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探究

2023-11-22杨海丽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寺面镇初级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主问题课文文章

■ 杨海丽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寺面镇初级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教师作为课堂的总设计人,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进行设计问题,并且问题要体现课文的主旨,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从而达到“以问定教”的目的。“主问题”的设计与提问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是语文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师在这过程中要重视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并根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时刻保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意识,并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走进课文,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问题的答案,去探究问题的本质,进而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增强思辨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达到语文教育的目标。所以,作为一位中学的语文教师,既要具备设计问题的意识,又要有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特征,结合课本的内容,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当学生带着主要问题来阅读时,思路清楚、目标明确,有利于教学;同时,提问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深入理解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最终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策略

(一)利用课文的显性资源设计主问题

显性资源是课文中较为明显的内容,如标题、关键词句、主要情节等。如果教师能用这些显性资源来解决问题,那就是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才能引导整篇课文。

1.标题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文章标题极为关键,一般在课文中常常具有引领全文、引人深思的作用。是读者一开始接触课文时对课文有初步理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题目来设计问题:在题目前后各加词语,并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理由。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主问题”提问,深入浅出,以标题为点对文章展开全面理解,进一步思考石拱桥的造型、特色、文化意义等,并顺势诱导学生对语言手法、风格进行思考,最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课本知识。

2.关键词句

在文章中,关键词句常常是文章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是文章引人回味的重要触点。通过对主要问题的把握,使全文串联成一条直线,教师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问题教学方式将学生引领进入其创设的语境世界中,并慢慢体会文章的精髓,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在《最后一课》中,文中的学生们最终因爱国情绪而在最后一节课完全爆发出来,韩麦尔称为“可怜的人”,教师可以借用“可怜”这个词来设计问题: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可怜?你是否能找到“可怜的人”背后所隐藏的令人尊敬的精神吗?教师透过这两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知整个故事,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更好地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概括,感受文章中人物情绪变化与性格特征,最终完全进入作者心灵深处,感受每个平凡人物的内心,并深刻体会其浓厚的爱国之情,通过“可怜”二字触摸文章的精华。

3.主要情节

故事的发展就像是人体跳动的脉搏,它的起落牵动着人心,也决定生命的质量。所以,故事主线是推动文章发展的重要设定情节,对于一些明显具有较强故事性的课文而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征进行教学,从而达到简化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效果。

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骗”一词贯穿了整篇小说,即使其具有很强烈的荒诞性,但它构成小说主体任务,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语文教师围绕“骗”来设计主问题:是谁在说谎?谁不是在说谎?童话故事都是假的吗?这些问题包含了梳理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中心等方面的“骗”,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的层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的本质。

(二)利用课文的隐性资源设计主问题

课文中还包含隐性资源,即表面看上去隐藏得较为隐蔽,但其实在课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语文写作资源,比如情感基调等。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挖掘并运用“潜伏”的素材来设计主要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文章的灵魂。

1.线索

线索是一条完整的经脉,将文章中的人、事、物、景、情等全部串联起来。对有脉络、有线索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线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紧扣线索,沿着“线”追溯,可以触摸到文章的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地了解全文”的作用。

梁实秋先生的《鸟》是突出“爱鸟”为中心的情感线索,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主题设计问题:以“我爱鸟,所以……”通过省略号让学生对这句话展开想象,大胆思考,这个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却能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理解文章,并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文章中鸟类的声音、体形的描写,抑或是对鸟类的怜悯,都源自作者“爱鸟”。在“爱”的后面,是作者对自由鸟的一种艳羡与对牢笼般的现实的不满。教师可以通过“爱鸟”这个主线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

2.感情基调

感情是作品独特思想的承载,常常涌现着作者的文思与灵感。对情感取向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基调进行教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伟大的悲剧》一课中,作者不再认为所谓成功与失败就是“成王败寇”,而是给予勇于探索、英勇无畏的人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设置主要探究任务:你认为真正的英雄是谁?分享历史中的英雄,并分析其共同之处。斯科特五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之所以能在危险的高岭上绽放生命之花,是因为他们不屈的灵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对现代英雄故事的理解,把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

