视为实现技能型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预期达到的目的与效果,“是政策出发点和最终归宿”③。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目标除了对政策期内学徒培训数量作出明确规定以外,主要以聚焦服务企业(行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兼顾促进员工职业技能培养和提升、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条目占比分别为48.57%、28.57%、12.86%与10.00%。在企业(行业、产业)发展方面,以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与竞争力、发挥各类企业育人主体作用、深化企业改革、满足行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施目标;在员工职业技能培养与提升方面,提出培养大量高技能职业人才、实现新员工岗位职业技能提升、转岗员工达到“转岗即能顶岗”的目标;在发展人才培养制度方面,以完善巩固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目标;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以壮大发展新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支撑为目标。总体而言,区域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目标与《意见》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对标对表,并充分彰显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的多元价值取向。
(三)政策举措
对样本政策的主要举措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主要通过构建多维度的激励机制、完善学徒培训机制、建立“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规范企业参与的实施程序、健全多方位的政策保障措施等,确保本地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全面落实。
1.构建多维度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提升核心利益主体的参与意愿,是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平稳运行的不竭动力。为此,地方针对企业、企业师傅、培训院校、院校导师、学徒等参与主体设计了以经济激励方式为主、荣誉激励与项目激励并重的多维度激励举措。对样本中三种激励方式相关条目数进行频次统计得知,经济激励、项目激励、荣誉激励分别占比87.85%、6.54%和5.61%,表明经济激励是地方促进利益主体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要激励手段,项目支持与荣誉激励方式起辅助作用。在经济激励方面,企业新型学徒制成本分担主要由政府与企业承担。我国地方颁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本均提出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分担企业学徒培训的教学成本与考核评价成本。例如,《北京市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依据企业培训学徒的职业类别与技能等级的不同,制定了分类分级的补贴标准,补贴金额范围为每人每年5000元~10000元;《曲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的通知》则规定“企业新型学徒制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同时,地方要求企业支付“师带徒”津贴或课时费、学徒薪资与奖学金、支付培训机构学徒培训费用。在荣誉激励方面,把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具有突出教学成果的企业导师、院校教师及表现突出的学徒作为评优评先的优先考虑对象。在项目激励方面,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和培训机构给予项目支持,特别是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工院校重点项目建设中予以倾斜。同时,对优秀企业导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也予以扶持。
2.全面完善学徒培训机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徒培训机制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内容。在培训目标上,根据词频统计,样本中培养对象为“中级工”出现23次,“高级工”出现24次,“技师”出现15次,“高级技师”出现16次。样本中以高级技能人才(高级工及以上)为培养目标的占比达71%,表明企业新型学徒制主要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在培训对象上,样本中企业“新招用人员”出现17次、“转岗人员”出现17次、“在职职工”出现3次、“自主确定培训对象”出现13次,黑龙江省还要求新招用及转岗人员要占到学徒培训总数的70%以上,表明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新招用与转岗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在培训内容上,重視学徒专业素质与通用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由此而内化的技术品质”④,通用素质“是某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涯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结构”⑤。样本中专业素质类培养内容出现46次,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通用素质类培养内容出现140次,以工匠精神、职业意识、法律常识、国防教育、创新创业、绿色技能、数字技能、安全生产技能等内容为主。地方对学徒通用素质培育的重视,有助于帮助学徒适应职业转换频繁的就业市场特征。在培训方式上,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极大丰富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内涵。主要包含“师带徒”培训模式(占25.40%)、“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占22.22%)、“工学一体”模式(占20.63%)、“职业培训包”模式(占6.35%)、培训机构“送教上门”模式(占7.94%)、“双导师”培训模式(占9.52%)、“集中+分散”模式(占7.94%),其中“师带徒”模式为使用最多的培训模式,这也基本符合企业新型学徒制所具有的实践属性与传帮带的技能传承优势。
3.建立“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地方政府通过在技能教育供给主体方面规范“企校双师”准入条件、在学徒培养过程方面细化课程管理措施、在技能输出方面制定科学的技能考核评价与认定制度、在责任保障方面明晰核心利益主体职责,构建起区域企业新型学徒制“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在技能教育供给主体方面,各地主要针对企业、院校、“双导师”提出准入要求,并以严格企业准入条件为主。从样本统计结果来看,有关企业准入条件出现21次、培训机构准入条件出现17次、企业师傅与院校导师准入条件出现19次。各地“企校双师”准入条件政策的共性为:一是要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需满足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具备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具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拥有符合带徒条件的师资队伍四个条件;二是要求培训机构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培训设施以及符合对应岗位、职业、工种培训的资质和条件;三是从技能资格、学历、专业与实践经历方面规范职业院校导师与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可见,我国地方已经初步建立起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教育供给主体的准入机制。