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及其实现路径

2023-11-22李孝轩陈子涵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技术技能人才民办教育社会力量

李孝轩 陈子涵

[摘要]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可独立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助于增进人才供给和需求有效匹配,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当前由于相关政策不够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若干障碍。对此,一要保障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三要释放积极信号,理顺社会力量独立举办的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

[关键词]社会力量;民办教育;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李孝轩(1974- ),男,江西南昌人,云南工商学院执行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硕士。(云南  昆明  650000)陈子涵(2000- ),女,甘肃定西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江苏  苏州  2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与关键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GA20005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27-08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作出了系统性部署、一体化推进,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强国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主题。2022年,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与重点方向,也是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社会认知的变更,更是联结、融合与共生的生态化变革。“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期正逢数字化、智能化迭代演进的高速发展期。数智化赋能是推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面向数智时代,如何找准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发挥数智化在“三教”协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一)“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王奕俊、王建初、邱伟杰等人认为,“三教”的协同创新先从教育体系自身开始,由内而外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及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关键核心在于立足知识、组织和战略三个层面建构协同关系。胡永提出,“三教”协同创新既是三者之间的功能分工、沟通衔接,也是三者各自和整体的创新发展,其实质是运用协同创新的路径方法,通过全面协同、一体化推进、重点发展来实现“1+1+1>3”的效应。谢清、秦惠民则从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三教”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才协同培养及教育资源共享上,提出在学分互认、学籍转换、师资互聘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設的角度出发,认为“三教”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认同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研究视角进行了融合,进而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界定为:教育系统内各类教育发挥各自优势,横向融通,多元有机协同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能,通过必要的协同体制机制建设,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等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社会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一种发展状态。

(二)“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特征

纵观教育史可以发现,“三教”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独立、沟通及协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等教育主要承担着精英阶层文化再生产的功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则被视为学历补偿教育的重要手段,“三教”之间相对独立,注重各自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第二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及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补充功能弱化,并开始广泛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组织结构,“三教”之间开始衔接沟通。第三阶段,基于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建设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三教”协同化、整体化融合创新发展,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结合“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脉络演进与内涵意蕴,可以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三点:

1.生态性。“三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外部开放性强、边界灵活、内部要素融合共享的特征。“三教”主体间通过复杂的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内系统,各自发挥独立功能又相互关联,通过不断融合、协作、发展,实现单一类型教育主体无法达到的协同创新效应。同时,“三教”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经济、产业、人才需求、个体发展需求等各方面密切关联,形成一个交融互动的外系统。在这个大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有序融合、沟通交流、反馈互动、共生共存,在不断的相互作用、适应进程中,自身都获得发展,并且在内外大系统不断演进与升华的过程中,超越本体功能,从而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

2.共享性。“三教”在特色优势、目标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各自通过提供共享资源为协同方赋能发展优势。“三教”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协同创新中为各自的发展创造特有的有利条件,通过共享协同,提升自身的竞争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可以说,共享优质资源是“三教”协同创新的原动力。因此,“三教”主体根据其在协同创新中各自的贡献率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效益,在各自的定位与资源实力基础上互补共享,共同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3.可持续性。“三教”协同创新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不管是内系统的“三教”主体间,还是教育主体与社会各方面之间,关系多样,既相互竞争、彼此制约又互相协同、彼此受益,按照规则形成一定的功能结构。“三教”发挥各自功能,沿着各自的轨道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演进。在多重关系的驱动下,系统间的各主体要素不断完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一种有序向另一种有序优化提升,使整个系统机制日趋完善并形成有序的新自组织机构。这种深度协同状态,又反过来提升“三教”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动性与主动性,确保“三教”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二、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