3.写作手法

优秀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在素材的选择和内容的编排上都能充分体现文章的独特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和结构上理解文章,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阅读技能进行指导和训练。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托尔斯泰的外形特征设计下列主要问题:托尔斯泰的相貌很好,但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仔细地“欣赏”托尔斯泰的普通、粗糙的相貌,并借用他的锐利的目光,深入到他的伟大的灵魂中,感受他的幸运和不幸。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作文意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

(三)利用课文的外部资源设计主问题

外在资源是指与作品无关的资源,比如作品中的赏析、学生或者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资源等,这些外在的风会助力教学之火,让教学过程变得更生动,最终推动学生对全文的深入理解。比如在名著赏析中,往往包含大量精彩见解,且语言中具有高屋建瓴的观点,充分体现作品独特的艺术美,是引导学生提高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想要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选题中找出主问题,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方式问学生,有人说:“此词虽豪迈,却有悲壮之气,是一曲落魄的豪杰之歌”,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把课文内容和你的观点联系起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欣赏“壮”和“悲”这两个字,深入辛弃疾的心灵世界,领略他少年时的英勇,感受他年老时的悲凉。这一主问题巧妙地借用了“他山之石”,为学生们铺平了一条通往课文内核的康庄大道。

1.学生资源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其作为教学要素之一,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课堂实践,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凸显语文人文价值。比如在《卖油翁》一文中,让学生先体验我国民族璀璨文化—戏剧,再通过以下问题设计主问题:我觉得某某同学表演得很好,而我在他的表演中感觉 (没有)到____。再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当场修改小说的结局,给他们一个“最佳写手”的称号。这些题目都是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课堂生成更加丰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角色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可以达到以演、写、评促读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乡土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不同区域的语言资源,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特别是乡村教师,要体现出强烈的“乡土资源”意识,能够通过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语文,使“乡土”意识渗透到学生心中。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主要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一文中就表达他对昆明的思念和热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同学们补上下面的一句:见作者思念昆明之雨,他___,我也想念我家乡的_。教室里,面对教师提供的问题任务,同学们立马来了兴致,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家乡的烤鸭、咸鸭蛋、戏曲、刺绣、民族舞……从特色美食、风俗、自然景观到名胜古迹,说得如数家珍。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们共同沿着情感之路,一起舞动着“热爱乡土”的狂热的心,学生们尽情地分享着家乡各色各样的文化。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到,在中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充分运用课文内外部资源,设计精、少、实、活的主问题,达到的效果,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不仅使得教师的问题简单凝练,而且具有聚焦学生目光的魔力,让学生自动进入课文世界,并与教师共同探索文章中的情感、情节起伏变化,并在互动中感受“一问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效应,实现高效教学。

(四)利用主题设计问题

主问题要体现出文章的主旨,而主题又是文章的灵魂,在主问题的设计中,要以主题为中心,引导整个课文,使教学思路清楚、明确,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选修《乡愁》一课时,课文应以“乡愁”为主题,在学习中,学生一般对主题的理解不会出现偏差,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搜集同一题材的经典诗词或歌曲,以更好地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朗诵体会其中的意境。为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意义,了解相关人物及其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和提问:“读完整首诗歌,你能发现作者在创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以及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这一主问题上,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会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且在这个主要问题上,一步一步地进入作品中,通过对文字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船票和邮票都是作者对家乡情感的寄托,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与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憧憬。在主题问题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详细的阐释、体会,领悟到作者的深厚的思乡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学科感情得以激发,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利用课文情境设计主问题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水平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更高,有的题目需要深入地解读,而主题则模糊不清,这时教师要以主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细致的研究,挖掘课文的内在意义和语境,并与情景相结合,通过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以情景为中心,辐射整篇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找到课文的核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就拿《孔乙己》来说,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教师可以设置“主问题”: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何等人物,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何种社会状况?有了这个主要的问题,学生想了解孔乙己的读书目的就更加强烈了。从当时的社会体制和时代背景来看,他是一个贫穷、不幸、落魄的知识分子,他是科举的牺牲品,是一个令人怜悯的人物,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哀。以学生的视角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导致孔乙己一生悲剧的原因,挖掘文章深层的思想意蕴,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因此,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最前线,不断地积累新经验,持续地创新教学方法,用最前沿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特别是要掌握有关“主问题”设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应用“主问题”的设计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主问题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提纲挈领,有效设计阅读“主问题”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