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

2023-11-20高浚洋卢春键袁金筠朱燕娴沈悦王晨洋皮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神庭腧穴督脉

高浚洋, 卢春键, 袁金筠, 朱燕娴, 沈悦, 王晨洋, 皮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8033;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

中风后认知障碍(PSCI)是中风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一个亚型,症状包括结构、定向力、注意力、记忆缺陷、高阶视觉空间、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障碍等[1]。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中风患者伴随有认知障碍[2],因此,寻找治疗PSCI 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

尽管超过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可能出现卒中后认知障碍,但PSCI 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3]。目前,普遍认为PSCI 的发病机制与中风发病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蛋白表达异常、神经元细胞凋零、神经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等有关[4-5],并且受年龄、教育水平、吸烟、嗜酒、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发病部位等因素影响[6]。目前,西医对于PSCI尚无明确的特效药[7],主要治疗手段为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认知障碍训练等。而针刺疗法在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的研究[8-9]表明,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探讨中风后认知障碍针刺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核心合集数据库(Web of Science)、美国医学在线(PubMed)及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等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文和英文,中文检索式为以“中风OR 卒中OR 脑梗死”AND“针灸OR 针刺OR 电针OR 头针”AND“认知障碍OR 认知”,英文检索式为“stroke OR cerebral infarction OR cerebral stroke”AND“acupuncture”AND“cognitive impairment OR cognitive disorder”,检索年限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28日。将查找到的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进行筛选。

1.2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PSCI,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观察组以针刺疗法为主要干预措施,如合并其他基础治疗,则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础治疗应保持一致;(3)文献中含有明确的穴位名称;(4)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5)结局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包括总有效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不良反应等。

1.3 排除标准

(1)观察组主要干预措施非针灸治疗或包含其他有可能影响结局指标的治疗措施;(2)同一作者发表的内容相近的文献,选取最新发表的一篇;(3)文献综述类、个案类、动物研究类、机制研究类等;(4)非中风因素,如AD 等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5)内容缺失或资料不完善的文献。

1.4 腧穴名称规范化

文献纳入的腧穴以及经络名称参照2021年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10]以及特殊经验用穴如“靳三针”[11]、“彭氏眼针”[12]等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囟中穴、天窗穴、顶门穴等统称囟会穴。

1.5 文献筛选流程

将检索到的文献根据标题、摘要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文献及不符合标准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提取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干预措施等。按照主穴和配穴为一组针刺处方的原则提取处方。以上操作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完成后双方交叉核对,若存在异议,与第3人商议处理。

1.6 数据库建立及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 2021软件,将纳入的针灸处方录入其中,建立腧穴使用频次、穴位归经等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分析。聚类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4.0 软件制作树状图;关联分析方法使用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和最低置信度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文献筛选后,获得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有效文献共计155 篇,针灸处方210 个,腧穴149 种,累计使用频次1 750 次。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文献筛选流程图Figure 1 Literature screening flowchart of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2.2 高频腧穴分析

所纳入的腧穴中,将使用频次不低于20 次的腧穴列为高频腧穴,共得到腧穴22 个。将其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风池、太溪、水沟、印堂、神门、太冲、本神、丰隆、血海、风府、肾俞、合谷、悬钟、大椎、曲池、阳陵泉。结果见表1。

表1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高频腧穴使用频率及频次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high-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and frequency of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2.3 腧穴归经分析

对所纳入的腧穴进行腧穴归经分析,结果显示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督脉使用频次529次,占总频次的30.23%;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228 次,占总频次的13.03%;经外奇穴使用频次195次,占总频次的11.14%。结果见表2。

表2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腧穴归经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eridian tropism of acupoints for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2.4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将所纳入的149 个穴位按照所在部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分别为:头面部共计使用913 次,占总频次的52.17%;下肢部共计使用451 次,占总频次的25.77%;上肢部共计使用207次,占总频次的11.83%。结果见表3。

表3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常用腧穴分布部位Table 3 Distribution sites of acupoints commonly used in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2.5 关联规则分析

将本研究所纳入的149 个腧穴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 软件中的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将最低支持度设为30%,最低置信度为80%。支持度表示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反映关联规则的频繁程度;置信度表示前项出现的前提下后项出现的概率,反映关联规则出现的强度;提升度表明关联规则的重要程度,也是判断关联规则是否有效的指标。当提升度>1时,为正相关,则关联规则有效,反之则为负相关,关联规则无效。

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纳入的150个腧穴关联规则均有效(提升度>1),共获得6 条关联规则模块。其中,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神庭,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四神聪。结果见表4。

表4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for acupoint compatibi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22 个高频腧穴(出现频次≥20 次)进行关联规则网络分析,网络分析结果见图2。网状图连线线条越粗代表穴位间的关联越强。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PSCI 的核心处方为“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神庭”。