数智化赋能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赋能对象进行能力提升与价值再创造。“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数智化这一新动能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是通过创新与进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数智技术融合的教育体系新生态,促进全领域、全要素及全流程教育系统的革新与重构,更好地满足数字化转型时期社会对各类教育的需求,其内在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一)数智化引领思维之变:聚焦“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价值需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对人才培养过程重新进行优化设计,推动组织架构、育人过程等的全方位变革创新。数智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的生活、生产及学习方式,推动社会迎来以跨界融合、共享共创共生为特征的智能新时代。深化数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未来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路径。“三教”通过深刻的自我变革以回应时代的需求,与数智化技术深度融合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第一,“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数智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数智化经济要迎来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人才的储备与国民素质的提高。数智化创新驱动下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满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各类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数智化革命的组成部分。数智化变革促使教育体系调整价值体系与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学技术、方法、手段进行革新,以数智化赋能“三教”的系统化和协同化,实现教育模式、内容及方法的更新迭代。第三,数智化是重构产业链、重组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运用数智化要素,把握数智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加速教育链、人才链的数字化重组进程,实现高质量人才供给与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良性循环。随着数智化转型的全领域深入,“三教”协同创新发展也将与数智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继而重塑教育的新生态、衍生教育的新秩序,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数智化引领载体之变: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整合

数智化技术打破了“三教”之间的壁垒和彼此交互的时空限制,使协同创新的多元参与主体间供需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在数智化提供的载体帮助下,“三教”基于社会需求端视角构建协同发展体的过程更为便捷,有效提升了“三教”整体的服务效能。首先,数智化平台为社会个体提供了表达多元教育诉求的渠道。数智化催生了纵向贯通、横向联结的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收集社会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和各种价值选择,从而使个体的教育价值表达和社会教育价值重塑成为可能。其次,数智化载体实现“三教”资源有效整合。数智化技术通过共享逻辑,能够精准收集个体及社会的教育诉求数据,并快速回应需求且改善“三教”决策支撑的价值协同方向,将数据分析、推算演绎等功能运用到“三教”的创新决策中,提高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最后,数智化集成激发了要素参与活力。数智化共享机制不仅推动了“三教”协同主体间的快速融合,更加快了各资源要素的流动速率。数智化平台所引领的交流载体更新,一方面使得“三教”各主体的交流互动更为便捷,主体间更容易形成责任分担、共享互惠的合作氛围;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全社会各要素的参与活力,引导供需关系实现精准对接,使构建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成为现实。

(三)数智化引领结构之变:完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关系网络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本质上是对原有的“三教”组织办学范式的改变与超越,落脚点是教育系统内自身体系的变革。数智化时代,教育系统内的多元主体价值更加显现。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继续教育则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出发,帮助学习者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三教”彰显价值的过程,使其网络关系呈现互相套嵌的特征。一是“三教”依托数智技术,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交互,促进了协同创新体系的跨界协作,在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再造中搭建起“三教”共建共创共享的价值关系结构网络。二是通过数智化技术,打通了“三教”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各自功能的整合和个体教育需求的集聚,提升了个体参与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与价值认同。三是数智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效决策与协同管理的能力获得提升,促进“三教”的价值引领与体制机制定向优化,增强了协同生态体系的吸引力,为“三教”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硬件支撑,从而形成了协同共生、合力创新的共同体结构价值关系网络。“三教”在数智化赋能的关系网络中,通过精确挖掘自身发展的新方向,寻求可持续性的价值新范式,保持自我高效参与协同的能力,激发协同创新发展体共创共生的内在力量。

(四)数智化引领效能之变:实现“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旨归

随着数字技术产业更新迭代,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个体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与技术储备,才能适应技术更新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个体的终身学习发展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数智化时代,“三教”协同共享,为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多向通道,增强个体应对技术变化、职业变革的适应力,构建满足个体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让个体根据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多次选择。数智化技术为“三教”协同创新提供了集约化、整合化的资源要素,是增強协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在“三教”协同创新体系中,参与主体的价值追求与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相互交织碰撞,使教育内外系统中各要素整合交互,同时提供创造整体价值的力量源泉,激活了创新活力,推动了协同创新发展效能的转化升级。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新生态的重塑,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进一步建构。

