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中国画教学现状的剖析及创新实践
2023-11-22张华利
张华利
(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一、少儿中国画教学现状剖析
(一)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中国画教学效果不佳
帮助少年儿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新课标时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画作为中国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优秀传统绘画艺术,一直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少儿中国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师资及馆室等软硬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中国画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美术教师要么有意识地避开中国画方面内容的教学,要么只是口述课程内容和方法,教师不演示、学生不实践,很多地方的学生可能直到小学毕业,都不曾画过一笔中国画,更别提对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了。这些地方的少儿要想学习中国画,只能到校外培训机构或私人画室报名学习。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美育工作者深思。
(二)中国画教学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校的中国画社团指导教师和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的中国画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工作的性质、意义和规律,时常用专业化、成人化的要求来组织实施少儿中国画教学,其教法单一,内容陈旧,多是以描摹为主,教学形式“成人化”“雷同化”现象明显。他们教出的学生作品内容千篇一律,看不到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烂漫与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另外,绝大多数校外少儿中国画培训机构普遍存在重考级、重比赛、重奖次等功利主义倾向,热衷于鼓励家长和学生参加他们组织的形形色色的书画比赛。只要缴费,人人获奖,不是金奖就是银奖。这样的学习和比赛活动,只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虚荣心,扭曲了孩子对学习目标及学习成果的认识,对孩子的成长、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反而耗费了学生及家长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思想负担,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现阶段少儿中国画教学主要模式的利与弊
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少儿中国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以临摹传统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游戏为主的自由表现模式。
以临摹传统为主的教学模式广泛存在于中小学美术学科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和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中,以教师示范讲解传统绘画技法、学生临摹为主。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们认为,学习中国画从传统入手才是正道,不论画花鸟还是画山水、人物,必须先临摹古人的作品,才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中国画技法。这样的教学,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以临摹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能很快地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法,快速展现学习的效果。但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很容易桎梏学生的思维,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坚持创新导向的目标相背离。所以,我称这种教学法为少儿中国画的“快餐式”教学法,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以游戏为主的自由表现模式是让少儿寻找并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工具,探究各种方法,体验水墨在宣纸上的奇特效果和乐趣,充分体现对儿童天性的尊重。虽然其有利于少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天性,使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但缺少了对中国画的文化内涵的深入学习,教学形式看似丰富,教学过程看似热闹有趣,实则缺乏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旦步入高年级,就不再能吸引学生,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需求。
二、少儿中国画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少儿水墨画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花鸟、山水、人物的传统题材发展到涵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比如,我在少儿中国画教学课程中就尝试以“伟大祖国”为题进行红色主题创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伟大成就,用手中的画笔赞美祖国,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创作出了《国之利剑》、《神兵天降》、《渡江英雄》、《家乡的牛》系列、《校园里的树》系列、《戏曲进校园》系列等优秀儿童中国画作品,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收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实践
大多数少儿中国画课程只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学概念性、模式化比较重,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忽视了少儿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课程设置欠缺关联性与系统性,内容陈旧、没有新意。少儿由最初的好奇并喜欢中国画学习,渐渐转变为不再愿意学习或不爱动笔,这值得我们反思。
工作以来我一直承担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发现美术课程内容不乏趣味点,缺乏的是学生持久的兴趣和学习热忱。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创新思维,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单调,课堂设计和教学语言缺乏趣味性,学生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因此,我们应该以生为本,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具体到少儿中国画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相应年龄段学生的主体特征,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具体而言,一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少儿关注生活环境,感知生活的美,最终激励少儿创意表达主观认识和真实情感。教师应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究新知,熟悉实践技法,养成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内驱力。
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加强针对性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中国画学习需求,鼓励学生交流展示中国画学习的体验和成果。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少儿中国画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调整优选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作为开展美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可以多举办各种类型的展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和展示,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围绕这一创新导向,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学习内容的设计,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比如文学、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拓宽少儿认识世界的途径,丰富少儿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情感,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大胆进行创意实践。例如在教少儿学画鹅时,由于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没见过大白鹅,对鹅的秉性不熟悉,我就以近代画家、大作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鹅》导入课题。学生们先朗诵文章,在优美的文字描述中感知鹅的特征,再上台表演鹅的姿态,使中国画课堂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课堂上欢笑声不断,学生在创意实践中画出了心中的大白鹅。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品读优秀文学作品,感受文字的魅力,产生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感知形象,激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意实践的乐趣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而述之,在新课标时代背景下,少儿中国画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科融合,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向传统及其他门类艺术吸取养分,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