在学徒培养过程方面,各地都强调制定了精细化的课程管理措施。从样本统计结果来看,一是规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最低总课时数,培训课时数介于160~600课时/年;二是规定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要求,主要包括3∶7、4∶6、5∶5三种结构模式,大多数地方采用4∶6的结构模式;三是规定了线上课课时占理论课总课时的比例,一般最低要求为30%,最高要求为50%;四是规定了企业导师与学徒的师生比,分为1∶3、1∶6、1∶10、1∶20、1∶30五种情况,其中多数地方要求控制在1∶6范围内;五是规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班组人数规模,要求大致控制在10~60人,多数地区要求为50人。在技能输出方面,地方制定了科学的技能考核评价与认定制度。地方通过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内容、灵活多样的技能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与认定主体,以保障学徒技能评价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评价内容充分结合职业道德、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德技并修”的目标要求;二是评价方式鼓励采用过程考核、模块化考核、业绩评定等灵活的考核方式;三是倡导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考核评价主体积极参与,鼓励拓展技能评价考核主体的范围。在责任保障方面,地方明晰了企业、培训机构、学徒、“双导师”在培训中的职责。对样本政策文本中涉及四方主体职责的条目统计结果显示,涉及企业、培训机构、学徒、“双导师”职责描述条目出现频次占比分别为66.32%、20.00%、9.47%、4.21%,表明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承担主要职责,彰显了企业育人的主体地位。从各主体职责内容来看,企业职责主要包含确定学徒、选拔导师、投入资金、联合培训机构制订培训方案、进行培训过程管理等。培训机构职责主要包含培养计划实施、企业导师培养、培训过程管理等。学徒职责主要包括认真完成培训任务、承担违约责任等。企业师傅与培训机构导师则分别负责学徒理论教学和岗位技能培养,承担促进学徒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工作,使学徒达到相应的技能标准。
4.规范企业参与的实施程序。地方政府从培训准备、培训实施、培训后续工作三个方面为企业提供详细的步骤指导,有效规范了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的实施程序。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准备、培训实施、培训后续工作相关条目的出现频次分别占比48.05%、29.87%、22.08%,表明培训准备工作是地方设计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实施程序的重点内容。培训准备工作包含确定培训机构与培训对象、申报备案、接受审核、录入培训相关信息、签订培养协议等内容;培训实施工作包含培训组班、资料存档、教学准备、师资安排、课程开发、技能认定等步骤;培训后续工作包含提交培训过程资料、申领培训补贴、颁发技能等级证书、总结反思培训工作等内容。从中可以发现,培训过程中相关支撑材料的准备贯穿了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的整个实施流程,通过指导企业将各类培训记录表、培训协议、培训方案等文件进行填写、提交及保存,并作为事后查验的信息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利益相关主体之间以文件材料作为纽带达成可信性承诺。
5.健全多方位的政策保障措施。地方政府通过强化服务监管、加强组织协同和积极宣传动员为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落实提供多方位的保障。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服务监管、组织协同、宣传动员三者出现频次占比分别为60.42%、24.31%、15.27%,表明地方主要采取强化服务监管的方式保障政策的落实。在服务监管上,一是通过信息化服务、简化实施流程、提供资金保障等方式,为企业新型学徒制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利用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过程监管、实地抽查、追责处理等方式,保障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效落实。在组织协同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联动等方式,推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宣传动员上,通过加强政策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动员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式,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社会尊重技能的良好文化氛围。
四、不足与优化路径
科学有效的政策供给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得以深度落实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地方出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文件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尽管国家层面所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在地方层面得到了较好的细化和落实,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进一步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设计,提升政策实效,将有利于更好地發挥该类政策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在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现行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协同治理模式不健全,多元政策主体间协同作用的有效发挥不足。二是当前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类型以规范性文件为主,约束性与指导性的政策文件相对缺乏。三是企业新型学徒制激励机制不完善,虽以经济激励为主,但地方对于企业培训成本的补贴标准参差不齐,补贴数额较低的地区难以抵消学徒期庞大的培训成本,易导致短期的培训行为;非经济激励手段使用较少,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激励作用有限。四是尽管地方政策从课程管理、准入条件、明确主体职责、技能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了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但各地在学徒制课程管理方面的量化措施差异性较大,暴露出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管理的科学性不强。五是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的效率有待提升。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程序设计较为复杂,特别是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较为冗长,并且整个过程需要企业提交培训相关的视频资料与文件资料相对繁杂,客观上不利于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实施的成效。
(二)优化路径
针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存在的症结,通过构建政策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优化政策激励机制、强化学徒制课程管理和简化企业参与程序等方式,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供给。