三、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向

数智化变革不是简单的技术运用或技术改造,而是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对“三教”生态体系进行重构。依据作用机制,在数智化赋能下,“三教”协同发展需要把系统思维贯穿发展的全过程,汇聚各类资源与要素,协同融合,提升“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创新效能。满足个体终身学习个性化需要是数智化赋能“三教”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重构可持续发展与高适应性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价值重塑、系统重构,促进“三教”各主体间的协同发展。以数智化为价值牵引,推动数智技术对“三教”内涵、主体和治理进行变革,促进个体、技术与“三教”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共生与融合,满足数智化时代社会对“三教”的需求。

(一)开放包容,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适应性转型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服务于人才兴国战略,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教”的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存在互相包含、交叉的现象,在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目前,“三教”之间分别形成单向资源互依关系,继续教育因规模的限制及教育质量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数智化革命进程的推进,带来社会职业的更替变换,对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及迁移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服务个体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推动“三教”功能的适应性转型,以适应数智化革命对终身学习的要求。数字技术的更迭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数字学习、移动学习等多元空间的构建,使“三教”协同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成为可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复杂且艰巨。

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设计、研发领域的人才培养,扩大自身容量,满足各类社会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链接智能制造生产,其内涵、功能价值的发挥要依托数智化带来的技术革新,不断完善基于类型定位的发展模式。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功能,满足个体进阶需要对技术技能发展的要求,不断适应个体职业变迁能力提升。重新构建继续教育组织法规体系,高等教育衍生全民终身学习的服务能力,加强成人继续教育,为个体随时随地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服务。拓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内容,注重服务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个体领域知识的补充或职业能力更新服务。数智化技术带来的多元化教育模式能取代现有单一的校园教育模式,构建“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融通转换,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多样化等值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为个体成长提供了横向跨界的知识及能力渠道,为个体终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搭建学习通道。目前教育体系间的联动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层次,各教育类别之间的协同壁垒还较为严重,“三教”如何协同形成整体发展效能的思路还不明确,整合效应无法体现。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在服务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社会对“三教”学习结果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数智化赋能关系网络构建下,通过弹性学分制、成果转换互认制度等,建立符合个体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成果评价方法。数智化技术引发数据传输与加工,推动不同教育间、校际间融合与协同,促进跨区域、跨领域的多元化等值路径实现。“三教”有助于消除人为设置的制度与观念障碍,架设不同教育通道间的学分转换机制及人才培养质量成果认证机制,通过便捷转换通道与多样化等值路径,让个体在终身教育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匹配的教育资源。

在数智技术深入应用的背景下,要统筹多元主体力量,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确保“三教”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有助于优化全民终身学习的生态环境,为个体全过程学习提供稳定性、制度性的支持。通过课程标准,用数字化手段推进资历证书认证、学分积累、成果转换工作,促进非学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互相转换,促进跨类型教育体系、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与证书互认,确保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数智化技术有助于丰富在线资源,开拓在线学习模式,实施弹性学分制,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三教”之间多样化协同创新。“三教”运用数智化技术整合各自的优势要素,为个体终身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搭建学习资源共享的“立交桥”,完善全民终身学习制度建设。

(三)共享互补,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差异化评价

职业教育受传统思想、学校发展历史及社会就业条件等因素影响,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定位不清晰且缺乏整体规划,对学习型社会构建难以造成应有的影响。“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构建。数智化赋能多元化与动态化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助于保证“三教”高质量发展。数智化评价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学校自我监控及外部社会评价的共同实施,通过多元参与评价的方式,把握“三教”人才培养出口的质量,更好地夯实国家资历框架建设。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差异化评价,还要将“三教”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有效评价制度,设计科学的按需分轨学习、有效的入学制度与数智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打通学习者的学习通道。“三教”各有历史逻辑与现实发展基础,因此,数智化评估指标的设立要体现差异性,根据各种教育的特征并融入“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通过弹性学制与学分转换,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数智化衔接制度。智能化、多元化、差异化的评价,一方面是针对院校办学情况,以某一类型教育评价标准为主,兼顾其他类型教育,或者将“三教”協同创新发展的办学内容作为特色权重,折算为评价结果;另一方面是推动协同交叉专业、交叉学科的数智化评价标准研制,强化在“三教”间发挥协同发展功能的专业、学科或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与权重,实现共享互补的科学、动态的评价方式。

