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野下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23-11-22陈明彩
陈明彩
(长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安徽合肥 231100)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语文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提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维能力”尤为突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课程总目标对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进行了分解,目标6为低阶的形象思维能力,目标7为高阶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语言描述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联系生活、创设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场景。
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和课程总目标安排了专门训练思维能力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利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辨析态度与立场,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如此一步步从理念到内容,再结合具体学段内容要求、课程实施,搭建思维培养支架,形成思维培养路径。
二、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注重思维过程;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审视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只注重“听说读写”能力,认为思维能力包含在“听说读写”之中,不需要单独进行训练。这导致思维培养不系统,时间短,内容浅显,缺乏思维培养的方法和路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使用好统编版教材,助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思维能力的教材训练点
我们如果从思辨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就会发现统编版教材提供了很多思维能力的训练点。我们要在备课时留心挖掘,教学时运用到位。
首先,利用课文训练思维能力。如二年级下册第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生活中有哪些人需要指南针辨别方向?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推理、判断,训练思维。
三年级下册第8课《池子与河流》:池子和河流所表达的观点,你比较赞成哪一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判断,辨别是非、美丑与善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其次,利用课后习题训练思维能力。三年级上册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课后习题提出五个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其中第五个观点是“父亲曾经是个猎人”,那父亲到底有没有做过猎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辨价值,老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判断,表明观点。
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用“说说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分析、推断,既让学生把握了王戎善于思考动脑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最后,利用阅读链接训练思维能力。教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陶罐与铁罐》时,引导学生对阅读链接中的《北风与太阳》进行对比阅读,思考阅读材料中的北风与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阅读、思考、判断,辨别是非、美丑与善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对比阅读四年级下册第17课《白鹅》和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提炼、总结,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作品,体会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培养比较、分析、辨析等能力。
四、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杜威曾说:“好的教学必须能唤醒儿童的思维。”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学生思维方法的获得和思维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老师系统地指导。如何把握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运用怎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方法行之有效。
(一)通过质疑激活思维潜能
思维往往需要问题来撬动,心中产生疑问,顺着问题进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就是思维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内容、形式、主题等方面进行质疑,由质疑引向深度思考。
根据课题质疑。如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根据课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样进行赛马?赛马事件的主角是谁?这个最完美的结果怎么来的?通过一系列疑问,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推断,再现赛马对阵过程,使思维潜能得到激发。
根据内容质疑。如在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当今时代我们是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高高挂在枝头,还是做默默无闻埋在地下的落花生?学生先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展开辩论。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得到训练,思维能力由此得到提升。
根据表达形式质疑。如六年级下册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作者为证明观点列举哪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梳理观点、明确态度,有条理、有中心、有理有据地表达,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充分激发,让思维拥有支架。
根据主题质疑。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是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最佳素材。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境多角度质疑,多角度思考:《自相矛盾》中的楚人夸自己矛和盾的话类似于今天的什么?谁是田忌赛马最大的赢家?谁是跳水事件的罪魁祸首?由质疑一步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设置核心问题培养思维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要使对话有成效,问题是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难的从来不是阅读,而是由问题引发的思考。设置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最为关键。我们需要从思辨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素材,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发展。
五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同一首小诗为什么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学生根据这一核心问题,走进文本阅读、比较、分析、思考,理解和感受来自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
四年级上册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通过核心问题“这只大老虎到底窝不窝囊?”引发观点冲突,再引导走进文本搜寻证明观点的证据,并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由核心问题的解决而深入文本学习,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通过核心问题“蔺相如仅靠一张嘴位列廉颇之上吗?”引导学生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再次研读课文,发表观点,在文本中寻找证明观点的证据,体会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这样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不断学习思维方法。
(三)绘制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看不见的思维可视化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搭建支架,理清思维过程。我们要紧紧抓住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思维工具,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对作者的思维过程进行再现,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对课文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比较、分类,运用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出赛马过程中孙膑的思考过程。排列不同级别的马的三次对阵,分析比较相同级别的马对阵会有怎样的结果,怎样安排不同级别的马对阵才有赢的可能,比较分析最佳对阵组合,重点提炼思考过程。绘制好思维导图后进行交流、展示,比较各自所绘思维导图的不同点,从他人的思维导图中获得启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习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分析道旁李树果实如果是甜的、酸的分别会怎样,一开始路过的人们会怎样做,后来又会怎样,通过思考、分析、推断,最终得出“此必苦李”的结论。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感受王戎的分析、推断等思维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任务“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二十年后家乡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巨变?生活环境、校园生活、交通设施、通信形式……学生想法很多,但是相对零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罗列出最想写的题材,让想象的画面清晰、有条理,呈现整个习作构思选材过程,让学生的习作有方向,内容更符合主题的要求。
(四)对比阅读,提高思维能力
对比可以求同,也可以比异。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深入文本阅读、思考,找寻依据,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同一单元内容对比。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跳水》两篇课文,都是讲述运用聪明智慧取得胜利的故事。教学时,让学生对比两篇课文中孙膑和船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表达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以及作者描写事情经过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异同,提高学生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
同一主题内容对比。将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白鹅》《母鸡》及本单元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这些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概括、提炼等思维过程,感受不同作家写同一主题内容时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开阔阅读视野的同时,提高辨析能力,丰富表达思路,掌握从不同角度描写的方法。
同一作者作品对比。对比分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的两篇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体会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表达风格,对比两篇作品的时代背景资料,分析、概括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作者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对比、思辨,发展学生的思维。
节选内容和原著对比。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一文,主要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成功破解周瑜计谋的过程,文中塑造的周瑜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人。可是在原著《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豪杰。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将课文节选内容和整本原著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知道不能以偏概全,要全面地了解人物、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辨析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学而有思,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具体学段内容要求、课程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思维训练点,采取多种策略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探索思维培养路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学习思维方法,培养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