1.加强政策主体间的合作沟通,构建区域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协同治理模式。一是“加强政策主体横向协同的制度化”⑥,赋予各类政策主体平等的话语权地位。通过保障地方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工会、工商联等部门与人社部门共同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制定的权益,促进各方共同谋划区域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政策体系与未来发展,共同协商政策制定所依据的指导原则、政策目标、实施方案等。二是健全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区域政策协同的法制体系。以法制手段规范企业新型学徒制各类政策主体协同运作的工作程序、组织程序、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三是搭建政策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保障政策制定的公开性。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实现政策信息与制定程序在各类政策主体间的共享,畅通政策信息的交流反馈渠道,为区域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内容的制定、调整与执行汲取有益建议,增强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2.进一步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加强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约束性与指导性。一是从国家层面完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法律法规,引领地方制定相关法规,约束企业新型学徒制利益主体的行为,规范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二是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出台指导性、操作性的政策文件。通过制订实施方案、地方标准、实施细则、实施办法等细化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各项政策举措,增强政策举措实施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加强相关政策间的衔接性、互补性与一致性。
3.优化企业新型学徒制政策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新型学徒制运行驱动力。一是重点加大对企业的学徒培训补贴力度。企业是新型学徒制的育人主体,其深度与广泛的参与对新型学徒制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地方所制定的培训成本补贴标准地区间差异明显、合理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地方相关部门在对各类行业(企业)学徒培训期收益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合理设定补贴标准,减少企业的支出压力,尽可能保障企业在学徒培训期间达到收支平衡;同时,充分引进社会资本,拓展补贴资金的来源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二是加强非经济激励工具的使用,注重荣誉激励、项目支持、技术支持、培训平台支持、政策宣传等激励方式的综合使用,增强激励的效能。
4.强化学徒制课程管理,保障企业新型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科学性。课程管理是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环节,这需要充分发挥地方中国特色学徒制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功能,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深入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实施中师生比例、课程设置结构、课时比例、班组人数的最优解。同时,在积极借鉴国内外学徒制课程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的规格需求,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课程管理模式,促进课程管理的科学有效,并以此为抓手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育人效能。
5.简化企业参与程序,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运行效率。地方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实施流程,减少非必要的审核环节,加强各项工作连接的紧密性。同时,需要进一步简化企业相关培训资料的填写与提交,仅保留涉及重点培训工作的信息资料,减轻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前期准备工作的任务量。此外,可通过加强地方企业新型学徒制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开发建设,将线下的部分工作任务转移到线上,实现各项工作的信息化处理、沟通与反馈,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化治理水平。
[注释]
①姚威,储昭卫.新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3):23.
②杨婷,唐鸣.政策组合视角下中国政府黄河开发保护政策结构和逻辑研究——基于文本量化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22(2):54.
③平和光,李孝更.“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省际特征及优化策略——基于23个省份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4):24.
④⑤王勇.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理论思考[J].人民论坛,2014(14):128,128.
⑥刘春艳,赵森,李尚群.基于文本内容的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协同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35.
[参考文献]
[1]许远.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实践[J].职教论坛,2022,38(9):110-120.
[2]王淑娟.企业新型学徒制主要执行主体的行动困境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22(23):29-36.
[3]班小辉.從政策化到法制化: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的现状与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18(6):86-93.
[4]刘文胜.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政策的对比[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4):27-29+43.
[5]荣冀川,贾竟祎.中国特色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改革研究——以河北省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6):21-26.
[6]郭日发,刘英群,韩锡斌.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95份政策文本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4):57-64.
[7]杨道田.信毅教材大系:公共政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