(四)智慧治理,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生态化构建

为应对社会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美国学者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Hutchins)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他主张突破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一种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形态。数智化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保障,数智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呈现手段丰富的优势,通过终身学习与数智技术的共生发展,构成网络型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契合了新时期终身教育的发展诉求。强化数智治理,完善“三教”统筹协同发展机制,要从不同利益主体出发,这需要对利益主体及发展秩序进行权威性制定,保障机制有序运作。要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法治治理体系的建设。“三教”之间的法治建设是互相关联、嵌入的,具有相互保障发展的基础。要通过立法形式进行权威顶层设计,明确协同机制的内容与要求,指导“三教”活动的有序分工协作,并通过数字化赋能,保障其质量衡量标准的前瞻性与稳定性。

目前,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与国家政策文件相对缺乏,这也影响其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发挥。此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法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数智化时代,“三教”协同创新发展要通过法治形式明确权责利关系,确保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制度建设,做好招生入口机制的渠道整合,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构建满足社会发展与个体接受教育的多元招考机制。另一方面,把好人才培养质量观,通过法律保障机制明晰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形成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与有序化格局。数智化赋能多元协同共治体系,有助于实现治理结构中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形成协同效应,突破实践空間的限制,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促进学习型组织集群与学习链条的生态化建设。

(五)组织保障,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现代化转向

数智技术能够对教育体系进行全角度、全方位、全链条的创新改造。开展数智化变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通过组织结构平台构建,提供主体协同的组织载体,使组织结构形式从无序向有序变革。“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对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个体终身学习需求变化的适应,因此需要数智化赋能组织体系变革。一是推进社会系统层面的组织变革,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组成的协作共同体,理顺并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打通“三教”之间的壁垒,对“三教”中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合理调配,促进“三教”更好地发挥各自功能,实现协同发展。二是构建教育系统层面的组织体系。构建高校、职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机构,推动各类型院校之间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要素的变革。三是科研系统层面的组织变革。“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各领域问题如发展逻辑、学制设置、学术概念等,具有跨界性和综合性,仅靠一个领域的研究难以解决。要突破单一类型教育体系的研究界限,将服务人的终身学习发展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跨类型教育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对话价值更高的研究观点和理论。四是保障系统层面的组织变革。“三教”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办学资质、办学条件的改变,需要数智化赋能组织保障机制构建。数智化时代,教育政策机制的制定要有大局观、系统观,跳出单一类型教育的视角,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其价值取向与逻辑起点,构建教育体系组织架构的统一框架,实现现代化组织创新变革,发挥不同类型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强化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随着数智化的转型迭代,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途径也随之增加,“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有利于重塑并强化社会终身教育的观念。同时,数智化赋能是“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三教”协同创新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能够在保留“三教”各自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打破“三教”之间的协同壁垒,构建多元包容与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数智化赋能“三教”创新协同发展,共同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子季.编好用好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服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5-8.

[2]郭文富.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政策演变、现实动力与对策建议[J].职教论坛,2023,39(6):39-45.

[3]胡永. 基于协同学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1):21-28.

[4]马树超,郭文富. 走中国特色“三教”统筹协同发展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3(1):8-13.

[5]施悦琪.高等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原则——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2(2):30-37.

[6]沈乃丰,刘芫健,胡纵宇. 数字化赋能:高校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7):69-77.

[7]王奕俊,王建初,邱伟杰. “三教”协同创新的战略导向、内涵构成和运行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5):60-67.

[8]谢清,秦惠民. 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基于人口宏观形势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5):1-8.

猜你喜欢

技术技能人才民办教育社会力量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民办教育持续发展研究
民办高校中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
秦皇岛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困境和策略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企业的用人标准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