图2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图Figure 2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diagram of acupoint compatibility of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2.6 聚类分析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 对22 个高频腧穴(出现频次≥20 次)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根据研究结果将其分为六类。第一类:大椎、风府;第二类:肾俞、本神;第三类:风池、阳陵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第四类:合谷、太冲、印堂、太溪、神庭;第五类:丰隆、水沟;第六类:神门、悬钟、四神聪、百会。

图3 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图Figure 3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 of high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of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3 讨论

中风后认知障碍属于因病致“呆”,可归属于中医“中风”与“痴呆”“呆证”合病范畴,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为瘀阻脑络,神机失用。林佩琴《类证治裁》中记载,“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灵机记性在脑”,指出了记忆认知与脑的联系。现代研究[13-14]也表明,存在于大脑中的胶质细胞以及中枢神经信号传导网络对于认知功能的稳定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中医针刺疗法为我国传统治疗手段,作为治疗PSCI的重要方法[9,15]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PSCI 发病时血清中的炎症指标[16]、氧化应激标志物[16]、酶学标志物[17]都有所变化。针刺疗法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TLR4/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18],增强BDNF/TrkB通路来修复和保护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19],改善PSCI症状。

本研究腧穴归经、所在部位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督脉,其次是足少阳胆经。督脉作为“阳脉海都之纲要”,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灵枢·经脉》云:“督脉者……上额交巅,入络脑。”《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入属于脑。”皆说明督脉与脑关系密切,近年来的研究[20-22]也表明,从督脉入手治疗脑系疾病可取得较好的结局指标。研究发现,刺激督脉穴位可以增加海马区NGB 和HIF-1α 的表达水平[23],减少相关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24],降低血清Cys-C 水平[22],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从而改善PSCI 症状。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有学者认为,大多数认知障碍患者病因病机是情志不和,导致肝气上犯脑窍,致髓海空虚,脑络失养[25],并且胆经循行“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可见胆经脉络遍及头部,刺激胆经腧穴能疏通头部局部气血,达到疏肝潜阳、行瘀开闭之功效。

整合高频腧穴时发现,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位腧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三者均位于头项部,百会、神庭同属督脉。百会别名“三阳五会”,总摄阳经,上行入脑。神庭为督脉阳气上行相聚之处,可调节头部阳气出入,针刺百会、神庭可调节督脉气血,强化脑部气血循环。遵循“督脉入脑”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指出脑为髓海,其腧穴上在百会、下在风府。头之气街、髓海是头脑气血精神运行汇合之处,四神聪、百会、神庭三穴共用,通过气街四海调节脑髓,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

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临床最常搭配应用的组穴为百会-四神聪,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PSCI的核心穴位处方为“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神庭”。现代研究[26]发现,基于静息态fMRI 技术,针刺百会、神庭可有效加强大脑颞叶、枕叶、顶叶的自发活动,通过增强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改善认知功能。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同时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善于治疗神志疾患。陆彦青等[27]研究发现,通过观察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脑灌注成像发现,针刺内关穴可显著改善额叶、顶叶区域灌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针刺患者内关穴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异常的血液流变学,进而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三阴交,可以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益精填髓。马翠松[28]观察磁共振成像发现,针刺三阴交穴可激活大脑额叶、枕叶和颞叶区,而上述这些部位正是患者出现认知障碍时广泛受累的区域。

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发现,针灸治疗PSCI 腧穴可分为六大类。第一类(风府、大椎)和第二类(本神、肾俞)以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为主,可醒脑明智。第三类(曲池、阳陵泉、血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风池)和第五类(丰隆、水沟),主要体现辨证取穴的原则,可祛风养血活血,开窍豁痰。第四类(太冲、合谷、印堂、神庭、太溪)和第六类(百会、四神聪、悬钟、神门)为治疗本病的重点穴位。合谷主气属阳,太冲主血属阴,二者合用谓之四关,起到调整脏腑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29]。现代研究[30]表明,针刺四关穴可以调节大脑额顶网络、默认网络以及其他网络的功能链接,改善局部脑功能活动,重塑与认知相关的脑区功能链接来改善认知功能。

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了各大数据库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PSCI 的选穴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PSCI 以醒脑开窍为治疗原则,取穴以督脉、头项穴位为主,建议以“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神庭”作为核心穴位组方,配合辨证取穴。此可作为临床诊疗参考。

目前,针刺治疗PSCI 多采用联合疗法,未来需进一步地开展单纯针刺治疗PSCI 的效果及机制研究。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部分属于临床疗效观察,且临床评价标准未完全统一,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另本研究对针刺治疗PSCI 的分期治疗未进行分析。今后临床研究建议加强分期治疗的观察和分析,进行严格的试验设计,开展更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提高针刺治疗PSCI的临床证据级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神庭腧穴督脉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