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德性成长课堂 实现数学学科育人
2023-11-21叶建云
叶建云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构建小学数学德性成长课堂,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文化资源的渗透;要注重规律的培养;要注重活动的应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性成长课堂;情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构建德性成长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是教学的目标指向之一。
一、注重文化资源的滲透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前提准备。在每一所学校的校园内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应巧妙地运用文化资源,以文化育人,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选自“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哪儿?(见图1,教师用课件出示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桥的图片)
(不少学生笑了,大部分学生都去过)
生:这不就是我们市的洛阳桥吗?
师: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咱们泉州市洛江区的洛阳桥。洛阳桥,原名叫作“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于公元1059年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请大家算一算,这座桥建成后至今已有多少年?
(学生计算后回答)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下面这幅图片(见图2),这是哪儿?
生:这是洛阳桥的桥墩。
师:谁知道它的桥墩为什么设计、建造成这样的形状?
生:当遇到大洪水时,水就可以从桥的两边流走了,能缓冲洪水对桥的冲击。
生:这个桥墩的样子很像三角形,很有稳定性。
师:这两位同学不仅是小工程师,还是小数学家,大家掌声鼓励他们一下。
师:图2中桥墩的横截面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如果这个三角形的底是2米,高是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福建省泉州市工作时,笔者经常进行大、小循环教学。每次上到“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都会进行以上教学片段的实践(有时会依据学情进行微调)。这样的教学,每次都让学生有所触动。到课的最后,笔者都会加上这样几句话:“今天,当我们走在洛阳桥上,踏着脚下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长石条时,我们不禁会问,这些长石条从何而来?科学家经过调查,在方圆十里范围内,没有找到石条的出处。九百多年前,这些石条的出处在哪儿?人们又是怎么运到这里来的?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去了解,去调查,去研究。九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如此伟大,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多做贡献。”
教学案例二:教学内容选自“公顷、平方千米”一课(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下面这幅图片是咱们深圳市石岩街道的一个地方,有谁去过?(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图3)。
(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说说。
生:这是浪心古民居。
师:是的,咱们石岩街道的浪心古民居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目前深圳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民居之一。谁知道它的总占地面积有多少?
生:有好几百平方米吧。
生:肯定不止,应该有好几千平方米呢。
师:告诉大家吧,经过建筑学家计算,它们的总占地面积是11619平方米。下面我们开始计算,11619平方米=()公顷()平方米。
(学生计算,汇报)
师:我们这座教学楼的长为50米,宽为10米,请大家快速计算一下,它的面积有多大?浪心古民居群占地面积大约相当于几座教学楼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回答)
深圳市虽然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但是,也有许多的地方,历史悠久。就拿笔者工作的石岩街道来说,刚到这工作时,听说有一个浪心古民居群,找了几次,终于找到了,一看感觉挺震撼的:虽然历史悠久,却依然保存得这么完好!它们在三百年的风雨中坚守,风采依然。于是,有了上面的教学案例二的教学。笔者所工作的街道所属的宝安区,再了解,我才明白,在时空的坐标系中,公元331年就建立了宝安县,同时也是东官郡辖6县的郡治。简单地说,目前的深圳全市,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属于宝安县管辖。
教学案例一和教学案例二所展现的,是教师运用当地文化资源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文化资源,只要教师有心,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在学校的附近,在所在的区、市,应该会有很多。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一分对家乡的了解,多一分对家乡的情感,多一分对家乡的敬意,未来,学生可能会多一分对祖国的爱和对家乡的爱。
二、注重规律的学习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明确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加大力度,统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切实推动核心素养落地。未来社会是关注“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社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规律的同时,要适时总结规律、科学感悟,使这些核心素养如涓涓细水,逐渐融入学生思维的血脉中。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在学生明白“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之后,我通常都会和学生多聊几句:“数学学习真是有规律、讲科学,你看,一个除法算式,你在被除数这里除以或乘以几,我在除数这里也除以或乘以几,商居然不变,但是,要谨防谁?”学生通常会会意地说:“谨防0”。“对,这里的0就像一个‘坏人,不遵守规律,不讲科学,它一出现,这个规律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做这里的0,现在要守规律,长大后也要守规律、讲规矩。”学生在笑声中下课。
后来,在学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也都会重温这样的教学细节,希望每一个学生长大后也要守规律、讲规矩。
三、注重活动的应用
不久前,在和新一届任教班级学生家长交流时,聊到现在的学生,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没干过农活。实际上,只有干过农活的人才明白,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知道劳动的艰辛和现在生活的美好。于是,我建议班级家委会带头,尽量让学生做一些家务活;家长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阅读,一起运动……
作为现在的教师,面对现在的学生,怎么培育他们的爱劳动、能创新的素养?一个途径是,在教学时,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开展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延伸式活动与实践。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里房门、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的周长;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里客厅、厨房、学生自己房间的面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个模型,可以用纸张去做、用地瓜去切,用面包去加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带上地瓜、土豆或面包长方体,带上小刀,到班级里来小组合作,一起切,一起算;学习统计知识时,可以让他们去社会测量,去商场调查……爱劳动、能创新,就是在各种活动中、应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情、新课标和教材内容,构建德性成长课堂,实现数学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4-04-08) [2022-12-10].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 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